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效果與插圖的關係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本插圖,以圖引文,對於豐富英語課堂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極為有益的。惟其如此,也才會凸顯插圖教學的獨特魅力。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觀閱。

  利用初中英語插圖激發閱讀興趣

  初中生的閱讀,很大程度上受興趣指引。但對部分學生來說,受制於自身的詞彙、句型和語法結構等語言綜合運用方面實際能力以及良好的閱讀習慣等方面的缺失,他們對於英文閱讀文字,尤其是較長的閱讀文字是心存畏懼的,並無趣味可言。因而,即便是在教師的要求下、在考試的壓力下,也多有並不情願或出現直接拒絕閱讀情形的出現。

  對此,教師在閱讀開始前,應以教材內附帶的以具有可視畫面功能來再現文章重點內容,或對文章內容進行必要詮釋和補充的插圖,來做教學內容的直觀情境的有效創設,以圖片為抓手來為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與持續做相關背景知識的提供和認知停靠點,從而避免學生閱讀的無所依靠感。

  如教學九年級unit 6 “when was it invented ?”中的“section B,2b”時,以我對學生狀況的瞭解,部分學生雖存在一定的學習困難,但在籃球運動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喜愛,並有各自的崇拜偶像。因此,結合教材內插圖“三個男孩在賽場上爭搶籃球”的畫面引導學生觀看並發表觀感,成功引發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獲取興趣,從而進入文字的閱讀。

  同樣,教學該冊unit 13 section 2b時,利用教材內出現的均屬用相關廢舊物品造成的房子、揹包、藝術品等三幅圖片,再以what、how、who、why等關鍵性疑問詞提問,就會使學生的回答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反思出現這一教學情形的原因,非常明確,插圖的形象化、直觀化引發了學生的直觀感知趣味,並做了有效的背景認知提醒,有效激發了學生對插圖內隱藏資訊的探究心向。

  利用初中英語插圖啟發學生思維

  與文字插圖的形象直觀對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相關,學生要探究插圖內隱藏的豐富資訊,則必要經歷一番思考,並藉助一定想象對隱藏在圖示中的資訊進行預測或解釋。這種思考,與課標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既有對學生已有知識背景的調動,也有對未知資訊的好奇和猜測。但與教材所涉及知識的豐富性與知識面的廣泛性相關,其所涵蓋的科學、人文、地理、歷史等諸多方面資訊,尤其是抽象資訊的存在,對知識儲備尚算不得豐富的初中生來說,在理解上是存在一定困難的。這時,教師就要藉助插圖來輔助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了。

  如教學九年級的unit 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中的“section B 2b”時,教材插圖是英國Salisbury平原上的史前巨石柱,一副簡單的“stonehenge”景觀圖,卻會在閱讀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課前調研和預設為基:因為多數學生的“無知”――不知道這是什麼,因而在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該圖並表達時,引發了學生的並非基於知識本身的很多的遐想和思考。因而,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做出如下系列問題的提問“what do you think it is?”、“How can it be built? ”、“What was it used to?”等,以此來做學生思維的激發、引導、碰撞和交流。這樣,就吸引學生通過迴歸課文閱讀來尋找相關答案;同時,也有助於降低課文的理解難度、掃清閱讀障礙、提高閱讀速度,順利推進閱讀活動的進行;還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最終取得一隻三鳥之功效。

  利用初中英語插圖理順閱讀思路

  現行教材中,為著單元目標語言的主題情境提供的目的,每單元首頁都會提供一副版面較大主題圖***Topic Picture***,其內容也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並作課文內容的圖解,以展現課文內容的精髓。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此加以充分利用,對圖片資訊進行分層提取,輔之以必要的問題引導,對於學生理解文字、快速掌握文字脈絡,進而展開深入解讀以達成最佳的閱讀效果和實現閱讀教學的獨特魅力,是極為有益的。簡而言之,良好的插圖資訊提取與利用,可起到導教和導學的良好作用。

  以八年級上冊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的主題圖為例,教師良好的解圖資訊分層提取,對於促使學生以視覺輔助聽覺藉助插圖理解文字、理順閱讀思路會奠定了必要的場景基礎並有助閱讀心向的激發。我的具體做法是分兩步進行,其一是直觀問答***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ere are the six students?What are they doing on the stage?***其二是細節問答***A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om and Sam?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ina and Tara?***。

  其目的之一在於,以前者的直性提問做學生注意力的吸引,以後者的細節性提問來引導學生做好插圖細部的認真觀察、呈現新知;其目的之二則在於,這種層次性解讀在學生那裡還造成了一定的“資訊差”***information gap***。而這種資訊差,對於學生以之為基完成後面的1a-1c 和 2a-2c的兩個聽力任務鏈也做了一定奠基,並在語境與語義之間構築起溝通的橋樑以有助學生聽力焦慮情緒的消弭。自然,若教學中,可以通過反向操作讓學生通過插圖繪製來展現文字內容,則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及運用層次,就又會上一個臺階。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