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學習總結_有哪些最佳的學習方法***2***


  大學語文學習總結4

  大學語文的學習,猶如西子湖畔的春風,帶著暖暖的溫柔,薰陶了每一顆熱愛文學的心。汨羅江邊的文化承載著三閭大夫的靈魂,在每一停留之處保留下國文的精髓。幾千年的文學長河仍不斷地注入涓涓細流。

  所謂大學語文,必然和中學語文有著不同之處,否則何之為“大學”也?,

  其一,環境不同。中學的語文學習總是不可避免的被考試所束縛,難免有思想的禁地無法涉足。到了大學,在一個開放式的環境下,只要不超越道德的底線,你可以毫無保留地暢談你的想法。

  其二,學習的形式不同。從最基本的人數說起,兩個班的學生一起上課比一個班的學生單獨上課更加有氣氛了,除了有“眾人拾柴火焰高”之益處,更像是一群“讀書之人”在進行學術研討,頗具書生氣,這一點是我很喜歡的。再者,談論一下師生關係。中學時代的規規矩矩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對老師的一種畏懼。大學則不同,上課時的隨意提問和大膽假設都是允許的,你可以嘗試挑戰權威的觀點,但是言辭又不能偏激,以顯示你對在座各位和師長的尊重。

  其三,學習的內容不同。除去了基礎知識的環節,大學語文則更加註重於文學方面的涵養。沒有枯燥乏味的練習,師生之間如同談話般的授課方式,讓學習內容不僅僅侷限於書本的範圍。對人性,對歷史,對政治„„沒有誇張到上天入地無所不談,卻也達到了涉及各個領域的境界了。

  在幾個月的大學語文學習中,我確實也感受到了學習語文不只是課堂內老師的講解,更是出於自己對語文或者說對文學的一種熱愛,一種欣賞。除了書本,電影、雜誌、報紙都可以讓你體會到語文所帶來的一種美感,有時還可以是一點小小的感動。 當然,語文也讓我體會到了不同朝代,不同年代的文化元素、文化品位、歷史事件,瞭解了某些詩人的氣節與處世之態。譬如:李煜的詩:“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從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亡國之痛,卻並無讀出他的亡國之恨和作為一代君主本應有的霸氣。他的詞向我們訴說了他其實無心政治,所經歷的這一切也許只是受到命運的擺佈而已。著實,一些詩歌美得動人。例如周邦彥的“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婷婷的荷花在清風中搖曳的曼妙身姿我已不敢想象有多美,荷之韻更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了。

  也許,我可以說,地球對我的引力有多重要,語文對我的吸引就有多大。“距離產生美”的定律在文學的世界裡已經完全失去它的哲理性,對文學的認識愈深,你愈是無可救藥地愛上它!大學語文的學習使我更加嚮往文學的世界,想用最簡潔的文字表達複雜的情感,想用最平淡的語言創造一個不平凡的意境,想用粗糙的文筆記錄被揮霍的幸福。大學語文讓我深深地感到文學的魅力,我已迫不及待地想去領略。

