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文字的表達方式
近幾年,語文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更加理性的反思階段。我們初中的語文閱讀教學理想之路在何方呢?筆者認為,從偏重內容分析到關注文字表達形式,是語文閱讀教學美麗的轉身,是理性的迴歸。
一、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文字內容和表達形式的和諧統一
目前,縱觀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更多關注文字的思想內容,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也總是把“藉助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作為重要的目標來完成,而對和文字思想內容同樣重要的表現形式卻關注不夠。
但是完整意義的閱讀教學應該是文字內容和表達形式的和諧統一。
內容和形式是哲學上的一對範疇。文學作品的形式作為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包括兩個緊密相聯的方面:一是作品內容諸要素的內部結構排列方式,稱為內形式,如煉字、遣詞、造句、修辭等表達技巧以及記敘、抒情、說明、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一是與內容結構相關聯的外部表現形式,稱為外形式,如體裁、結構、詳略、層次等。對於語文閱讀課堂來說,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即理解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還要了解有關語言的知識和表現形式。那種只注重文字的內容分析,忽略文字的表達形式的教學,是有失偏頗的,是不完整的,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因此,只有把理解文字的思想內容與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才稱得上是真正完整意義上的閱讀教學。
二、語文教學關注文字表達形式的現實意義
1.關注文字表現形式,是落實課標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筆者認為:學生通過語文閱讀學習,能掌握一定的文字表達形式方面的知識,並學會在實踐中運用是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新課標在不同的學段都提出了相關要求。如:“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第二學段)。
“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第三學段)
“在閱讀中瞭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瞭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第四學段)
這些要求,都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文字的思想情感內容,還要關注文字的表達形式,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以逐步形成閱讀的能力。
2.關注文字表現形式,是提高文學鑑賞水平的必由之路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為藝術化了的語言,也就有了欣賞、審美的價值。作品的形象、語言及其他表現形式,需要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去揣摩,因此就離不開欣賞和審美。理解課文的表現形式和語言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細地品味和賞析字詞運用的精妙、句式結構的表達運用,慢慢學會從字、詞、句、篇、結構等各方面品析、鑑賞文學作品,並能遷移運用到自己平時的說話和作文中去。
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品析語言文字,把文字的內容和其表達形式聯絡起來理解賞析文字,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獨到之處,長期的訓練一定會為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語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3.關注文字表現形式,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多讀多寫,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習作教學無非就是解決寫什麼和怎樣寫的問題,寫什麼屬於內容的範疇,主要靠學生的生活積累;怎樣寫屬於形式的範疇,主要靠的是學生閱讀的積累。
閱讀教學就應該結合對課文內容理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表現形式,理解語言的形式,並融入最基本的寫作知識,使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選材、安排層次結構和遣詞造句的。教材中的課文多為經典,表現手法高超,有許多適宜中學生學習的東西。比如:寫景物的課文,作者是怎樣選取觀察角度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點,將景物寫具體的;寫事的記敘文,作者是怎樣將一件或幾件事寫具體的,是按什麼順序記敘的;寫人的記敘文,作者是怎樣寫人物的心理、外貌、神態、動作行為的,環境描寫與場面描寫和人物之間的關係等等。再比如作者在具體描寫中使用了哪些準確、生動、鮮明的語言,這些語言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及表達效果等。因此,將理解課文的內容和理解課文的表現形式、語言的表現形式緊密地、適當地結合起來,才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一、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文字內容和表達形式的和諧統一
目前,縱觀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更多關注文字的思想內容,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也總是把“藉助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作為重要的目標來完成,而對和文字思想內容同樣重要的表現形式卻關注不夠。
但是完整意義的閱讀教學應該是文字內容和表達形式的和諧統一。
內容和形式是哲學上的一對範疇。文學作品的形式作為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包括兩個緊密相聯的方面:一是作品內容諸要素的內部結構排列方式,稱為內形式,如煉字、遣詞、造句、修辭等表達技巧以及記敘、抒情、說明、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一是與內容結構相關聯的外部表現形式,稱為外形式,如體裁、結構、詳略、層次等。對於語文閱讀課堂來說,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即理解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還要了解有關語言的知識和表現形式。那種只注重文字的內容分析,忽略文字的表達形式的教學,是有失偏頗的,是不完整的,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因此,只有把理解文字的思想內容與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才稱得上是真正完整意義上的閱讀教學。
1.關注文字表現形式,是落實課標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筆者認為:學生通過語文閱讀學習,能掌握一定的文字表達形式方面的知識,並學會在實踐中運用是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新課標在不同的學段都提出了相關要求。如:“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第二學段)。
“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第三學段)
這些要求,都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文字的思想情感內容,還要關注文字的表達形式,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以逐步形成閱讀的能力。
2.關注文字表現形式,是提高文學鑑賞水平的必由之路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為藝術化了的語言,也就有了欣賞、審美的價值。作品的形象、語言及其他表現形式,需要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去揣摩,因此就離不開欣賞和審美。理解課文的表現形式和語言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細地品味和賞析字詞運用的精妙、句式結構的表達運用,慢慢學會從字、詞、句、篇、結構等各方面品析、鑑賞文學作品,並能遷移運用到自己平時的說話和作文中去。
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品析語言文字,把文字的內容和其表達形式聯絡起來理解賞析文字,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獨到之處,長期的訓練一定會為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語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3.關注文字表現形式,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多讀多寫,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習作教學無非就是解決寫什麼和怎樣寫的問題,寫什麼屬於內容的範疇,主要靠學生的生活積累;怎樣寫屬於形式的範疇,主要靠的是學生閱讀的積累。
閱讀教學就應該結合對課文內容理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表現形式,理解語言的形式,並融入最基本的寫作知識,使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選材、安排層次結構和遣詞造句的。教材中的課文多為經典,表現手法高超,有許多適宜中學生學習的東西。比如:寫景物的課文,作者是怎樣選取觀察角度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點,將景物寫具體的;寫事的記敘文,作者是怎樣將一件或幾件事寫具體的,是按什麼順序記敘的;寫人的記敘文,作者是怎樣寫人物的心理、外貌、神態、動作行為的,環境描寫與場面描寫和人物之間的關係等等。再比如作者在具體描寫中使用了哪些準確、生動、鮮明的語言,這些語言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及表達效果等。因此,將理解課文的內容和理解課文的表現形式、語言的表現形式緊密地、適當地結合起來,才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