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部落三苗的記載
三苗,與歡兜、共工、鯀合稱為"四罪"。中國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佈在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當禹的夏部落聯盟跨入奴隸社會時,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開始有了階級分化。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夏朝部落三苗圖片
夏朝部落三苗的典籍記載
史記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中記載,"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闢。四嶽舉鯀治洪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張德萍的譯註:"歡兜曾舉薦共工,堯說'不行',而歡兜還是試用他做工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四嶽曾舉薦鯀去治洪水,堯說'不行',而四嶽硬說要試試看,試過後卻沒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為不適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這時舜巡視回來向堯帝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變北狄的風俗;把歡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三苗遷徙到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把鯀流放到羽山,以便改變東夷的風俗。懲辦了這四個罪人,天下都悅服了。"這也許就是三苗被遷的原因,也是歷史上對三苗的一種說法。
傳說
在中國傳說中"三苗"是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
黃帝時,三苗部落參加過九黎的部落聯盟,有的文獻說三苗是"九黎之後"。堯時,三苗作亂,堯發兵征討,作戰于丹水***今丹江***,打敗三苗。三苗可能在這時參加了堯的部落聯盟。有文獻說三苗的首領驩兜是"堯臣",被稱為"諸侯"。後來,三苗不服,多次為亂,堯遂將他們的一部分人眾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將其首領驩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堯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後,三苗不服,舜乃整軍振旅,沒有經過戰爭而臣服了三苗。禹時,三苗不服,禹與三苗進行了一場歷時70天的大戰,大敗苗師,從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後,史籍中不再見三苗的活動。如今有的學者認為,現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後裔。章太炎、呂思勉等與此看法不同,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關。
夏朝部落三苗的神話傳說
傳說時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團。又稱"三苗"、"有苗"、"苗民"。分佈在"江、淮、荊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略當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帶。學者多認為與今苗瑤民族有遠源關係。《山海經》說:"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漢魏學者多言三苗是以蚩尤為君的九黎部落後裔,則三苗可溯源到黃帝時的蚩尤。
今世苗族傳說中還可找到關於頭、蚩尤的史影。文獻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應是有八十一個氏族。他們以金作兵,勇敢善戰,威震天下,曾與炎帝、黃帝兩部落集團進行戰爭,被黃帝殺於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三苗北向發展雖然受阻,但在堯、舜、禹時期仍為華夏集團勁敵。堯曾與三苗戰於丹水一帶,並將其部分人放逐於三危,舜也曾對三苗進行分化遷徙,並終因南征三苗,死於蒼梧,連屍骨也未運還。因而禹不能不再次征伐三苗,乘天災人禍同時降臨三苗之機,大敗苗師,三苗從此衰微。在歷次戰爭中,不少苗民淪為奴隸,"子孫為隸,不夷於民",被強制勞役。這些苗民的後裔,也是形成漢族的先民之一。《六韜》說:"堯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則說為"堯戰丹水以服南蠻"。可見三苗又被稱為南蠻,夏商以後便統一用"蠻"進行記述,而不再見"三苗"的記載了。也有學者認為古書中的三苗本在北方,與後世的南蠻無關。
夏朝部落三苗的相關事件
距今4000多年前,華夏集團黃帝的後代,經過長期爭戰,先後形成了以堯、舜、禹為領袖的北方部落聯盟,為掠奪財富和奴隸,與南方苗蠻集團的三苗部落進行了長期戰爭。開始,堯在丹水***今陝、豫、鄂境之丹江*** 打敗三苗,三苗不服。舜時,為伐三苗,一面發展生產,鞏固聯盟內部團結,一面大習武事。經過三年準備,舜親征三苗,一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帶。但兩大集團決定性的一仗是禹伐三苗。當時,三苗地區發生大地震,禹乘機發動大規 模進攻。他在誓師動員時說:"三苗不敬鬼神,濫用刑罰,違背天意作亂,上天現在號令我們要對它進行討伐。" 交戰開始,戰鬥十分激烈,互有勝負。突然,戰場雷電交加,三苗領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師大亂,潰不成軍。從此,三苗部落逐漸衰亡。
舜徵三苗"道死蒼梧"後,禹對三苗進行了更大規模的討伐。《墨子·非攻》詳細刻度了這場戰爭的經過:"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妊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振。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四電誘祗,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後乃遂幾***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為山川,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則此禹之所以徵有三苗也。"《墨子·兼愛》還記錄禹也徵前的誓言:"濟濟有眾,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按即禹***,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邦***諸群***闢***,以徵有苗。"從誓言來看,此時的禹不僅接替了舜的地位,而且比舜更有權威,儼然國王。這是階級社會取代氏族社會的重要資訊。經過這次摧毀性的打擊,三苗後世就此衰微,即所謂"後乃遂幾",三苗之地也納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而作為三苗北疆的隨棗走廊一帶,自然是首當其衝了。這一變化在江漢地區原始文化發展序列中也有所表現:夏初,夏文化的影響通過南陽盆地,沿著隨棗走廊,達到了長江之濱。如在河南淅川下王崗***即"丹水之浦"***、湖北宜昌白廟子、隨州西花園和黃陂盤龍城等遺址中,均發現了一些早於商,晚於龍山文化而與二里頭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陶器。如二里頭文化中比較典型析器物如橄欖形罐、口沿捏花邊的***或稱雞冠形***罐、澄濾器、三足盤、四足方鼎等,在這些遺址中也能見到。這大概是禹佔領三苗地區在考古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