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討伐夏朝鳴條之戰的意義

  鳴條之戰,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鳴條的一場戰役,鳴條位於今天的山西運城西邊。下面是有鳴條之戰的歷史意義,歡迎參閱。

  鳴條之戰結果

  鳴條之戰的發生或者是商湯討伐夏朝戰役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到了夏朝末期,昏庸的夏王桀已經將夏朝的統治帶入了一個非常危險和羸弱的境地,當時遠在商地的湯早已不滿夏王的統治,在看準時機之後,湯先後聯合和收並了許多地區和夏朝的附屬小國,最後終於將夏王帶進了孤立無援的狀況中,時機成熟之後,鳴條之戰終於爆發了。

  但是鳴條之戰結果並沒有導致夏王朝的全面覆滅。在夏王朝被商湯推翻之後,當時與商湯實力相當的勢力還有一股,那就是著名的伊尹勢力。而夏王朝的覆滅本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鳴條之戰結果也只是完成了推翻夏王朝的第一步,而在鳴條之戰之後,夏王朝的封建殘餘仍然遍佈在許多地方,直到兩股勢力將這些殘餘徹底消滅。

  兩股勢力在消滅封建殘餘之後,又分別率領著大軍向西邊進發,在商湯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之後,夏朝以前的大臣和貴族們終於開始有了臣服之心,這樣才使商湯一步步登上了王位。

  鳴條之戰背景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幾乎所有朝代的更迭都離不開戰爭的發生,其中,商朝推翻夏朝後期昏聵的統治時就發生過一次非常關鍵的戰爭——鳴條之戰。鳴條之戰的發生徹底掀開了了商湯推翻當時的夏王桀統治的序幕,而鳴條之戰之後,中國歷史也從夏王朝逐漸進入了新的朝代,而這一事件能夠發生,鳴條之戰背景也甚為關鍵。

  在夏王朝進入末期統治的時候,從夏朝的孔甲做了夏王直到後來的夏王桀登上王位,夏朝的統治一步步從君王的不理朝政和沉湎聲色開始而走向了殘暴與荒唐,由於國力逐漸變得衰弱,很多諸侯國和屬地都一次次發生著諸如反叛和起義的事情,等到了夏桀統治的時期,諸侯國甚至都不到夏王那裡進貢。

  提到鳴條之戰背景,就不得不提到夏王桀在位時的統治狀況,當時的夏王朝已經處於一種內亂不平外患不斷的情況,因為夏王的昏庸和殘暴,整個國家都瀰漫著統治階級和普通平民越發激烈的階級矛盾。而夏王卻對這一切絲毫都不在乎,除了在朝政上的懶散和不進取之外,夏王還揮霍和放縱自己的生活,經常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做出許多對老百姓抽絲剝筍的殘忍行為,把百姓的生活搜刮到了一種難以為繼的地步。

  在這種背景之下,鳴條之戰終於爆發了,當時的商湯對夏王做出的討伐行為得到了大多數諸侯和平民的支援,終於,在這場戰爭的大敗之後,夏朝也開始走向了全面滅亡。

  鳴條之戰遺址

  鳴條之戰,發生在公元1600年商滅夏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是商湯與夏軍進行的一場決戰。但如今的鳴條之戰遺址一直說法不一,有說在今山西運城夏縣之西,又有說在河南封丘縣東部的。

  如今,有許多的資料證明,鳴條之戰遺址就在封丘縣東部與長垣縣西南部的接壤處一代。在山西運城夏縣一代出現過鳴條之戰遺址的石碑,50釐米高,一米多長,呈臥式。石碑為淺青灰色,右上角殘掉,碑體太久風化得很厲害,陰刻的三行篆文已經很難識別。上面是“商湯夏桀”四字,中間是幾個字較大“鳴條之戰”的字,下面是“舊址”二字,每字約20釐米見方,好像是一處建築的標誌物。石碑上沒有年代,有人推斷大致為唐代遺物。但是如果在唐代的話“鳴條之戰”碑中的“戰”字,應該寫作為“戰”字,而在唐代是不會寫作“單+戈”字或‘戦’字的,所以山西運城夏縣的石碑疑為假的石碑。

  在明代長垣縣誌中有記載:“鳴條亭,舜崩處,陳留郡平邱縣有鳴條亭”。古代的陳留郡在現今的開封縣,而古代平邱縣管轄為現在的長垣縣西南部和封丘縣東部。據記載太行堤外有一塊叫做兩棵旗杆地,傳說是商湯進行戰前動員“商誓”的地方。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也指出:“舜生於諸馮***今山東諸城***,卒於鳴條***今河南開封***”。可見歷史上的鳴條是指的現在的開封封丘縣東部一代。


1.商湯討伐夏朝鳴條之戰

2.夏商鳴條之戰的起因

3.伊尹是誰 伊尹的個人資料

4.商朝滅夏朝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