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樂的歷史發展

  印度音樂的起源是隱藏在音樂創作者美麗的神話之中,是印度半島特有的音樂。印度人認為印度音樂是由溼婆神“Shiva”所創造的。印度音樂從13世紀後逐漸分為北派和南派兩派,北派為印度斯坦音樂,比較世俗化;南派為卡納蒂克音樂,和宗教的關係較為密切。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歷史發展介紹

  A. 公元前3,000年開始的本土的 達羅毗荼Dravidian 人種,源中亞的阿利安Aryan人奠定了音樂的基礎

  B. 吠陀經的吟唱Age of Vedic Chant ***Aryan peoples,Hindu religion***,1500-500 B.C.

  是現今流傳最悠久的音樂傳統,吠陀經記載了印度人最早的哲學的宗教思想,對印度人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仍然10分深遠

  C. 佛教與希臘文化也成在紀元前後影響印度,但相對起來,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印度音樂豐富而複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都能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但相對的,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的人仍然僅侷限於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瞭解、實踐、學習,這樣才能開拓我們的聽覺領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豐富我們的文化。

  傳統印度音樂傳承是師徒制的,老師稱古儒記***Gurujee***,在梵語是“協助除烏雲見晴天之人”,由於印度識字率低, 授課是由古儒記***Gurujee***唱或彈或打給學生***Shishiya*** 聽,學生再亦步亦趨地學習各種技巧,沒有統一的課程,風格各異,相同的是口授***Oral*** 教學法。

  學生學習年齡5或6歲到拾來歲不等,通常要對古儒記行拜師禮,遠離父母、住在古儒家,打雜兼學芸。古儒走江湖到處表演,期間可吸取技巧,也可古儒和其古儒間的交流,學到音樂的理念或理論。這種藉由面對面直接觀察、聆聽、不斷的反覆練習、朝夕古儒一起生活的直覺教學法。歷經千年不變!至於對拉格、

  魔漢維納VHS VESTAPOL 13031 搭拉的領悟,則端看各人的造化了!

  .印度的古典樂器:

  印度有非常豐富的樂器,可從古代文獻中或古寺廟的刻畫中得到印證,由於宗教的傳承和印度的酷愛傳統,千百年來印度的樂器改變不大;而英國統治了300多年,但歐洲的樂器卻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風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漢維納***Mokhan Vina***而已。

  持續低音***Drone***

  在拉格***主旋律*** 未出現或在主旋律即將做即興變化,不論是器樂或聲樂家將以持續低音Drone***持續不斷支撐的音調A sustained tone of fixed pitch*** 聽眾可很容易聽到比較不具旋律型的背景音樂。

  即興***Improvisation***

  即興演奏是印度音樂最迷人的特色,也是最重要的原素,即興是根據表演者的思緒、想像、成熟技巧和創造力,逐漸的將聽眾引領拉格所要傳達的境界,列如是春天的拉格要給聽眾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宗教拉格表現對神明的崇敬、悲傷的拉格亦復如此。

  拉格的建構

  傳統拉格不外乎和宗教敬神,和每天不同時序、季節更替、

  七情六慾有關,數量有限,但主拉格***主旋律/印度人稱國王或先生拉格***和伴隨主拉格的副拉格***副旋律/印度人稱皇后或妻拉格*** 結合演奏家的創造力又可產生新的拉格。

  但樂師,必需恪守拉格的規範***如時間、理念、情緒、音調速度***、原創精神或轉承啟合的流暢動聽等要素,才不致於畫虎不成反類犬。

  拉格的演奏次序

  印度稱之為山吉兒坦***Sankirtan***,如果把拉格比做西方的交響樂亦可分出幾個樂章;第一樂章是阿拉譜***Alap***是即興自由發揮***Free-Farm***的慢板樂章、此樂章主要的功能是要引領聽眾進入主拉格的情緒中。

  第二樂章是就耳***Jor***鼓手的節奏適時的加入在拉格的主旋律,數不清的主旋律和亦步亦趨的鼓聲由慢板逐漸增強。

  第三樂章是最後一個樂章,是通常是快板的樂章,但演奏者無論是主奏樂器或聲樂或鼓手,可適時的做快慢交替,從2拍到16拍、慢、中板、快扳,稱之為加特***Gat***,但加特北印度較自由開放,南印度有比較嚴格的規範。加特北印度是在低八度到中八度音之間,南印度則在中八度到高八度之間。

  拉格由來

  西元1253-1325伊斯蘭教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枯樹***Amir Khusru***將波斯音樂和印度音樂改成拉格為印度拉格的先河!拉格的元素來自波斯及各地的民歌、詩***如蘇非詩***宗教、大師的創作如近代西塔***Sitar***琴大師拉威香卡拉威香卡***Ravi Shanker***也有很傑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