陳寅恪的生平簡介

  陳寅恪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富盛名的學者之一,近三百年來僅其一人,可見才學博古通今,實為集大成者。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陳寅恪出生在湖南長沙,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天資聰穎。陳寅恪父親陳三立在家中開辦了思益學堂,還聘請過國學大師王伯沆等人教學,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寅恪從小就有非常好的國學功底。

  公元1902年的時候,陳寅恪跟著哥哥來到了日本,進入到巢鴨弘文學院學習,但是後來因為腿病發作輟學回家,之後進入上海復旦公學學習。之後,自費到了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等國外高校就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國。幾年之後,陳寅恪再度出國,先後在國外多家大學留學,先後學了梵文、巴利文、中亞古中文等數語言。1925年的時候,清華學校改製為大學,聘請了陳寅恪、王國維、梁啟超等人任教,並稱為“清華三巨頭”。

  1928年,陳寅恪和唐篔結婚,兩人一生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陳寅恪當時在清華國學院指導研究生,開設了文學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而且還有在北大兼課。之後陳寅恪又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和哲學三個系的教授。抗戰爆發之後,西南聯大搬遷到了昆明,陳寅恪也跟著來到了昆明。

  後來英國牛津大學聘任他為漢學教授,陳寅恪因此前往香港搭遊輪到英國。但是因為日本人的原因,陳寅恪只能留在香港,並在香港大學任客座教授。在此期間日方多番想要陳寅恪辦東方文學院都被陳寅恪拒絕。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去了牛津任教,1949年返回祖國,在中山大學任教,之後出版了《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等著作。在***期間,遭到迫害,也就是1929年10月7日,因病離開人世享年79歲。

  陳寅恪的故事

  陳寅恪一直以來都被冠譽為“教授中的教授”,他在清華研究院任職期間,每堂課都座無虛席,連朱自清、吳宓如此的知名教授都一堂不落的旁聽陳寅恪的課。

  陳寅恪的博學通識不僅受清華學子追崇,更是受當世名人教授的認可,他所授課的涉及範圍極為廣泛,宗教、歷史、語言等各方面學術類科目皆有獨到的研究與著述,陳寅恪曾在其課堂上立下了“四不講”的規矩:“前人講過的、近人講過的、外國人講過的、我自己過去講過的,我皆不講。”隨著陳寅恪的課堂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甚至教授的慕名而來,這個“四不講”的規矩也在學界廣為流傳開來。

  陳寅恪行事自有一派風格,往往不受常規拘束,不受輿論左右,1932年,清華大學組織新生入學考試,當時的國文系主任劉文典便邀請國學大師之一的陳寅恪國文考試代擬試題。當時陳寅恪便負責出作文題《夢遊清華園》,另一題為對對子,引起了考生譁然,僅一人獲得滿分。題目為上聯“孫行者”,滿分下聯為“胡適之”,另有“祖沖之”、“王引之”答案尚能得分,而滿分獲得者便是之後的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陳寅恪出題怪異,與當時盛行的白話文運動格格不入,但陳寅恪出此題是為了測試學生的讀書量的多少與詞彙量的貧富,更想考察學生的思維條理。

  陳寅恪作品

  陳寅恪晚年從開堂布學轉為著書立作,將其畢生所學盡數傾注於史學研究之中,但當時,陳寅恪的眼疾已到了幾近失明的狀況,創作條件極為艱辛,在其妻子唐筲、學生黃萱的幫助下,日夜為其朗讀材料,並謄錄其所述,共整理了上萬卷的書稿,工程極其浩大。

  最艱辛的時期莫過於***期間,陳寅恪與其妻子唐筲在造反派的刻意刁難與折磨之下,仍未放棄研究史學,只恨不過自己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加之生活條件的惡劣,陳寅恪的一生都在學術研究中度過,臨終也未曾歇筆。

  陳寅恪對於中國隋唐歷史的貢獻是難以泯滅的,他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通過切身實地的考察,撰述了兩部舉世名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開創了屬於他的研究典範,在中古研究學中,注意到了對文化種族的關注與家族的關注,克服了眾多研究學者繞不開的課題。陳寅恪開創獨有的歷史剖析方法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等歷史構成要素來分析隋唐制度,並且上溯到漢魏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古歷史衍變的過程,並對唐代歷史作出了堪稱典範的論述。

  陳寅恪所著的另一部作品《元白詩箋證稿》以論及元稹與白居易的詩作為主要內容,全書共八章,約十六萬字,該書特色為以詩證史,剖繭抽絲,愈辯愈明,從詩詞中所蘊含的中唐世風、習俗、政治等諸多要素入手,窺得中唐社會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