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人說,兒童的心田是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穫,所以我們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呢?

  一、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閱讀障礙,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麼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麼向別人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於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因此讀書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良好的寫字、識字習慣

  寫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俗話說:字如其人。如今越來越多的部門在招聘人才時,特別強調應聘者的應聘書必須手寫,就是要從應聘者親手寫的字,來審視一個人的一些內在品質。所以要從小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劃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以及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把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逐步養成獨立識字的能力,進而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校內,在家裡,在社群……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自覺地識記。

  三、傾聽、交流的習慣

  傾聽是一種藝術。有的學生聽老師講課心不在焉,聽了之後不知所言,這都是不好的習慣。我們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都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 雖然“滿堂灌”教學不可取,但培養學生們靜靜聽講的習慣卻是必要的。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更得需要他們靜心聽取別人的發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綜合思維,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達到互動協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四、勤於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學生朗讀背誦的指導,並且明確指出1—6年級的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要紮實提高語文素養,非要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不可。這樣讓學生從小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使兒童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學校和老師要給學生安排定時、定量的誦讀內容,使學生可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日有所讀,日有所獲,從而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習慣。

  五、質疑問難的習慣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問難的重要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造的過程更是從發現疑點問題開始,沒有疑點問題就談不上創造。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做“學問”,強調了學習必須一邊學,一邊問,要學好語文,就必須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做到孔子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準的,都應當勇於向別人請教,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問一切可能瞭解情況的人。

  六、讀書看報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凡是那些除了書以外什麼也不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 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他還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再閱讀。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談到自己語文能力的獲得時,說課內學習、課外閱讀應是"三七開"。在資訊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蒐集、處理資訊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閱讀 ,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我們要不斷推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刊,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廣泛的閱讀興趣,激勵每個學生都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同時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精讀、略讀、瀏覽等方法。

  七、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讀書必須學會圈點勾畫,學會做讀書筆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古人讀書強調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評點古籍的寶貴遺產。凡是在學問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寫讀書筆記還有助於培養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思維的條理性和深刻性,有助於加深對讀物的理解、記憶。“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不僅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八、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最基本的途徑。自然、社會、生活都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要教給學生觀察自然、社會、瞭解現實生活的方法,使學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下來,這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說過的,“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麼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下來。這樣的記錄很重要,它能鍛鍊你的文字表達能力……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裡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沒有這些積累,就寫不豐富。這樣日積月累肚子裡的貨就多起來。”?

  九、勤於動筆的習慣

  平時閱讀自己的課外書時,可以在書上寫寫畫畫,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畫下來,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閱讀別人的書籍時,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積累下來;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寫下來,哪怕是隻言片語,要像茅盾先生說的那樣,“身邊應當時時刻刻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哪裡,都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錄下來。”同時要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不僅是小學生練筆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強品德修養、鍛鍊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不但形式十分靈活,可長可短,可敘可議,可描寫,可抒情,可說明,而且內容也非常廣泛,可以海闊天空,無所不談。但要注意從這些瑣事中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觀點、看法,而且要堅持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

  十、廣泛蒐集、吸收資訊的習慣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提倡培養學生廣泛蒐集、吸收資訊的習慣,教育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吸收知識資訊外,還要能利用報刊、雜誌、書籍、電視、廣播、電腦網路等手段來蒐集資訊,為學生終身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有人說,兒童的心田是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穫;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穫;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穫;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穫。也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生的重要,我們相信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乃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