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屏優秀教案設計
中國的屏風富於文化內蘊,屏風的設定有什麼樣的作用呢?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說屏》優秀教案設計,歡迎閱讀!
《說屏》優秀教案設計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說明文,學生學習時可以先結合現實生活、圖片及文學作品等了解認識屏風,明確屏風作為一種歷史傳承而來的傢俱的作用──不僅僅是擋風、遮擋視線,更重要的是屏上有書有畫,具有美感,充分認識屏風的實用和藝術裝飾雙重功能,特別是屏風的藝術裝飾功能。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有關知識,體會作者對屏的感情。
2.體會本文生動、富有文采的語言。
3.以屏風為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走近屏風
1.由學生蒐集的屏風的圖片、文字知識、見聞匯入,引導學生進入屏風的世界。
2.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總結出課文的結構思路,從文中概括出屏風的功能作用。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課文結構思路:課文一開始結合自己的經歷引出了屏風的特點,並指出設計屏風的關鍵之所在──在功能和美感上做文章,突出一個“巧”字。然後指出了室內、室外安置屏風的作用,並且不失時機地突出強調屏風的藝術裝飾功能。接著聯絡現在屏風只注重實用功能而忽視了美感,實際是造成屏風發展的退步,作者提出了在屏風設計方面的看法。最後,作者希望藉此引起建築師、傢俱師甚至使用者和後人的注意,使屏風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和發展。
屏風的功能:作者主要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了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作者更強調藝術裝飾功能。
***二***揣摩語言──感受詩意
本文雖然是說明文,但不像一般說明文語言那樣平實,讓學生勾畫出文中富有詩意和韻味的語言,特別是引用的古詩詞,分析、揣摩作者對屏風的情感和看法。
預想學生可能勾畫揣摩的語句:
***1***“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富有詩意的名詞。
這裡“詩意”一詞,寫出了屏風在作者眼中的美好感覺和印象,將讀者引入美好的屏的氛圍。
***2***記得童年與家人在庭院納涼,母親總要背誦唐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繭”的詩句,其情境真夠令人銷魂的了。後來每次讀到詩詞中詠屏的佳句,見到古畫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嚮往之情。
作者這裡用童年夏夜在庭院納涼,富有生活氣息和美感。“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繭”是唐代詩人杜牧《秋夕》中的詩句──秋夜,銀白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讓我們感受到屏風的美,的確,其情景讓作者感受到深宮孤單宮女的極度悲傷、愁苦,故而喜歡詠屏的詩句,喜歡古畫中的屏,從感性上讓我們體驗到屏的藝術美感。
***3***《牡丹亭》“遊園”一出中有“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一句,用錦屏人來代指閨中女郎。
湯顯祖《牡丹亭》“遊園”裡的唱詞,“錦屏人”是指閨中女子,“韶光”指美麗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這句詞指的是閨中女子太過於惋惜這大好青春時光。杜麗娘為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凝聚著主人公心中的無限哀怨。作者這裡引用,為了突出屏風的藝術美感。
***4***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院子、天井,直到書齋、閨房,皆可置之,因為場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聯絡後文可見,這裡的“大小”應該指的不同的人對屏風的不同的使用。
***5***屏是真夠吸引人的,“閒倚畫屏”“抱膝看屏山”,也夠得一些閒滋味,未始不能起一點文化休憩的作用。
“閒倚畫屏”的意思是“閒著沒事幹,倚著畫屏相思”;“抱膝看屏山”出自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寫女主人公在小樓裡參佛誦經,頓悟一生得失。這裡寫出了看屏、處在屏中的生活有一種休閒恬淡之感。
***四***把握形式──探求蹊徑
通過揣摩語言,會發現本文與一般說明文在表現形式上有區別,讓學生從表達方式的角度,揣摩本文的語言形式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本文與其他說明文比較,培養學生比較鑑別的能力。
本文是用散文筆法寫成的比較輕鬆、隨意的小品文,因此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於一般平實的說明文。本文的表達方式除說明外,還有敘述、議論和抒情。作者陳從周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古園林專家,對屏風很有研究,又有較深厚的文學底蘊,因此作者用濃郁的抒情筆調和諸多事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韻味,也是本文與其他說明文不同之處。
***五***總結評價──回顧展望
1.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學生回答,師生補充。***
2.教師激勵:陳從周以自己的責任心用飽含濃郁抒情的筆調,揭示了屏的文化韻味,也啟迪著我們要為屏風乃至其他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說“屏”教學反思
《說"屏"》是一篇自讀課文,是園林藝術專 家陳從周教授為現代中國的建築師、傢俱師們寫的,希望他們“能有超越前人的創作”,故特別強調屏風的文化價值,這在文末一節就有明白的交代。作者和編者都在告訴我們,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說明文,它有強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內涵,談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於在功能與美感上做文章”,這正是本文的藝術個性所在。所以本文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詩意”。
文中已指出,中國的屏風富於文化內蘊,就是實用性與藝術性並重,這反映了中國的民族文化特性。課前學生還沒有接觸過說明文,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對課文“濃郁的抒情筆調”的關注,在我看來,本文的特點就在於作者將屏風放在自己從小到大的生活情境中寫,並總是儘可能與自己對屏風的感受處處聯絡,所以感性的因素在文中顯得特別重要。因此在指導學生時,我主要抓住以下三:一、把握說明物件的特徵;二、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三、感受作者對屏的深厚情感。
讓學生對屏風特徵的把握,我特別創設了情境。重要的是,我要設計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注重引導。讓課文的學習更加的簡單化,條理化,深刻化。在感受文中濃濃的詩意和韻味時,課前我讓學生查閱並蒐集有關屏風的圖片和詩詞,在賞析完文中的詩文後,當堂誦讀、點評。目的是讓學生再次認識並感受屏風之美、詩文之美。而本文作者的情感的感受可以讓學生通過具體語境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