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故事讀後感

  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就會產生具有創新意義的發現與發明,就會創造出許多令人稱奇的機會與成果。創新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應該就是這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3篇,供大家參考。

  篇一:

  《科學創新故事:"禾下乘涼夢"這樣開始》力圖在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上下功夫。《科學創新故事:"禾下乘涼夢"這樣開始》講述了幾十個科學史上的創新故事,以改變人們認為科學研究枯燥無味,使《科學創新故事:"禾下乘涼夢"這樣開始》成為一部全方位啟迪人生智慧的生動教材,化為一曲有關科學的絢麗多彩而又妙趣無窮的華彩樂章。

  其中講了咖利略山西省一個"不起眼"的中學生。 可就是這個中學生,在1986年竟使製造保險鎖的工程師們大吃一驚。趙玉祥的巧妙發明是:他去上學的時候,在外面用普通門鎖把門鎖上,屋裡的人照樣可以開門出去;屋裡的人插上插銷,外面的人也可以開門進去。當然,這隻有拿鑰匙的自家人才能做到。這項發明說來也很簡單:用一長一短兩片門鎖搭扣,重疊起來,都釘在門框上,短的在裡面固定,長的在外面,可以活動,而且朝屋裡的一端做成鉤狀,以便鉤住插銷。 這樣,外面的人雖然用鎖鎖上,但屋裡的人拉開插銷照樣可以開門出去;屋裡的人插上插銷,外面的人只要把那片活動門鎖搭扣往下按動,鉤子離開插銷,也可以把門開啟。趙玉祥用了兩面神思維和逆向思維方法,巧妙的解決了保險鎖才能解決的問題,從而獲得了第三屆全國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一等獎。

  荷蘭科學家惠更斯 ***1629~1695***等主張光的波動說一光是一種在媒質中傳播的機械波,但在當時微粒說更符合人們的直覺,加上牛頓的威望等因素,微粒說佔了上風。 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揚***1773~1829***在皇家學會宣讀了《關於薄片顏色》的論文,提出了干涉、波長等概念,用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支援了波動說,使沉寂了近百年的波動說又復活起來。同時,法國科學家菲涅耳***1788~1827***給光的偏振現象建立了經過實驗檢驗的數學模型……

  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

  篇二:

  學習創新,學會創新,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它與我們的工作狀態,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相關聯,我們的成功和失敗在某種意義上都決定了是否創新,黨的十七大要求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並把他轉化為一種自覺行為,如何把科學發展觀貫徹下去,報導我們的工作實踐,這是每一個工作教育者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有的時候創新不僅僅是要努力,它也需要一定的機遇,牛頓常說,無論做什麼事,只要肯努力奮鬥,是沒有不成功的,我想這句話應該是在他發現萬有引力之前常說的,書中寫了很多趣事:寫出了科學家們通過什麼做成了什麼。然而我最喜歡其中的李時珍。

  在書中,李時珍為了重新編寫《本草綱目》吃盡千辛萬苦,還親自實驗,不怕困難不怕死亡,我們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在學習上不退縮,不怕苦,不怕累。要多向其他同學學習,要細心有信心,這樣我們的學習才能進步。

  詩經中說道:周雖舊邦,其命惟新。這和書中的觀點是一致的,他們都讓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論富貴貧賤,身份尊卑,他依然能作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一樣能夠找到自己的創新之路。

  有人說:守著舊的東西不放,不知變通,總要嚐到失敗的苦果,創新要不怕失敗,敢於在闢蹊徑,只有創新才能發展。

  魯班是古代很出名的發明家,有一次魯班在完成一項緊急任務中砍樹,可惜砍了好幾天還是沒砍完,突然有一次他在幹活時,不小心被茅草的葉子劃破了,他發現葉子上有許多鋸齒般的尖齒,他就明白了,在那之後他就發明了鋸子。

  他們並不是天生就能發明創造的天才,這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勞動人民中,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增強,才使得他們創新。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學會創新,生活才能更加豐富多彩。

  篇三:

  “創新故事”這本書告訴我們很多人生哲理。這裡面我最看重的故事是“聰明的報童”。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在倫敦的一條街道上,有兩個報童——約翰和傑克在賣同一份報紙,他們兩市競爭對手。

  約翰很勤奮,每天一大早,他就會帶著厚厚一摞報紙出門,沿街叫賣。可不知道為什麼,約翰每天賣出去的報紙並不是很多。

  傑克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特別愛動腦經。每天,他除了沿街叫賣之外,還回去一些固定場合。去了之後就發個大家一些報紙,過了一會再來收錢。時間一長人們都喜歡來傑克這裡賣報紙。而約翰能賣出去的報紙一天比一天少,他不得不另謀生路。

  同樣的報紙,為什麼傑克就比約翰賣的多呢?

  面對這個問題,傑克回答道:“第一,在一個固定地區,對同一份報紙讀者客戶是有限的。買了我的,就不會買他的。我先把報紙發出去,這些拿到報紙的人是肯定不會再去買別人的報紙。”

  “第二,即使有些人看了不給錢,也沒什麼關係。因為他已經看了報,所以不會去買別人的報紙,所以他還是我的潛在客戶。”

  所以只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獨特的想法會給你帶來獨特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