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古代詩歌思想內容

  評價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是在對詩歌內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礎上更高的要求,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評價詩歌思想的方法,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評價詩歌思想的方法

  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指詩人用詩化的語言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生活,並由此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個人理想和政治傾向等。評價思想內容,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會意義及其深層內涵;評價觀點態度,就是對詩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體現的作者態度進行評價,也包括對作者所表現的觀點態度的消極性與積極性的評價。在詩歌鑑賞中,“評價”一詞要求觀點明確,並且有深度地闡述,而在高考中對於“評價”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說能夠就詩論詩、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縱橫聯絡、引申闡發。從命題角度來看,有的是僅就“詩眼”、關鍵句、情感、主旨等某一個問題單獨考查,有的是將形象、語言、技巧等結合起來綜合考查。從常見的試題形式來看,有的是“表現什麼思想”、“抒發怎樣的感情”、“體現怎樣的人生態度”等,有的是“某個詞為‘詩眼’***或警策***,為什麼”、“某個句子闡釋了什麼道理”、“有人評價這首詩„„你同意這種看法嗎”、“這首詩的主旨是„„談談你的理解”等。

  案例

  關口金題—【考綱知識精解讀】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2009年高考全國卷Ⅱ*** 軍城早秋 嚴 武【注】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陰***今屬陝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詩的後兩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答: 。

  【解析】從詩歌中“漢關”、“朔雲”、“邊月”、“西山”、“飛將”、“沙場”等典型意象的使用,結合試題下面的註解,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邊塞詩。回想邊塞詩的特點,主要以歌詠邊塞軍旅生活或描述邊塞奇異風光為寫作內容,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報效國家的熱情、奮勇殺敵的豪壯、戍邊將士的鄉愁、黷武開邊的厭惡、奇麗風光的驚歎等感情。該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其實也點出了邊塞戰雲密佈的形勢,意味著邊境緊張的時刻又來臨了;“更催”二字暗示戰事已按主將部署全面展開,後兩句,筆意酣暢,淋漓盡致,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表現出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這場戰鬥必然大勝的結果也自然寓於其中了。很顯然,這是一首描寫邊關將士鬥志昂揚、奮勇殺敵的邊塞詩。該題考查詩歌情感的把握,分析詩人的情感要結合詩句內容和關鍵詞語。從第三句中的動詞“催”、“追”的表意看,這是寫奮勇出擊;從第四句的動詞“遣”、“還”的表意看,這是寫徹底消滅敵軍。

  【參考答案】詩的後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疆的將領鬥志昂揚、堅信必勝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鬥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2.閱讀下面的詩詞,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2009年高考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題 秦 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點絳脣 元好問

  醉裡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予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裡尋春去。

  詞多富情趣,而宋詩多理趣。請從作品中作者對春逝態度的角度,分析秦詩之理趣、元詞之情趣是如何表現的。

  秦詩之理趣: 元詞之情趣:

  【解析】秦觀的詩,前兩句寫四季輪迴中,每個時節的風物都有自己的嶄新風貌,何必要痴心留春,為春天逝去而傷感呢?後兩句寫不必為百花紛謝而怨恨,樹木蔥蘢的夏日也是很美好的。這首小詩,一改中國古代詩詞“惜春”、“傷春”的傳統情感,表明詩人不同常人的看法,獨闢蹊徑,別具情味。元好問的這首詞沒有著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作者已知“春歸”,卻又借別人的唱曲“留春”,還要“問春”,問而不答,則繼之以高樓望春,一切無效後,只有日暮歸樓後到“夢裡尋春”。這首詞表現的是傳統的傷春主題,但不是濃重的感傷,而是淡淡的悵惘。該題考查的是對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題幹中涉及兩個概念,先要明確其內涵。從不同的語素考慮,“理趣”側重在“理”,是指詩作傳達給人們普遍、深刻的事理,需要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情趣”側重在“情”,是指詩作借典型形象所寄寓的感情與意趣,需要從情感的角度來分析。明確概念的涵義,找到著眼點,然後結

  合詩歌內容分析評價,這樣才能使答案准確、到位。

  【參考答案】秦詩之理趣:作者闡述了季節更替,風物變化乃自然之理,認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兒女對春逝無需遺憾,夏天深幽的樹蔭也足以怡人。

  元詞之情趣:作者用“綠窗猶唱”、“花落”、“鶯無語”、“煙中樹”、“暮”、“疏雨”、“夢”等詞語刻意營造春逝之氛圍,用“留春”、“問春”、“尋春”等傳達出他對春逝的悵惘意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