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學生有哪些正確的學習方法

  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成績,初三的學生是考高中的關鍵節點,這個時候更應該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初三正確的學習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初三正確的學習方法

  1、初中一下子科目那麼多,學習強度你要做好準備。如果面對高強度心裡準備得不好,那就有了第一類差異。

  2、你的語文能力怎麼樣?如果你多年來沒有重視語文學習,那就有了第二類差異;因為語文是理解其他學科的基礎,理解表達不好除了學習上吃虧生活商業吃虧哦,吃虧了影響心情反過來也影響學習。

  3、你是否做好了不再被關注、不再被矚目、不在被表揚依然能保持強大的學習動力,低調做人、厚積薄發呢?以前你是父母是掌上明珠,班上明星,老 師的寵兒,也許得你學習動力的來源就是得到家長、老師的誇獎同學的豔羨。但是到了初中,尤其是好的重點中學。大家的過去都跟你相似,如果你稍不小心失去了 這種優勢,而你又不能從長計議,厚積薄發,那就有了第三類差異。

  4、你是否做好了獨立的準備?以前你飯不用做,碗不用涮,衣褲鞋襪不用寫,丟了東西父母給你想辦法,不小心做錯事父母給你承擔,生活的一切都依 賴深愛你的家人。到了初中,你要學會自己解決生活中的許多麻煩,因為父母不會時刻在你身邊。相信我,因為你是一個整體。解決不了這些細節的問題同樣也會影 響到你的主營業務——學習。如果做不好,那就有了第四類差異。

  5、你是否有足夠的自律能力?“好學生都是自學出來的”。在缺少監督的環境中,你是否能約束好你自己,合理的分配好自己的時間在“學習、運動、 遊玩、交友、打遊戲、個人生活問題”中,有效控制住自己想偷懶,沉迷遊戲不能自拔,運動爭搶鬥狠,遊玩流連忘返,樂不思蜀的心理。如果不能,那就有了第五 類差異。

  6、你是否建立了追求寬廣淵博知識文化的良好信念?當一個沒見過的問題不會時,你有沒有情不自禁的說老師沒講過?當老師說某某背一段文章時你不 會,卻說老師沒要求過?記住,到了初中,你不再是活在別人的要求當中。要自己建立適合自己的信念追求,這種最好要在初中以前現成並矢志不移。找你的父母, 你喜歡的老師,你佩服的親友問一問。如果少年時代沒有確立遠大的志向,那就有了第六類差異。

  7、你是否因為小學知識小菜一碟而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記筆記的能力?你的大腦有時並不可靠。知識偏愛嚴謹而不是散漫;喜歡準確而不是差不 多。對自己高看,結果就會對你低看。對自己低看,結果就會對你高看。行為學家統計一個人每天大量的決定有99%以上是靠習慣做出來的,所以說“習慣決定命 運”一點也不誇張。你見過專業棋手下棋不不記錄招數的嗎?沒有好習慣,別人能到達山頂,你最多能到達山腰。沒有好的學習習慣來處理學習的細節問題,那就有 了第七類差異。

  8、你是否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規律。健康的身體永遠是學習、工作、生活的基礎,如果你習慣不好,健康大人遲早要來監督你。沒有健康,沒有良好的身體與精神狀態,時間就會一大把一大把的荒廢。第八類差異由此而生。

  9、你得開始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是否還在用塗改液?要培養自己謀定而動,下筆準確的能力。如果你總是用塗改液,你可能就很難儘早學會對自 己的行為負責。下棋講究摸子動子,落子無悔。難道你可以把昨天塗改了重來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但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生活中。養成這個習慣,會少走 很多冤枉路的。這就是第九類差異。

  初三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總是站在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 很多同學在學習中習慣於跟著老師一節一節的走,一章一章的學,不太對意章節與學科整體系統之間的關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隨著時間推移,所學知識不斷增加,就會感到內容繁雜、頭緒不清,記憶負擔加重。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系統,學習一門學科前首先應瞭解這一系統,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學習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弄清其在整體系統中的位置,這樣做往往使所學知識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尋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 學習最忌死記硬背,特別是理科學習,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論學習什麼內容,都要問為什麼,這樣學到的知識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問題超出了中學知識範圍,甚至老師也回答不出來,但這並不要緊,要緊的是對什麼事都要有求知慾,好奇心,這往往是培養我們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養成這種思考習慣,有利於思維品質的訓練。

  三、發散思維,養成聯想的思維習慣 在學習中我們應經常注意新舊知識之間、學科之間、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等方面的聯絡,不要孤立的對待知識,養成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的習慣,有意識地去訓練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及獨創性,長期下去,必然會促進智力素質的發展。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思維活動來實現的,學習的核心就是思維的核心,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提高智力素質,智力素質提高了,知識的學習會變得容易。所以上面講的學習的三個學習習慣實質上是三種思維習慣。學習的重點就是學會如何思考。

  初三科學學習的方法

  1、積極主動地聽課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看法,所謂的上課就是被動的聽老師講課,如果真是如此,那你也不必事先預習功課了,只要把老師的講過的內容像鸚鵡學舌那樣重複幾遍,不就能圓滿完成任務了嗎? 實際上,中小學的課程***尤其是中學***並不好對付,在毫無準備***預習***的情況下聽老師講課,頂多只能懂些“雞毛蒜皮”的東西,想要做到徹底理解,幾乎不可能。 真正所謂的“上課”,就是把自己事先做過或思考過,但又不怎麼理解的問題,放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裡去求得解答的線索,然後再去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這樣你必須做好預習和複習。

  2、預習,通常分為三個階段***預習三部曲*** ***1***、預習第一階段 先把教科書通讀一遍,在不甚瞭解的地方作個記號,上課時就針對這些疑點提出問題,直到了解為止 ***2***、預習第二階段 研究課本後的問題或習題,將它們解答出來,上課時將答案與老師講解的正確答案對照。 ***3***、預習第三階段 利用參考材料,將沒有學過的內容***後幾課***做一番預習,能做到這一部,不僅預習的興趣會迅速增加,而且預習的功夫也會漸漸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當然在預習階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你得立刻回過頭來複習以前的部分,所以“預習”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複習”因素,兼有雙重功能。正如有人曾說過的“七分預習,三分複習”。

  3、複習的過程也分為三個階段 ***1***、複習第一階段把課堂上學過的內容重溫柔一遍、實際上,這是最愚笨的方法,很多人都是這樣:“點到為止”,不求甚解,但總比一點都不復習好得多。 ***2***、複習第二階段 把課堂上學過的重點摘出來,整理在筆記本上,這並不需要太多時間。 ***3***、複習第三階段 做練習***這是加強應用能力的問題*** 總而言之,要提高學習能力,必須以聽課為重,在預習和上課階段,讓你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然後利用複習,將學習的要點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