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文同的簡介

  文同是北宋著名畫家,擅長畫竹,開創了“湖州竹派”,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同***1018年-1079年***,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或笑笑居士,人稱石室先生,四川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縣東北面***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表弟蘇軾敬重。

  畫家文同的生平經歷

  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文同三十四歲,春,以通判邛州攝浦江縣令。後於夏秋之際,改攝大邑縣令。文同撰《重序九皋集》:“大邑缺令,餘以郡從事攝知其治”。

  文同在大邑任內,“樂其少訟而多暇”,常遊邑中名山勝蹟,或訪縣之古寺高僧,每有所得,即吟詠成章,或作墨竹於壁。

  藥師巖遊歷:

  文同攝大邑令時曾來藥師巖遊覽,並賦五律詩一首:“此景又奇絕,半空生曲欄。蜀塵隨眼斷,蕃雪滿襟寒。澗下雨聲急,巖頭雲色乾。歸鞍休報晚,吾待且盤桓。”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眉陽程績又經手把文同此詩勒石,並寫有題記。文同詩和程績的題記現仍儲存完好。

  鶴鳴山遊歷:

  文同《重序九皋集》雲:在攝大邑令期間,樂其少頌而多暇,輒遊邑之名山勝蹟,每有所得,則吟詠成章,雖一山一水,不或遺也。在鶴鳴山著長短句數章,繪墨竹畫數幅,均載《丹淵集》。清《大邑縣誌》收載,惟墨竹壁畫舊廢”。

  霧中山遊歷:

  在遊霧中山時,著有《題霧中山碧玉潭》七絕一首:“千巖角逐互吞吐,一峰拔起矜崔嵬。日光微漏潭見底,水氣上薄雲成堆。”

  古代漢中及所屬各州縣,任知府知縣者多多矣,但如北宋漢中知府、洋州知州文同之風流倜儻,詩文書畫俱佳,又能體恤百姓、為民請命者,卻是鳳毛麟角。

  北宋熙寧五年***1072***文同調任興元府***今漢中***知府,次年三月赴任。任內先興辦學校,挑選品行學問最優秀的人主事,並多方勸勉百姓送子弟上學;公事之餘常親自到學校訓導,於是漢中求學者日漸增多。他還親自草擬《奏為乞置興元府學教授狀》,上奏朝廷,建議設立漢中府學教授一職,專抓教育,使漢中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當時,有盜賊橫行街市,關中一帶不少惡徒在褒斜道間剽掠搶劫,人民深受其害。文同派吏卒偵捕,嚴加整治,從此盜不敢犯,使社會安定,人民安樂。文同任內常革除民間雜徭等積弊,解民疾苦。

  熙寧八年***1075***10 月,任滿後調任洋州***轄今洋縣、佛坪、西鄉、鎮巴縣***知州。因州城年久失修,境內山高林深,時有盜賊出沒。文同上奏朝廷,重修洋州城,增添兵丁,民賴以安。洋州產茶葉,當時朝廷實行榷茶法***專賣***,每年洋州須上解茶40萬斤,由茶農肩挑背馱至州郡上繳。其餘茶葉,限運四川銷售,而四川也盛產茶,遂致價賤難賣,積壓黴變,

  茶農怨聲載道。文同上奏朝廷,廢“榷茶法”,洋州民大悅。他還向朝廷上《論官場榷鹽宜預為計度狀》,解決州民缺鹽之難。朝廷遂下令:“盡行榷鹽,不許私商興販。”

  洋州城北有篔簹谷***今洋縣紙坊鄉硯臺山與文家坪之間***,茂林修竹,文同暇日常攜妻來此悠遊,觀竹、畫竹,品嚐竹筍。“自謂偷閒太守,人呼竊綠先生”。多年的觀竹與畫竹,使文同終於悟出了畫竹之真諦。他告訴表兄蘇軾說:“畫竹者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矣。”文同畫竹的至理名言,經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的轉述而廣為流傳,後來被衍化為膾炙人口的“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成語。一天,文同與妻子在篔簹谷中賞竹,燒筍晚食。忽然,衙役送來蘇軾的信,文同拆開一看,原來是蘇軾寫給他的一首詩:“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文同讀後,不覺大笑,噴飯滿案,成為一段文壇佳話,從而又衍化成了“失笑噴飯”成語。

  文同在洋州重視公益事業,修了多處園林亭榭等景觀,供人遊憩,使當時的洋州城,風景如畫,美不勝收。他特寫下了《洋州三十詠》等大批詩作,並把這些詩寄給表兄蘇軾、蘇轍及詩友鮮于侁,二蘇及鮮于侁都合詩相贈。為此,北宋四大詩人《洋州三十詠》共120首,為洋州一時之勝,直到今天,仍不失為洋縣人文一大瑰寶。此外,文同在漢中、略陽還有多首詩作傳世,均收入其詩集《丹淵集》中。

  文同的繪畫成就

  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思想。

  文同對竹子有深入細緻的觀察,故其畫竹法度謹嚴,同時作為文臣,其作品又有著區別於職業畫家的新意。《圖畫見聞志》說他的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宣和畫譜》則進一步指出其作品“託物寓興,則見於水墨之戰”。

  看到了文同墨竹畫中所具有的特質。可以說文同這類作品的出現,是文人畫開始興起的標誌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給當時蘇軾、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諸多畫家以重要影響,墨竹逐漸成為中國文人畫的一個重要題材。

  文同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所寫竹葉,自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洋州有篔簹谷,多竹林,時往觀察,因而畫竹益精。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其後畫竹者多從其學,世有“湖州竹派”之稱。至元代畫墨竹蔚為風尚,如李衎、趙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繼承者,對後世影響極大。也喜作古木老槎,並寫山水。

  四川仁壽縣黑龍潭石壁有一鋪所謂的隱形碑,灰白色的石面光滑無跡,潑水後卻呈現出一枝墨竹,當地人相傳是文同作品。蘇軾:《蘇東坡集》卷三二《文與可畫賀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署名吳鎮的《文湖州竹派》一文,列舉文同之後的墨竹畫家二十五人,畫派形成於文同的親朋好友中,如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孫以及表弟蘇軾等。湖州竹派在宋以後的八百多年間,影響一直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趙孟頫、李衎、柯九思、吳鎮,明代王紱,清代鄭燮等人。

  文同傳世作品極少,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墨竹圖》此墨竹畫軸,無名款,但鈐有文同二印:靜閒畫室。文同與可。畫懸崖垂竹,主幹麴生,至末端而微仰,寓屈伏中隱有勁拔之生意。枝葉甚密,交相間錯,向背伏仰各具姿態,畫葉之墨色濃淡相依,正如米芾論文同畫竹雲:“以墨深為面,淡墨為背,自與可始也。”墨竹於北宋仍屬初興之畫藝,與當時尚工筆寫實之花卉猶有時代性之相關,故未見“介”、“爪”式的撇葉,也未見竹節間的書法連筆。通幅畫法在“畫”、“寫”之間,與元代及此後的文人寫竹相異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