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最強國是楚國

  東周時期,周王室日漸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實際影響力。諸侯各國爭相奮起,力主變革,逐漸成為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若論哪個國家保持強國的地位最久,答案恐怕不是春秋首霸的齊國,更不是橫掃六合的秦國,而是自始至終都是一派強勢的楚國。

  看看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知道了,齊國在齊桓公死後,雖然依舊保持著大國地位,但國力每況愈下,一直到了齊景公時代才重新煥發起來,後來的戰國時代,齊國雖然一度和秦國併為“東西帝”,但一場燕國進攻,使齊國一蹶不振。

  而一度是中原最強國的晉國,雖然繼齊國之後繼承了霸主身份,但風光了幾代人之後,先被秦國打敗,後被楚國打敗,而後又遭三家分晉的戰亂,分裂出來的韓趙魏三國,韓國一直都是戰國七雄裡的最弱者,魏國雖在戰國初期一度強大,但遭到齊秦兩國連續打擊之後,就越發淪落到陪襯地位。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一度成為僅次於秦的第二軍事強國,但一場長平之戰,把多年積累的老底全都賠光,徹底失去了和秦國叫板的本錢。在所有春秋戰國國家裡,若論強國地位保持時間最長的,自始至終,都是諸侯中力量強大的王朝,卻惟獨楚國。

  楚國的發達,趕上了齊桓公首霸的時代,之後整個春秋戰國時代裡,他都是中原諸侯無法小視的力量,甚至到了戰國晚期,他更成為六國中唯一能夠與強秦扳手腕的國家。在春秋中期至戰國早期,楚國的疆域,相當於中原各強國的總和,到了戰國中期的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國的疆域曾包括了今天湖南、湖北、陝西、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甚至西南的廣西、雲南,南部的廣東,它也有所染指。疆土最盛時,國土面積達到了一百萬平方公里以上,人口五百多萬。在同時期的世界上,波斯帝國已經滅亡,馬其頓帝國分崩離析,羅馬帝國還在內戰之中。據有長江中下游地區,腳踩幾乎整個中國南部的楚國,是當時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

  楚國這個超級大國,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強大的楚國,在春秋戰國的早期,是一個沒有名分的國家。

  楚國的先祖,按照各類史料的記錄,尤其是屈原的記錄,是源於黃帝的子孫羋氏,也就是說,楚人也是屬於華夏族的一支。楚國的興起,源自商周時期居住在江漢平原的楚部落,楚國的先祖季連曾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到了其曾孫熊繹的時候,被冊封為子爵,獲得了在江漢地區節制一方的授權,但是比起中原諸侯的王爵身份,他的地位卻要低得多。

  熊繹時代的楚人,雖然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但很不被待見。熊繹曾經在周成王會盟諸侯的時候負責管理茅酒,比起各路諸侯的尊貴來,雖然他是子爵,卻只是個勤雜工角色。此事也令熊繹知恥後勇,歸國後的熊繹,開始了他率領楚人艱苦創業的道路,他們在江漢平原刀耕火種,開闢山林,引進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歷經幾代人的辛苦經營,終於開始發展壯大。

  比中原諸侯更加艱難的是,因為生存的緣故,楚國從立國之初開始就面臨著南方蠻族的嚴重威脅。滅三苗、平山越,楚國的國土以漢水平原為中心,向後來的中國南方各省擴張著,終於有了“楚地千里”的龐大版圖,而楚人也在這一次次血與火的征戰裡接受了華夏文明的洗禮,完成了由部落到文明國家的轉變。

  楚國真正有了名分,是楚武王在位的公元前740年左右,既然周王室不給我名分,那我就自封名分,強大起來的楚武王就是這麼做的。對楚國這種自立為王的行為,周王室雖然憋氣,卻也沒有辦法,這時期的中原,已經陷入了周王室衰微,諸侯戰亂的時代,周天子自身都難保,還管你楚王的名分?不服氣的當然還有中原的諸侯國,但此時與楚國毗鄰的黃河流域,無論是鄭國還是宋國,都已不具備單獨面對楚國的實力,黃河流域與楚國之間的強弱對比早已經易形。

