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內容複習策略

  引言: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複習選修內容的取捨可依據與社會熱點聯絡緊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鑑價值的原則。

  

  選修部分是高中試題考查的重要內容。加強對選修內容複習策略的研討有助於高中複習備考。根據高中試題對選修內容考查的特點來確定複習策略:以“聯絡”的原則取捨教材內容和適度擴充套件教學內容、關注熱點問題相關的選修內容複習。把握科學方法與正確策略是高效備考複習的主要路徑。

  我以《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為例談談高中歷史備考選修內容的複習方法***策略***問題,以與各同仁共享。

  一、多比較,總結規律認識,突出科學性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運用正確方法進行科學複習備考,是提升複習備考效果的重要途徑。比較分析方法是學習歷史的良好方法,也是高中能力考查要求之一。學習歷史目的之一是探尋歷史發展規律。認識把握歷史發展規律要通過對相關歷史事物的比較才能實現。在歷史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比較找異同。在對歷史事物進行比較時,得出的“異”即為個性特點,“同”為歷史事物的普遍規律或特徵。在歷史選修一內容的學習中,可採用比較分析法,可以對歷史上重大改革的規律特點進行總結,形成學習模式,舉一反三,同時感悟改革的多樣性、複雜性進而深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認識。無論教學還是高中考查,改革史的知識要點都包括改革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歷史作用、改革特點、成敗原因、規律認識等方面。我們在複習時可以在對重大改革比較分析基礎上從這些方面進行總結。

  首先從背景來說,之所以改革有三方面的因素:面臨嚴重危機需要調解社會利益衝突與矛盾鞏固統治***包括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矛盾發展的內在推動、學習先進經濟文化與習俗的需要。

  從主要內容來看,改革可分為區域性調整和全面改革:區域性調整涉及政治或經濟軍事等某一方面,全面改革則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內容。

  從歷史作用上講,可以從直接作用或影響、深遠意義或影響方面進行歸納。改革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社會工程,其作用或影響必會延伸較長時期,因此對其作用的分析要做到全面。

  對改革特點,可以從改革的階級性質、內容的全面與區域性、結果的成敗與是否徹底等方面歸納概括。

  對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可以從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是否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援、最高統治者的態度、改革者自身的決心與意志、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符合實際、革新力量與保守勢力的對比、用人得當與否、正確策略等方面入手。判斷改革成敗的標準是改革的預期目標是否實現和改革的積極影響是否得以維持而不看改革者個人結局。

  從對改革的認識或得到啟示的分析,可以改革目的、過程、結果等方面歸納:改革是革除弊政調解矛盾鞏固統治和富國強兵的手段;改革是創立新事物必然會遇到阻力決定改革程序不會一帆風順呈現曲折性;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對改革評價的標準可以依據:***1***堅持社會發展的標準;***2***堅持歷史的標準***把各種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以評價***;***3***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思想,堅持階級鬥爭的觀點;***4***以新史觀──文明史觀、近***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社會史觀等進行多元評價;***5***重視歷史發展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係;***6***注意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之間的關係;***7***改革的成敗不能以改革者個人的結局來作判斷,而應視改革的積極作用是否得以維持、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二、把握內容取捨,突出“重點”複習,達到高效性

  高中歷史設定多個選修模組,體現歷史課程設定的多樣化與選擇性,給學生學習歷史提供較多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化學習拓寬歷史視野。對多個選修模組,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教材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的建議,教師可根據學情選擇合適的選修學習內容。同時高中試題對選修內容的考查特點和提高得分的實際需要決定了在複習備考中必須進行內容的取捨。合理取捨複習內容,是高中複習獲得高效的重要策略。怎樣對選修內容的精準取捨成為高中備考研究的重要課題。結合高中試題的特點分析和高效歷史學習的需要,可依據“聯絡”的原則可從兩方面確定複習的“重點”內容:與必修內容聯絡緊密的內容、與社會熱點聯絡緊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鑑價值的內容。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指出現行教材的模組分割與專題排列易導致支離破碎的認識,因而要求教師在具體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時候要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注意不同模組之間的有機聯絡使之“形散神不散”,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歷史概貌;同時高中試題對歷史問題的考查要求是強調對歷史知識的完整準確理解的考查,所以在複習中要對與必修內容聯絡緊密的重點複習。選擇與必修內容聯絡緊密的內容,是引導學生形成通史意識,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全面的知識結構與歷史認知的需要。在選修一改革模組中與必修內容聯絡緊密的專題有梭倫改革、商鞅變法、歐洲宗教改革、戊戌變法。複習梭倫改革,可對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背景與結果瞭解更完整、全面,學習商鞅變法能對複習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背景、必修二重農抑商政策的理解補充認識,學習宗教改革可對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發展的體現或內涵理解更準確、透徹,複習戊戌變法可更準確理解維新思想的內容與意義。本著與必修內容聯絡緊密原則取捨,教材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阿里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可捨棄。另外出於必修內容複習需要教師可適當增加改革方面的複習內容如對理解古代中國土地制度與商品經濟發展有幫助的古代賦稅制度改革、作為辛亥革命重要背景的清末新政等。

  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決定特定的教學目標,要通過歷史教育使學生了解與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關注對中華民族與全人類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事件的意識。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複習選修內容的取捨可依據與社會熱點聯絡緊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鑑價值的原則。當今中國正處於改革的深入發展階段,通過對歷史上一些有借鑑意義的改革的學習,為中國改革事業的健康與成功發展提供一些啟示,避免彎路。根據與熱點相關聯的原則可確定複習重點有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明治維新。這三次變法中商鞅變法實現秦國社會轉型,改革分階段進行,沒有太激進;王安石變法中政府的干預與管理經濟來調解社會矛盾的做法,明治維新中政治、經濟、文化改革的配合進行以及改革者的堅定決心與意志對中國改革事業都能夠提供有益啟示,如改革要分步進行,要有堅定信念與意志去進行改革、改革措施間的配套性等。通過這些內容的複習引導學生思考對當今改革的借鑑意義,有效實現知識與情感態度的目標。合理取捨複習內容促進備考高效性。

  比較分析總結規律,不僅能夠提高運用科學方法學習歷史能力,做到複習備考的科學性,而且有助於增強比較、歸納概括等歷史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