  大學語文學習總結5

  如果要我說對自己的哪科最滿意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大學語文。倒不是因為語文最好學,而是語文最有利於培養一個人的記性、韌性、悟性,提升一個人的修養。還有,每當學其他課程累了,我總喜歡去看看、讀讀大學語文中的詩詞,陶冶情操,增強學習的樂趣。可以說,語文在我的學習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對語言方面的課程有一種偏愛,尤其喜歡大學語文。唐詩、宋詞將文字的?a href='//' target='_blank'>種植煌?綹竦撓琶藍佳菀鐗攪思?攏??∷怠⑸⑽摹⒃遊撓直鷯幸恢至釗誦畝?姆綺桑?虼耍?葉匝?壩鏤撓繞涫茄?靶醋饔幸恢幟?蟮?a href='//' target='_blank'>興趣。說起來,以前讀書的時候,語文也曾是我的強項之一。學習語文關鍵在於興趣。但有一個階段,每次看到語文習題,總是覺得十分煩躁,覺得很沒意思,很枯燥。而對於作文,我則更有一種近似痛恨的感覺——可能我這樣說有些誇張,但是有一段時間我的確是看到作文心裡就很不舒服。通過對大學語文的學習,我感覺到了語文的美,寫作的快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興趣低落的問題。不僅認真學習大學語文,還去找來有大學語文詩詞的唐詩、詞選,每天讀上一兩首,讓自己重新燃起對語言文字之美的熱愛,平時多看看《讀者》、《青年文摘》之類的雜誌,還把課本中一些寫得好的片段、語句摘抄甚至是背下來。名言警句當然也不能放鬆,每天都要背上幾條。***在自己的學習筆記裡開闢一個小小的專欄,寫上一句自己喜歡的佳言妙句,一天一換,還經常複習、咀嚼***。語文的興趣得到了提升。為了彌補基礎知識太過薄弱的不足,本人認真學習、反覆練習基礎知識,發揮記性+韌性,夯實自己的語文基礎。我找來一本詞典,備在手頭,用於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每天讀裡面的詩詞。還每天朗讀一篇好的文章,課本中的議論文、散文都可;遇到不認識的字不再輕易放過,而是將其查個水落石出;對語文基礎知識每天都背個十來條;買來一些閱讀訓練,堅持每天將古文、科技說明文、現代文各做一篇,而且也並非做完就算,而是與答案認真對照,分析自己究竟錯在何處,讓自己的思維方式竭力向正確答案靠攏……堅持這樣做三個月後,我發覺,我越來越喜歡大學語文了,它不僅讓我增強了文學修養,還增養了耐心、細心、意志力等科學品質,我深深的感謝大學語文給我帶來的快樂、成就感。我和幾位同學還相約練習寫作文。我們從《語文報》、《作文通訊》等上面找了一些好題目,寫詩歌、寫散文,建立了自己的部落格。寫完了以後相互看並且做出誠實的評價,最後再請網上的朋友批改指正。本來是準備每天寫一篇的,可是堅持了兩三天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時間太緊張了,最後只好隔幾天寫上一篇,大家相互交流。而且將自己多年的鄉鎮工作經驗濃縮成文字、詩詞,忙得不亦樂乎。學學語文的哪些日子裡,很充實,有動力,全身充滿朝氣,整個人都變得積極向上了。學習大學語文既帶動了自己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習變得充實而快樂。

  至今我依然享著學習大學語文的快樂。努力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後,作業終於姍姍而至。記得做作業的時候,我的心情非常平靜,我沒有去想結果會怎樣,只想把自己的最好水平發揮出來,不辜負我那麼多天的努力。我真的沒有想到,自己的作業都能做完,真是很開心,很滿意。?

  本人對大學語文的學習過程可以用《人間詞話》中講到詞作的三種境界來形容: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夜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道,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初讀的時候,本人認為這段話描述了藝術創作的三種境界,卻不解它的神光,經過反覆的推敲體味,結合本人學習大學語文心得,才悟出了作者不僅寫出了詞作創作的歷程領悟,更是對為學奮鬥的綜述與總括。

