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書書法內容

  行書是最常見的書體,在生活的實用中或在藝術的抒情上都是一種最佳書體。然而,書法四體正***楷***、草、隸、篆中沒有它的地位,沒有它的獨立性。實際上,行書是一種中介書體,在書法的發展演變中或漢字的發展演變中,只要是筆畫率意,有連帶的痕跡,皆可視為廣義上的行書。唐·張懷瓘在《書斷》中雲:“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行書。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行書 - 發展一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只不過流走一些***所以稱為“行”***罷了。因此我以為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行書書法的圖片

  王羲之的行書從劉德升、鍾繇一脈傳來,並把行書推到了相當成熟的高度。但他留下的真跡不多,多是後人所摹。其行書帖有《姨母帖》、《快雪時晴帖》、《蘭亭序》、《聖教序》等。其中,《蘭亭序》為王羲之行書的 最突出的代表,被歷代稱為天下行書第一。《蘭亭序》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好友謝安等12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舉行“祓禊”之會,飲酒賦詩,各抒情懷,匯為《禊帖》。王羲之滿懷激情,筆走龍蛇,為本詩集寫了序文,這就是光照千古的《蘭亭序》。此帖表現了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在用筆上有藏有露,側筆取勢。遒媚勁健,自然精妙。結體上變化多姿,匠心獨運,文中20多中“之”字,7個“不”字,雖重複出現,卻無雷同。章法上則疏密斜正,大小參差,斂放揖讓,承接呼應,均極為奇譎。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可惜這件書林瑰寶,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於世。現存《蘭亭序》摹本有數種,世以馮承素摹寫的為最好,被啟功先生稱為“下真跡一等”。

  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亦極擅行書,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鴨頭九帖》、《新婦地黃湯帖》等。《中秋帖》是“三希之一”。 《鴨頭九帖》也是王獻之行書墨跡中的佼佼者。其用筆灑脫流利,與其他帖相比,此帖風格明顯不同,極其雅逸,隨意中書寫,而神韻自得。《新婦地黃湯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獻之行書中的上乘之作。用筆秀勁飄灑,靈動宜人。在王氏一門書翰中,還有一件彌足珍貴的墨跡,就是王珣的《後遠帖》。珣為羲之侄,其書法遒麗峭勁,瀟灑流暢,“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清代乾隆帝極珍愛此帖,將其與羲之《快雪時晴帖》、獻之《中秋帖》同藏於養心殿書房,並稱此處為“三希堂”。所謂“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寶。該帖是存世最早的行書著名墨跡真本,極是珍貴。其中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列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書,他酷愛王羲之的行書。由於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穩定了行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體系的行書,籠罩了整個唐代,成為一代風範。他本人也是行書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溫泉銘》,就是學習二王典範。此碑也是第一塊將行書運用到碑版上來的刻石。這在行書史上是一大飛躍;也為行書開闢了新的領域。盛唐時,出現了一位書法大家,他將二王行書又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就是李北海。

  :行書 - 發展二

  李北海,名邕,字泰和,因任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在繼承二王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點,創立了行楷一路,所謂的“行楷”就是指在楷書的筆畫中溶會行書的筆意,在行書的結構中又吸收了楷書成分。這種字雖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過試嘗,但到李北海筆下才真正成熟和統一。當時的李陽冰稱讚他為“書中仙手”。 李北海一生寫字甚勤,有人說他平生書碑有八百多塊,許多名碑都自書自刻。傳世作品有《麓山寺碑》、《雲麾將軍李秀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法華寺碑》、《東林寺碑》、《葉有道碑》等等。其中《麓山寺碑》最見風神。此碑刻者託名黃仙鶴,其實就是李北海自己刻的。後人稱此碑“三絕”:文絕、書絕、刻絕。

  唐代傑出的書法家顏真卿,不僅楷書藝術博大精深,而且在行書上也有極高的成就。他的行書雄健剛強、氣勢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氣,而滲透他那剛正的性格、豪放熾熱的情感。其著名行書作品有《祭侄稿》、《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等。字型挺拔、氣骨情真,為歷代書家所頌。宋代米芾號稱《爭座位帖》為顏書第一。元人鮮于樞把《祭侄稿》評為天下第二行書,有人將此帖同王羲之《蘭亭序》並列為世之“雙璧”。

  行書到了宋代,出現了新的面目。書法家往往藉助書法來表現個人的學識、個性和懷抱。所以古人評及宋人書法說“宋人尚意”。能代表宋代風格要推舉“宋四家”。宋四家指的是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學識淵博,在古文、詩詞、書法、繪畫等方面都取得相當輝煌的成就,可以說他是歷史上少有的天才。他在書法上主張師化自然,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一種天真爛漫之氣。代表作品有:《天際烏雲帖》、《寒食帖》、 《赤壁賦》 、《杜甫榿木詩帖》等等。以《寒食帖》為世人所重。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他出自蘇軾之門,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他也具備多方才能,他的書法追求迭宕態勢,他的字“中宮斂結,長筆四展”。特點是中部較緊實縝密,外圍較開拓寬博。代表作品有:《松風閣詩》、《幽蘭賦》等。

  米芾,字元章,他的號很多,常見有襄陽漫士,海嶽外史。他在書法上的造詣,應居宋四家之首,最善臨古,據說傳世二王墨跡,不少是他摹制的。代表作品有:《蜀素帖》、《苕溪帖》、《方圓庵記》等;其中《蜀素帖》最能代表其風格。全篇氣韻高古,奔放瀟灑,結字奇偉,翩翩若飛,用筆凌厲痛快,有人將它奉為“宋代第一行書”並非虛譽。

  蔡襄,字君謨,他的行書主要以平和蘊藉見稱,宗法顏真卿、虞世南,清秀圓潤之中帶有一種妍麗之質。米芾評他的書法說:“蔡襄如少年女子、體態嬌嬈,行步緩慢,多飾繁華。”代表作品有:《蔡襄自書詩帖》、《謝郎帖》、《離都帖》等。

  行書在元朝,如同楷書一樣,還是要首推趙孟頫。趙孟頫的行書,一掃兩宋書壇。,獨標晉唐風神。他對《蘭亭序》深有研究,他的臨本可入晉唐之室,他也深得李北海之神髓。無論知書與否,見到趙孟兆頁的行書,無不稱絕。他的代表作品有《蘭亭十三跋》、《淨土祠》、《洛神賦》、《中峰和尚寺》、《心經》等等,我們可舉《心經》以瞻其風彩,此帖是他中年的作品,流麗娟秀,字字可愛。

  :行書 - 發展三

  明代文徵明以行書見長,他的行書作品主要有《文信國詩》、《滿江紅》、《赤壁賦》、《行書心經》、《滕王閣序》等。其行書用筆,法度精嚴,極少失度現象,中、側鋒運用自然得當,深得筆勢勁健之妙。

  明代董其昌,最為世人所推崇的,是他的行書。他的行書,靈秀天然,少有雕琢;墨色清潤閒淡;結字奇宕瀟灑,章法寬綽而不凋疏。董其昌的行書傳世甚多,代表作有《書宋詞冊》等。

  清代的傅山、王鐸、鄭板橋、何紹基都是行書大家。傅山行書圓轉自如,天真爛漫;王鐸的行書氣勢連貫,節奏強烈;鄭板橋的行書隸、楷參半,間行、間草。何紹基的行書宗法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和《裴將軍詩》,卓然自成一家,世有“何全之說”。當代書法大家于右任、劉田依的行書也是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