  從楚武王開始,楚國的北方邊境局面,已經從當年的抵抗中原諸侯侵擾,變成了此時的主動出擊,不斷佔領中原諸侯土地,黃河流域的宋國、蔡國、鄭國等國家的迅速削弱,與此關係頗大。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在位時期,將楚國的國都定在郢都,以此為中心,楚國很快有了“楚地千里”的廣闊版圖。到了楚成王在位時期,周天子終於承認了楚國的王位,要求楚國“節制百越,無侵中國”。對於楚國的畏懼,可謂溢於言表。

  這時期的楚成王,在楚國曆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之所以不太出名,主要因為他運氣不好,生活的年代先是有齊桓公九合諸侯的霸業,如日中天的聲威;後又有晉文公稱霸中原,繼續尊王攘夷的大業,將這位楚王的聲威給“襯”了下去。他在位的時期,和這兩位春秋霸主都曾經“對話”過,先是和齊桓公針鋒相對,險些釀成兩大強國之間的全面戰爭,最終在正確認識了雙方實力對比後主動求和,卻也讓齊桓公意識到此時楚國的強大。

  而另一位霸主晉文公,與楚成王更有淵源,早年他還是個流亡公子的時候,就曾得到楚成王的幫助,而後兩人兵戎相見,在城濮打了一戰,結果是楚成王大敗,晉文公確立了霸主地位。但這一戰,晉國贏得相當驚險,當時晉國聯合中原齊國、秦國兩大強國與楚國對壘,但總兵力尚不及楚國的一半,如果不是楚將狐偃輕敵冒進,被晉齊秦三國聯軍合圍,此戰的結果恐怕還不好說。

  而先後敗北於兩位霸主之手的楚成王,其實也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傑出君主,他在位的時期,正是楚國休養生息的關鍵時期。楚成王羋暉,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26年在位,在這44年裡,楚國奉行的政策,是“布德施惠,結好諸侯”,他主動修復了自楚武王起與周王室以及中原王朝的緊張關係,退還了部分佔領中原諸侯的領土,主動向周天子進貢,面對齊桓公的軍事壓迫,他有禮有節,既保持了領土完整,又讓齊桓公認識到了楚國的強大實力,不得不採取敬而遠之的政策。

  對當時的中原爭霸形勢,楚成王有很清醒的認識,雖然楚人也是華夏族的後裔,屬於齊桓公所說的“諸夏之國”之一,但是在大多數中原諸侯眼裡,楚國還是蠻夷,每次楚國北進,政治局面都是孤立的,無一不遭到中原諸侯的聯合打擊,比如當年楚成王與齊桓公較勁,齊桓公就一口氣糾結了八國聯軍進犯楚國,後來的城濮之戰,僅參戰的中原大國,就有晉、齊、秦三家。這樣的局面下,貿然北進爭霸顯然是不明智的。

  楚成王雖然對北方諸侯採取了和平政策,但是對南方各路部落,卻沒這麼客氣了。楚國在這時期,確立了他們“先南後北”的政策,即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平定南方各路諸侯國,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勢力。楚成王通過主動向中原示好的方式,獲得了周天子“節制南越”的特權,以此為旗號,大力兼併南方各部族,這時期被他滅國的有谷、炫、黃、英、蔣、道等小國,版圖包括今天的江南地區和湖南部分地區,這個過程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也有著重要意義。

  楚國的南擴之路,彷彿一個巨大的熔爐,將中國南方各部族統統融化入華夏民族洶湧的血液中。楚國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裡,其實扮演了中國南北文明橋樑的角色。讓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從此交匯融合,中國南方各省從楚國開始日益與中原大地連成一片,漸漸納入華夏文明圈之中,史籍總把秦始皇南征百越與漢武帝經營東南作為華夏文明南進的重要大事,其實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才是最早的探路人。

  與此同時,楚成王大力向中原諸侯學習,引進齊桓公改革的成果,建立楚國的集權王朝,並且大力引進中原先進的文化與生產技術。當中原諸侯在為霸業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南方的楚國卻埋下頭來休養生息,進行著楚國特色的“尊王攘夷”運動,它再次破土而出的時候,中原諸侯,已無人可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