  孔明言"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更強調了立志是治學的基石。一切成功都是在某個堅定而長遠的志向下實現的。志向是人的主心骨,是前進的指向標和靈魂。在艱難險阻的學習路上,只要制定恰當的目標,他就會幫助人通過對一切困難並最終將其排除。所以,在為學的路上要時刻銘記著:有志者,事竟成!治學的路途是無法用艱辛困苦形容的,面對俗事的一切坎坷誘惑,要繼續奮鬥,堅持信仰!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坦途捷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這種執著的追求,這種善於等待,忘我奮鬥的精神,才是真正可取的。丘吉爾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演講是演講史上的經典之作,在整整二十分鐘裡,他只講了兩句話:"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丘吉爾用他窮極一生的學習經驗告訴人們,在學習的道理路上根本沒有什麼祕訣可言,如果有的話也只有兩個,第一個是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第二個就是當你想放棄的時候,回頭看看另一個祕訣,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學習的過程猶如斷石雕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就是為學的第二個境界。經歷了大風大浪,輾轉周折,時代更易。人亦洗盡鉛華,成長為一株高大成熟的樹木。當經歷了深刻而不解的學習,多年生活的磨練後,就會逐漸成熟起來,看到了別人所看不到的,得到了別人所得不到的。這就是為學的總和,治學的最高境界。王國維先生得出的"治學三境界"對我在學習的道路上起著巨大而深遠的作用。曾經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的大學語文學習處於混沌的狀態,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

  然而是"治學三境"喚醒了我,也許"世界上最難超越的人便是自己",使我久久也沒能跨過去。幾乎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上,都要受到命運之神的捉弄。當你不甘心做命運的奴僕而又未能扼住命運的咽喉時,必須學會忍耐。"治學三境"使我學會了讓痛苦在忍耐中消化,讓所有的眼淚在忍耐中化為輕煙,學會在忍耐中拼搏,學會在忍耐中鍥而不捨地追求,而不是在逆境中輕易放棄。如果有人問我學習大學語文的祕笈,那會是縹緲而實在的"治學三境"--立志、堅持、成功。總有一天,你會做到的,"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你擁有堅強的意志。俗話說,不以成功論英雄,一個人面對充滿坎坷的人生,突如其來的成功,都應該抱著一種"閒庭信步看庭前花開花落,漫步天外望天上雲捲雲舒"的心態,並時刻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超越自己,創造自己,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成功地走向未來,才能在這"人生三境"中飛翔我們的夢想。

  《大學語文》,我深深的感謝你,同時深深的眷戀你!

  大學語文學習總結6

  這學期我們開設了《大學語文》課程,經一學期的學習,我對大學語文知識有所掌握,同時,對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及外國的優秀文學有了新的、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感受到了學習語文不只是課堂內老師的講解,更是出於自己對語文或者說對文學的一種熱愛,一種欣賞。

  儘管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學習,但漢語言文學博大深奧,未必我們各個精通。然而,學習大學語文,我們對基本的語言知識技能有了掌握和運用,系統的學習了語法規則。大學語文與我們以往初中和高中學習的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強調能從欣賞語文的角度上出發,語文沒有像以往學習時枯燥乏味的練習,它不再要求我們為了考試而循規蹈矩地學習。相反,它是讓我們在愉悅的氛圍中通過對它的接觸和了解逐漸去感受語文的獨特文化魅力。在學習當中,我們分別學習了中國的詩歌、散文、戲曲和小說。一方面,對語文的學習使我們的國學文化積累有了一定的幫助,另一方面,它通過文化的手法像我們展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尤其是在這歷史悠久的千年學府,讓我盡情的在書海中沉醉的同時,也培養了我的悟性和對美的感受,提升了我的修養。

  從《詩經》到漢樂府,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從中國古典到外國經典,語文承載的不僅僅是人類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更傳承著中華厚重的文化和經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驚歎於先哲們睿智的頭腦,驚歎於文人墨客的才氣,驚歎於那流傳萬世而不滅的經一首《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追尋的恍惚迷離,詩意的朦朧唯美,彷彿是棉紗線的神祕女郎,彷彿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每個人讀後都各自詮釋著心中的嚮往。在年少輕狂的青年人眼裡,“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戀人;在求賢若渴的政客眼裡,“伊人”是寶貴的助手,遙遠而美麗。大學語文啟發的正是這樣一種發散思維,多角度,多立場地看問題。以前,雖然學了那麼多年語文,但從未這樣深入的分析,體會鬼文學這種立體的美感。應試教育束縛了我們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學裡,我們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遺失的美好。

  雖然如今,人們對大學語文的教育提出質疑,但還沒有得出實用結論之前,學習大學語文,偶爾回顧一下經典,在忙碌的鑽研中給心靈一個暫時休憩的家,何樂而不為呢?

