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墓葬制度

  在階級社會中,墓葬制度突出地體現了階級關係。在各個時代,民族和地區的特點,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是怎樣的?

  :商代墓葬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盛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高度的發展﹐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統治著龐大的國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的陵墓有著十分巨集大的規模。

  河南省安陽的商王陵墓﹐有“亞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亞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巨大的方形或亞字形的豎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個墓道。侯家莊的一座最大的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類似的墓葬在山東益都也有發現﹐是屬於諸侯或方國的首領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個大型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南北兩面各有一個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積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340平方米﹐深度為7米餘。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貴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規模略遜。在貴族的墓中﹐還有一種“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個墓道﹐規模一般都較中字形墓為小。商代絕大多數的墓﹐都是沒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形狀雖然類同﹐但規模則有很大差別。大貴族的墓﹐面積可達20餘平方米﹐在安陽小屯發現的商王武丁配偶“婦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積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亞字形墓的槨室﹐平面呈亞字形或方形。其餘各種型別的墓﹐槨室平面呈長方形。斂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槨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槨﹐有的有棺無槨。屍體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發現夫妻合葬的情況。商王和各級貴族墓的隨葬品極其豐富﹑精美。包括各種青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婦好墓隨葬各種青銅器460餘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餘件﹐另有海貝近 7000枚***見彩圖 鴞尊 顯示圖片﹑ 三聯甗 顯示圖片﹑ 偶方彝 顯示圖片﹑ 玉龍 顯示圖片﹑ 玉鳳 顯示圖片﹑ 玉鷹 顯示圖片﹑ 玉 顯示圖片﹑ 玉人 顯示圖片﹑ 玉龍與怪鳥 顯示圖片﹑ 帶流虎象牙杯***商*** 顯示圖片***。由此可以想見﹐商代的王陵若不被盜掘﹐其隨葬品應達到更為驚人的程度。

  商代統治階級墓葬的特點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貴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則數十﹐多則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從﹑婢妾﹑衛兵和各種勤雜人員。另有完全供殺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頗多采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馬與狗為最多。各種型別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設一長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當墓主人屍體腰部之下﹐故稱“腰坑”﹐坑內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見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在安陽侯家莊的一座亞字形墓的墓室之上﹐發現了大型的礫石﹐應是房屋的礎石。在安陽小屯的婦好墓和大司空村的兩座長方形墓的墓坑上﹐都發現了用夯土築成的房基及礎石。由此可見﹐從王陵到一般的貴族墓﹐有時在地面上建有房屋。它們可能是供祭祀用的﹐類似後世的所謂“享堂”。

  :西周春秋

  西周的墓制承襲商代。由於尚未發現王陵﹐不知當時是否有亞字形墓。諸侯﹑貴族的大墓﹐有的是設有兩個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設有一個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縣辛村衛國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與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兩種型別的大墓以外﹐絕大多數的墓僅有長方形的墓室﹐不設墓道﹐它們的規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與商代一樣﹐也多在墓底設腰坑。

  據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發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槨室內建雙重棺﹐可見記載大體上是可信的。諸侯﹑貴族墓的隨葬品﹐仍以各種青銅禮器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減少﹐食器增多。在各種食器之中﹐鼎和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與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七鼎配六﹐五鼎配四﹐三鼎配二﹐亦有明確的規定。這在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證明。例如﹐在河南省陝縣上村嶺虢國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貴族墓分別隨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規模也依次減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證實為虢太子墓。

  與商代一樣﹐往往在諸侯﹑貴族墓附近設有“車馬坑”,其規模視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上述虢國墓地為例﹐虢太子墓的車馬坑埋車10輛﹑馬20匹﹐兩座“五鼎墓”的車馬坑各埋車5輛﹐馬10匹。浚縣衛侯墓的車馬坑﹐規模最大的埋車12輛﹑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後稍減少。但直到春秋戰國時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

  發掘工作證明﹐西周已經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為夫妻分別葬在兩個互相緊靠的墓坑中﹐即所謂“異穴合葬”。陝西省寶雞茹家莊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發現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為普遍。例如﹐在山西治分水嶺的晉﹑韓墓地中﹐凡屬大﹑中型的貴族墓﹐都是兩兩成對﹐並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當為夫妻無疑。

  :戰國時期

  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國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這種變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許多統治階級的墓在地面上築有墳丘。墳丘一般用夯土築成﹐有的呈方錐狀﹐有的形狀欠明﹐現存最高的達十餘米。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在墓室的地面上建“享堂”﹐則應看作是繼承商代以來的舊制。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湖北省隨州曾侯乙墓﹐ 開鑿在丘陵的岩石中﹐規模甚大﹐但沒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狀不規整﹐是罕見的特例。諸侯﹑貴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設車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車馬坑以外﹐還有船坑﹐坑內埋船。這時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內積石以加固﹐積炭以御溼。輝縣的魏王墓﹐則在墓壙內大量屯沙以防盜。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種白色或灰色的黏土填在棺槨的周圍﹐以保屍體和隨葬品不朽。棺槨仍然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諸侯﹑貴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槨。隨州曾侯乙墓槨室龐大﹐分隔為4個部分﹐雙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繪﹐十分精緻。

