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鑑賞常見風格

  高中階段語文詩歌教學的重點是把握詩歌意象,體會詩歌意境,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常見風格

  1.豪邁雄奇:多用具有氣勢和節奏奔放的語言來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營造恢弘闊遠的意境,表現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青山”***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問》***。

  2.沉鬱頓挫:即深沉蘊藉。在此類風格的詩中,作者似乎有千高萬語積壓在胸,而後沉吟再三,勃發於筆端,如“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3.悲壯慷慨:含思悲壯,山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懷才不遇,或感時傷亂,心中鬱結,憤慨不平,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4.樸素自然:語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辭藻的華麗,但於平淡中蘊含著深意,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5.婉約細膩:具有“曲、細,柔”的特點,曲徑通幽,情調纏綿,表達感情細如抽絲,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這種風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藏在形象中,讓讀者自己展開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人時無”***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

  7.清新明麗:剛清麗的語言營造優美的意境,表達喜悅的心情。其意象多為大雨過後的青青柳色、荷葉上顫動著的晶瑩水珠,如“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

  8.幽默諷刺: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如“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9.激越高亢:情緒強烈激昂,聲音高亢清越,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豪放派詞作。

  10.清婉秀麗:詩韻清亮婉轉,意境清秀美麗,如李清照《聲聲慢》等婉約派詞作。

  11.濃豔華麗:用語美豔靡麗,風格華貴,如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詞作。

  12.雋永凝練:用語含蓄簡練,令人回味悠長,如李商隱的《夜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3.平實質樸:不加雕飾,明快曉暢,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14.清新雅緻:新穎清美,優雅別緻,如楊萬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

  15.形象生動:詩歌中的形象生動傳神,讀之如在眼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亂石穿空,晾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16.絢麗飄逸:寫景燦爛華麗,抒情恬淡自然,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表現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國畫的技法名稱,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用在文學創作中,指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寫作方法。

  例:***散文***“房間內的光線不夠,所以在房間正中頂上,開了一個八角形的光鬥。因此大家就把這個樓叫做‘八角樓’。”作者用樸素的語言,不作任何形容,簡明地寫房間內簡陋的陳設,重點介紹了“八角樓”名稱的由來。

  ***詩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描繪了一副父子辛勤勞作、官家修築糧倉的畫面,表現了封建統治者剝削、壓榨農民的深刻主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把經過選擇的九種事物,巧妙地排列開來,勾勒出荒遠古道上秋風颯颯的淒涼景象,寫出了“斷腸人”眼中的淒涼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有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文藝創作表現手法是對所寫物件作突出的描寫、形容、烘托,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

  例:***詩歌***“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這裡“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了一種氣氛,襯托夜的靜、心情的焦急。寫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詩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

  3、烘托

  對所描寫的主要物件不作正面的刻畫,而是通過寫周圍的人物、環境,使主要物件更加鮮明突出。屬於側面描寫。

  例:***詩歌***“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寫劉備頻繁問計,是為了從側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虛實結合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現實為實,想象為虛。

  例:***詩歌***“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未來一天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虛寫分為兩類:聯想和想象。確實存在是事物是聯想,由此及彼。如“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

  思維再創造是想象,虛構的虛幻的神仙世界和夢境都是想象。如《夢遊天姥吟留別》《虞美人》。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5.襯托

  分為正襯和反襯。

  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愛蓮說》中用菊花襯托蓮。

  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例:***詩歌***“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林深樹密,陽光很少,直到夕陽西下的時候,才有幾道餘光斜射進來,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閃電能顯現夜的黑暗一樣,這一點點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樹林的昏暗、幽深。

  6.對比

  對比既是描寫手法,也是修辭手法。

  例:***詩歌***“臺城六代竟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全詩以臺城這一元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叢生的淒涼景象形成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對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貧富差距和不同命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7.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多角度開拓意境,構成一種情趣。

  1以動襯靜

  如王維《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人就通過花落、月出、鳥驚等景物的“動”突出了春山、春澗的“靜”,從而創造出了靜謐、高遠的意境。

  2以聲襯靜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長久寂靜後的偶爾聲響,或一陣聲響後的寂靜,都會使寂靜更明顯。

  例:***詩歌***“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突出夜闌人靜,只有露珠滴落在枯葉上的聲響的靜寂。

  3有動有靜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採用了前兩句的靜景和後兩句動景結合的方法,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

  8.細節描寫

  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緻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

  例:***詩歌***“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中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表達了漂泊異鄉的遊子對家鄉親人的無盡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