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內容名言警句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文化及藝術。有哪些名言警句是常在書法內容中出現的呢?以下是小編為你分享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

  1***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射則神滅也。南北朝.範縝《神滅論》

  2***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故求神似於型似之外,取生意於形似之中。明.高廉

  3*** 取意舍形,無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於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4***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公文集》

  5***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6***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7***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於古人。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8*** 故之書道玄妙,必資於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於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馮武《筆髓》

  9*** 其有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結字峻秀,類於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10***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東漢.蔡邕《九勢》

  11*** 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氣立矣。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12*** 古人作書,於聯絡處見章法;於灑落處見意境。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13*** 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則軌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唐.張懷灌《書斷》

  14*** 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15*** 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翰林粹語》

  16*** 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衝其中,氣韻目暈於外。似生實熟,圓轉流暢,則筆筆有筆,筆筆無痕矣。清.華琳《南宗訣祕》

  17***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致。清.丁皋《寫真祕訣》

  18*** 蓋法高於意則用法,意高於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於法也。清.劉熙載《藝概》

  19***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南宋.姜夔《續書譜》

  20***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面板,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精選

  1***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清.樑章鉅《學字》

  2***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3*** 石湖雲: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4***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5***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於本家者,真跡也。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6***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7***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8*** 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後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9***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南宋.姜夔《續書譜》

  10***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11***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臥常諦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12***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於終身。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13***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樑讞《學書論》

  14***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像行體。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15*** 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板橋

  16***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明.沈灝〈畫塵〉

  17*** 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18***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蘇軾〈論書〉

  19***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採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闢門經。清.樑讞《學書論》

  20***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摘抄

  1***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筆得法,執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清.樑讞《學書論》

  2***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書即成,且氧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揩式。北宋黃庭堅《論書》

  3*** 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4***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範公勉《書法述要》

  5***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道靈感物,不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樸。清.範公勉《書法述要》

  6*** 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並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7***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鄭板橋

  8*** 學者貴於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9*** 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10***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雲: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於似者皆病也。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11***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南宋.姜夔《續書譜》

  12*** 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遊筆端,然後傳神。清.宋曹《書法約言》

  13***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明.李流芳

  14*** 若執著成見,凝滯於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奔放馳驟,不越範圍,所謂師古而不泥於古,則得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15***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碑刻。清.馮班〈鈍吟書要〉

  16*** 可與談斯道矣!東晉.衛鑠《筆陣圖》

  17*** 古人有言;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黃庭堅《論書》

  18*** 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鑑。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19*** 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於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20***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看了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