  由於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的發達﹐貴族墓內的隨葬物﹐在種類﹑數量和質量方面都達到空前的水平。當時漆器的製作已很精美﹐它們在隨葬品中的比重顯著增加。但是﹐禮器和樂器仍然被統治階級看作是最重要的隨葬品。例如﹕曾侯乙墓有編鐘一架﹐共64件***見彩圖 編鐘及鍾***東周*** 顯示圖片***﹐編磬一架﹐共32件﹐顯示了諸侯行禮作樂的大排場。青銅禮器中﹐有“升鼎”一組共9件﹔一組共8件﹐正符合墓主的國君身份。下層貴族和上層庶民﹐多在墓中用仿青銅禮器的陶“禮器”隨葬。在各地發掘的大量戰國小型墓裡﹐隨葬品甚少﹐卻都有著一組仿銅的陶器﹐如鼎﹑豆﹑壺之類。只有渭河流域的秦墓是例外﹐墓中的陶器是鬲﹑盒﹑罐﹑甕等日用品﹐而不是禮器﹐這可能是由於秦受禮制的影響少﹐有它自己的葬俗。

  在關中和中原地區的戰國晚期小型墓中﹐出現了橫穴式的土洞墓室﹐也有用一種體積龐大的空心磚築槨室以代替木槨的。這種橫穴式墓和空心磚墓在當時還很不普遍 ﹐但它們的出現意味著商周以來的傳統墓制發生了變化。人殉在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的一些大墓裡仍然存在﹐但總的說來﹐在戰國時代﹐確比商代﹑西周少見了。用木俑和陶俑隨葬的風俗已盛﹐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從商﹑西周以來﹐墓主的屍體多是仰身直肢。到了戰國時代﹐除了南方的楚國以外﹐黃河流域的秦﹑韓﹑魏 ﹑趙﹑燕等國都程度不同地流行屈肢葬。特別是西方的秦國﹐屈肢葬墓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墓中屍體側身而臥﹐四肢蜷曲。這可能是受黃河上游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一種特殊葬俗的影響。

  :秦漢時期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黃腸題湊”。在貴族大墓中﹐河北省滿城漢墓和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可以作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它們是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故稱“崖墓”﹐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房屋。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一般的橫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規模較小﹐構造較簡單﹐墓主屬於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在漢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長期流行

  漢代的新的墓制﹐還表現在中原一帶的 “空心磚墓”。它只流行於西漢一代﹐到東漢基本上即已絕跡。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用小型磚建築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到了東漢 ﹐磚室墓迅速普及﹐成為全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墓。貴族官僚們的磚室墓規模較大﹐結構複雜﹐佈局模仿他們的府第。許多墓裡還繪有彩色壁畫***見彩圖 河南洛陽西漢墓壁畫 顯示圖片﹑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屬吏圖 顯示圖片﹑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祥瑞圖 顯示圖片﹑ 內蒙古和林洛爾漢墓壁畫﹕寧城圖***部分*** 顯示圖片﹑ 山東梁山漢墓壁畫﹕淳于車馬出行圖顯示圖片﹑ 遼寧遼陽漢墓壁畫﹕車馬出行圖 顯示圖片***。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的石室墓﹐到東漢在某些地區盛極一時。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佈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 也繪有彩色的壁畫。東漢時期﹐四川省境內的磚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種模印著畫像的磚﹐稱為“畫像磚墓”。在四川各地﹐東漢及其以後還流行崖墓。

  中國古代棺槨並稱﹐都屬葬具。西漢中期以後的各種橫穴式墓﹐特別是東漢的磚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了槨的作用﹐可稱“磚槨”和“石槨”﹐而墓室內的葬具則是有棺無槨。西漢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採取“異穴合葬”的形式。西漢中期以後﹐制度一變﹐除帝陵以外﹐一般都是夫婦同墓合葬。橫穴式的墓室﹐為同墓合葬提供了方便。

  漢墓中的隨葬品和戰國時代相比﹐青銅器減少﹐漆器的比重進一步增加。為了儲存大量的食物和飲料﹐墓內常有許多大型的陶器。西漢前期和中期﹐主要隨葬生前的實用器。西漢中期以後﹐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明器﹐ 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偶像。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在西漢中期的貴族墓中 ﹐仍然有用車﹑馬殉葬的﹐但車和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內﹐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設車馬坑。西漢晚期以後﹐不再用真車﹑真馬殉葬﹐而是用木製或陶製的車馬模型來替代。在南方地區﹐還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隨葬的

  在漢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發掘中﹐除個別例外﹐已經見不到人殉。從商代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終止。作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統治階級的墓中。在地面上﹐統治階級的墓已普遍築有墳丘。在墳丘之前﹐往往設祭祀用的祠堂。東漢時盛行在墓前建石闕﹐並置人物和動物的石雕像﹔還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記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蹟。

  陝西省臨潼的秦始皇陵﹐ 是中國第1個帝陵。陵園平面成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圍牆。墳丘在陵園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園的北部設寢殿﹐開帝陵設寢的先例。西漢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 “因山為藏”以外﹐都築有覆鬥式的方形墳丘﹐其位置在陵園的中央。陵園的平面成正方形﹐四周築圍牆﹐每面開一“司馬門”﹐門外立雙闕。漢承秦制﹐在陵園設寢殿。漢代帝後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後陵在帝陵之旁﹐其規模較帝陵為小。以惠帝時在長陵建原廟為起始﹐西漢諸陵都在陵園附近建廟。東漢的帝陵﹐從明帝的顯節陵開始﹐陵園周圍不築牆垣而改用“行馬”﹐並在墳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從顯節陵開始﹐陵園附近都不再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