  當我們目睹金錢腐蝕權力,物慾吞沒崇高而感到萬分困惑時,當我們面對無情的生存競爭,“讀書只為稻粱謀”時,讓大學語文課帶我們走進文學天地,去與人類最優秀的心靈對話。

  我以為,學習大學語文,首先是為了培養我們對美的感受力,陶冶我們的性情,提高我們的文學藝術修養。而文學藝術在激發人的精神的豐富性、儲存和發展人對世界的多樣性想象方面,是其他東西不可替代的。在這個消費主義和功利主義喧囂塵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與心靈越來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學藝術可以潤澤我們的靈魂。大學語文就是一門帶領大家賞析文學經典的課程,在賞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徹悟生命。

  在這裡,我們可以瞻仰到壯觀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獨立不遷、陶潛的沖虛高遠、李白的豪邁飄逸、杜甫的憂情熱腸;還有僵臥孤村猶思報國的陸放翁,欄杆拍遍淚灑衣襟的辛棄疾,拼將熱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哪,滾燙的詩篇正是他們人格的顯現。這人格的聖光會照亮我們,使我們摒棄為一己私利而營營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進退取與,小到日常的飲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並努力使之臻於完美。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慷慨悲壯的“建安風骨”、生氣盎然的“盛唐氣象”,還可以遇到命運坎坷卻終身歌唱土地與太陽的艾青,以及鄉愁濃郁而堅守中國文化傳統的余光中„„堅強樂觀是整個中國文學的基調,雖然有些作家個人面臨黑暗世事,個人命運多舛,但他們並不悲觀頹唐,“入世”則建功立業,“出世”則擁抱自然。不僅是詩文,在戲曲中也常常洋溢著樂觀精神,與西方古代悲劇中主人公在命運面前的無力相比,我國戲曲中的善良人民哪怕死去,也會化仙變神,懲治邪惡,伸張正義。讀著這樣的作品,我們怎會不受感染和薰陶呢?又怎麼會不昂揚進取,追求崇高的生命價值呢?

  在這裡,我們可以還受到優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種藝術修養,也是一種人生修養。藝術品味高的人用“詩眼”觀察生活,用“詩心”體味生活,待人率真,處世樸拙。這在人心被銅臭所浸染、社會被假貨充斥之時,不啻是一劑自救的良方。要自救還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淨化靈魂。許多文學作品能夠引導人們欣賞和熱愛大自然:例如“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壯闊、“平沙茫茫黃入天”的蒼茫,“玉鑑瓊田三萬頃”的澄澈,“波心蕩、冷月無聲”的悽清,等等。

  學習中國文化,這極大的培養了我們當代大學生對於祖國文化的熱愛,也增強了我們的愛國情操和文化責任感,而且,大學語文讓我從哲學的角度去審視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大學語文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和“人文精神”,幫助我認識了“我自己”,即傾聽自我心靈深處的呼聲和需求,學會去愛人,去關心人,達到對個人和社會的終極關懷。我個人覺得,在弘揚文化的今天,大學語文讓我們體驗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人文語文的魅力和智慧,實現了科學和人文的迴歸,讓我們不斷的完善自我。讓我們想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求知,進而不斷的完善自我,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當然,想在短短的大學語文課內就達到培養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現實的。然而,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們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們就能漸漸地從中汲取養份,抵抗病蟲害,蓬勃生長。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就如廣袤豐腴的土,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長提供了豐厚的養料,我們只能不斷學習才能充實自我,到達一個更高的層次。

  下一頁還有更優秀大學語文學習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