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四知識點

  對於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則瞭解這一人物作出了什麼貢獻,起到什麼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儒家文化創始人

  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學禮樂:15歲時立志學習禮樂,後成為儒士,苦研《詩》《書》《禮》《樂》,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以傳承禮樂文化為已任。②從政失敗:50歲時第一次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官至司寇,試圖實現恢復後因和魯國執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③周遊列國:55歲時,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沒被採納。④獻身文教:68歲時回到重國,整理編訂《六經》,專門從事教育。

  二、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

  ①“禮”:即周禮,要求人們能夠以禮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把禮作為立國立身的基礎。主張“克已復禮”,匡正社會秩序。主張恢復周朝的等級名分制度,實質上是力圖維護奴隸制度。體現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②核心: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人的重視,具有進步意義。

  ③中庸:把倫理範疇的“仁”和政治範疇的“禮”結合在一起,主張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內容

  ①教育物件:“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標: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③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④教學內容:孔子晚年整理編撰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我國第一套完整教科書,五經在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裡一直是官學和私學最基本教材。

  四、評價孔子

  ⑴對中國:①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②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③“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⑵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⑶對歐洲: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圖

  ***1***哲學上主張理念論,把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對立起來。這是一種唯心論,但對後世的影響巨大,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2***政治上提出理想國,認為國家應由護國者、衛國者、生產者構成,各守其職、各具其德;由哲學王來統治。這一主張雖然未能實現,但給人們以一些啟發。

  ***3***教育上創辦歐洲歷史上第一所綜合學校——阿卡德米學園,採用對話方式教學,培養了亞里士多德等一批人才,在歐洲教育史、科學史有重要影響。

  :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 

  一、亞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蹟

  ①17歲時在雅典阿卡德米學園學習,師從柏拉圖,對柏拉圖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突破,被稱“學園的靈魂”②前343年,亞里士多德成為馬其頓王子亞歷山大之師。為師期間,利用優越條件,繼續研究各類科學,學術思想進一步發展。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③亞歷山大征服希臘後,亞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創辦呂克昂學園,被稱“逍遙學派”。提出“中庸之道”。

  二、簡述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學成就及對人類的貢獻

  ①哲學:I繼承又突破了柏拉圖的思想。肯定客觀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是人類認識的

  來源,產生於對外界事物的感覺。這一觀點使他“接近了唯物主義”,但不徹底,常動搖

  於唯物和唯心主義之間。II 確立了哲學研究的物件,在《形而上學》中,提出哲學所必須

  研究和解決的十三個問題,其中一些問題,一直是後來西方哲學爭論的中心;②邏輯學:提

  出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至今仍被學術界尊為權威③倫理學:提出“中庸之道”。

  三、評價亞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總結了古希臘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規範性的理論,在西方文化界產生了長久深刻的影響。②“他是第一個像教授一樣著書立說的人”,他系統的論著,分門別類的討論,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發展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使他繼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④他是一個職業教師,使古希臘教育理論發展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侷限:① 基本哲學觀是徘徊在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②體現出奴隸主階級思想侷限性。

  四、關於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較

  相同:都強調“恰到好處”,反對兩極。不同:①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學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於禮法,沒有更多的哲學思考。②亞里士多德認為“中庸之道”是相對的,孔子從聖人的角度出發,強調要有度,“過猶不及”。③亞里士多德主張舍兩端而取其中,孔子沒有否認兩端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