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陳寅恪是怎麼死的

  陳寅恪是遠赴盛名的國學大師,那麼陳寅恪怎麼死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陳寅恪怎麼死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陳寅恪怎麼死的

  1928年,陳寅恪和唐篔結婚,兩人一生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陳寅恪當時在清華國學院指導研究生,開設了文學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而且還有在北大兼課。之後陳寅恪又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和哲學三個系的教授。抗戰爆發之後,西南聯大搬遷到了昆明,陳寅恪也跟著來到了昆明。

  後來英國牛津大學聘任他為漢學教授,陳寅恪因此前往香港搭遊輪到英國。但是因為日本人的原因,陳寅恪只能留在香港,並在香港大學任客座教授。在此期間日方多番想要陳寅恪辦東方文學院都被陳寅恪拒絕。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去了牛津任教,1949年返回祖國,在中山大學任教,之後出版了《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等著作。在***期間,遭到迫害,也就是1929年10月7日,因病離開人世享年79歲。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為傑出的學者,文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等等,為人謙和樸素。儘管盛名在外,依舊保持內心的謙遜和真誠,因此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讚譽,稱他是學者本色。

  陳寅恪的名字怎麼讀

  陳寅恪名字中的“恪”的讀音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與陳寅恪相熟的人都稱其為陳寅恪“que”,但此讀法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中皆無記載,在20年代至40年代期間,清華北大出身的高層知識分子皆如此稱呼陳寅恪先生,這不禁引起大家的疑問。

  如此眾多的人稱其名字為“que”,詢問其中一兩人,卻都說不出詳細原因,大多都是人云亦云,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王力先生在一次採訪中透露,“恪這個字本身只有"ke"一個讀音,但在陳先生的名諱當中,大家都讀為“que”,所以我也跟著這樣稱呼了,並未有正式的資料可以作證”que”這個讀音。”

  既然是人云亦云,那這個讀音的源頭出自何人呢,竟連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也將此字讀為"que”,這其中的奧祕其實可以用方言讀音來解釋,因為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恪”的讀音接近於”quo”,但國語標準中是沒有這音的,故而隨了鄉音將名字讀為"que”,陳寅恪先生在北方教學期間,大家也都習慣了稱呼其南方的叫法。

  對於名字讀音的誤解,陳寅恪先生倒並不放在心上,也未曾糾正,有人問其原因,陳先生反而笑著問道:“有這個必要嗎?”如此精通國學的大師將其一生精力心血都灌注於學術研究上,對待自己的學術糾正反倒順其自然了,可謂是大家風範。

  對陳寅恪的評價

  陳寅恪對於中國隋唐歷史的貢獻是難以泯滅的,他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通過切身實地的考察,撰述了兩部舉世名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開創了屬於他的研究典範,在中古研究學中,注意到了對文化種族的關注與家族的關注,克服了眾多研究學者繞不開的課題。

  《中國劍橋史》在國際漢學界具有深刻的影響,書中對陳寅恪的介紹表現了超乎尋常的褒獎,“中國史學家陳寅恪對解釋這一時期政治和制度史的貢獻是突出的,他所提出的關於唐代政治制度的觀點遠比以往發表的任何觀點實際與嚴謹,令人不得不信服。”

  牛津大學曾正式聘請陳寅恪擔任其漢學專業的教授,並在此後數年虛位以待,以表聘任陳寅恪的誠心,他們認為陳先生數得上是當時最為優秀的中國學者,如此的認可已摒棄了國籍差異與地域文化的差異。

  當然陳寅恪不僅在國際上極富盛名,作為清華研究院“四大國學導師”之一,傾慕陳寅恪才學的人之中不乏當時已聲名在外的知名學者教授,當時同樣作為國學導師的梁啟超便稱頌陳寅恪道:“我樑某即便是著作等身,但也不及陳先生寥寥數語所涵蓋的內容有價值。”

  而歷史學家傅斯年對陳寅恪的評價更能高度評價其博學通識,論其才學近三百年無人能與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