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半島的歷史文化

  印度半島,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世界第二大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故又名德干半島。南延至阿拉伯海***向西南***與孟加拉灣***向東南***之間的印度洋。同時,佔亞洲人口的四成。由於受喜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歷史

  約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好戰的 雅利安人集團已經征服 溫迪亞山脈以北的大部分印度領土,而溫迪亞山脈則像一道屏障,將半島部分的印度南方及德干高原與北方 恆河及印度河流域隔離開。雅利安人的語言從未在南方流行,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種非印歐語言,統稱達羅毗荼語,其中每一種都擁有自己的大量古代文學作品。南方也試圖對迄今名之為“雅利安”的壓迫或影響進行抵制,但實際上南方與“雅利安”北方在 宗教、藝術、文學、哲學及其他許多文化領域的雙向密切交流已經持續了數千年。

  印度文化中無疑存在南北差別,但 印度文明是南北通用的整體名稱。我們只能推測 吠陀時代的南方是什麼樣子。偉大的敘事詩 《摩訶婆羅多》和 《羅摩衍那》說,南方及錫蘭棲息著曾經與吠陀英雄戰鬥過的野獸和惡魔,這樣說是為了維持對被他們征服的北方人的輕蔑性描述。但是,雖然也可能發生過戰鬥和襲擊,得到大山遮蔽的遙遠南方,除溫迪亞山脈東西兩端近海平原易遭侵擾外,其餘部分一直未受雅利安人控制。不過, 錫蘭***今斯里蘭卡***在公元前6世紀曾被一群操雅利安語的人從海上侵入並定居,不久後或可能稍早,也遭到過印度南部達羅毗荼人侵略。印度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表明,印度民族是一個富於創造性的偉大民族。

  舊石器時代的印度先民,主要靠狩獵和採集維持生存。他們逐食物之源而遷徙,一般居無定所。後來,他們學會用火燒烤食物,並用動物皮毛和樹葉遮蔽軀體。他們也開始馴服野狗。大約在距今12000~8000年這一期間,印度先民開始種植穀物,馴養家畜,製作陶罐,同時學習縫紉衣服。考古學家們在印度各地,特別是在印度西北部和德干高原,均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打磨精緻的石制工具。這一事實說明,印度先民的分佈已經相當廣泛。

  印度地域遼闊,物產豐饒,對於遠古人類來說顯然是一片樂土。除了夏季炎熱之外,印度的自然環境是十分優越的。由於自遠古時代起就非常適宜人類生存,印度對不同地區的人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從 非洲、大洋洲和歐亞大陸,先後有不同的種族侵入或移居印度。現代印度人,基本上就是這些種族的混血後裔。即使在今天,印度的人種依然相當複雜。因此,印度歷來有人種博物館之稱,也有人類學的天堂之說。西方一些大學的人類學專業,即以印度作為學生進行實習和研究的基地。

  :宗教

  印度教徒相信萬物皆有靈魂,死後,其靈魂轉移到新的軀體。現今,這種觀念基本上做如下理解,即:人可以再生為許多種昆蟲或者動物。因此, 奶牛、 山羊、小蟲和昆蟲都必須受到尊重。在印度,奶牛為何在供給肉類的動物中受到獨一無二的特別尊崇還是一個謎團。

  印度教無需其信奉者大量聚集在廟宇中,其木製的 廟宇不是聚會的場所,而是信仰的宣告。教義飽含日常生活和獲得永生的行為規則,也逐漸強調生命的輪迴。這一觀念在為現狀的悲慘祈福的同時,也給信徒灌輸了某種希望。對生活貧困、地位卑微的信徒來說,它提供了一種慰藉,即:一個人如果行善,死後就能得到回報,其 靈魂可以進入一個可敬可佩的人的身體;另一方面,死去的人的靈魂在返回塵世的過程中,可能進入一個較小的動物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