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小團圓讀後感

  張愛玲《小團圓》的閱讀帶來強烈的痛感,這種對於生命深刻而冷酷的書寫與小說的敘事方式緊密相聯,主要表現在散點敘事、敘述者屏離及細節語言的運用上。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今年四月在內地隆重登場了,在這久不見天才的文壇裡倒稱得上是盛事一件。十二歲時就開始讀她的書,她最後一部作品,我自然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欣欣然在網上定了她的書,很喜慶的封皮,讓人眼前一亮。

  書是週一送到的,這兩天趕著做實驗,但還是忙裡偷閒抓緊時間看完了。我看書的速度一向奇快,而且只要捧著書不看完絕對不願撒手。書是終於看完了,但很是惆悵,說不出的滋味,從心底裡憐惜這個女子。書是她一貫的嘲諷口吻,像個冷漠的人,站在雲端看俗世,看人情世故,看骨肉親情,看所謂萬轉千回後的愛情,一切都完全幻滅了,還試圖抓住一點什麼,其實什麼都沒有,幻滅了其實就是幻滅了,愛玲心裡清楚的很,我透過書本看到她嘴角的一絲冷笑。

  書名叫做《小團圓》,其實只是一個空心的圓圈,空蕩蕩地圈住逝去的時光,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你找不到起點自然也找不到終點。所謂小團圓,是愛玲回首往事三十歲前的盤點,是一場接一場考試之間的噩夢,是從睡夢裡醒來的她絮絮叨叨講給自己的一個故事,本不想給我們這些不相干的人看,但躊躇很久卻也終不忍心銷燬,把兩難的選擇留給後人,她躲在雲端吃吃的笑。你們不是總盼著萬事都有個大團圓嘛,我偏偏叫它《小團圓》;你以為小團圓就真的是團圓嘛,那只是個鏤空的圓圈,什麼都沒有剩下。

  倒只剩下一些居心叵測的閒人在圓圈外晃悠,試圖看看才女筆下的花好月圓,郎情妾意,然後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說一說“漢奸之妻,人人可戲”的花邊新聞。愛玲,我扭轉身為你掬一把熱淚,你又是何苦來著,就算是一個人的孤寂,也該咬咬牙挺著,你的筆下自有煙霞,沉香屑裡第一爐香的餘香還煙霧繚繞,傾城之戀裡流蘇那低頭一笑還沒來得及抬起,金鎖記裡七巧還在凝望三十年前的那輪月亮,你又何苦寫這勞什子的小團圓,白白讓別人笑話。

  文風明顯是淡了,不再有以前的精雕細琢,心裡嫌脂粉汙了顏面,這一次,她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寫。一出場就是浩浩蕩蕩一大批人名,她是存心要讓那些看笑話的人看不下去,她冷冷的笑,雙臂交叉放在胸前,頭高高地昂著,她一貫的姿勢。等著那些看笑話的人走開了,三十年前她的故事仍然在繼續。洋派的母親很漂亮,但卻吝於伸出手拉著女兒一起過街,偶爾手指的觸碰,母親就皺起了眉頭;父親是典型的晚清遺少,空有名家的家世,卻空蕩蕩的像個稻草人,躲在床幔的背後吸者大煙,怒視著小小的孩子在他面前重複背一篇又一篇的古文,聽到後孃的誣告,一腳一腳踢在那個倔強女孩的身上;違心的說更喜歡那個給她做衣服的煙花女子,因為二嬸給她做的衣服是用舊衣服改的,小小的心裡,多多少少是有些屈辱…

  終於長大了,告別了悲慘的童年,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換錢了,和三姑二嬸在財務上要分得清清楚楚,欠下的債是她心頭的一道疤,寄人籬下的感覺,從來就沒有離開這個敏感的女子,她活得很累,但生活就是這樣,她無法選擇。二十二歲,花一般的年紀,她可以自己選擇了,是一個為日偽賣命的文人,她明明知道結局,卻還是奮不顧身去愛了,把高傲的頭顱低地很低,在塵埃裡開出花來,可是她心是欣喜的,以為是碰到命裡註定的知己,以為那個老男人的步伐會因為她而駐足。

  誰知道不過是曇花一現,年輕的後面永遠都有更年輕的,她以為自己二十二歲是風華正茂,足以取代他家裡那兩個年老的妻,誰知道武漢還有十六七歲的小周,小周之後自然還有那個千里護京的範美秀。濫清的男人什麼時候少過,愛玲自然不能與半個人類為敵,卻也終是厭了,扭過頭去,不願看那個和半隻蒼蠅一樣讓人噁心的男人。以後又碰到那個導演,終究還是一場雲煙。

  原以為是金光閃閃的金子,切開來看,卻是一塊稀土金屬,在時光的氧氣裡一層層氧化,一層層剝落,多年後回首再看,原不過是一堆讓人避之不及的灰塵粉末,風一吹就淡了,散了,遠遠望去,一個空空的圓圈。而關於聯考的噩夢,依然一個接著一個。

  《小團圓》,不過是愛玲自己講給自己聽的一個故事而已。

  篇2

  在我的腦海中,張愛玲一直是站在那裡,持一個瀟灑而蒼涼的手勢,淡淡的看著那個十里洋場般華美的上海。

  《小團圓》一書是張愛玲的自畫像,書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經歷的種種,從創作主體心態的角度來看,張愛玲早年的身世影響了其人格心理的發展,進而影響到她對外部世界的感受和體驗。曾有女學者趙園評價張愛玲的創作風格:“張愛玲的藝術才能,使她在諸種矛盾的藝術因素間,找到並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種和諧、統一。這裡最基本也最足構成“特色”的,是舊小說情調和現代趣味的統一。”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的成長環境,其母親的對其創作風格影響深遠,從而形成了中國舊小說與西方現代小說的不同情調的融合。十里洋場的繁華與浮誇,在張愛玲的小說中,被完美的融合進東方舊世紀的生活習慣當中,或許有人認為張愛玲的小說未必寫的動人,但是卻是寫的最適宜的。

  張愛玲的小說中金錢、婚姻、性愛是很重要的話題,在小團圓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揮霍致使家業破敗,生活日益變得苦難,而母親和父親之間結束的婚姻也使得張愛玲對婚姻產生了懷疑。在社會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備受煎熬,而人性當中的虛偽和殘忍也在其小說中得到了反映。張愛玲以敏銳的目光審視著現實,選擇兩性關係作為切入點,講述著大都市裡的小市民戀愛與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訴人們:人間無愛,至多隻有一層溫情的面紗。她筆下的女性是為了“謀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價值的強者和天真爛漫的情種。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團圓》中的張愛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難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陰鬱甚至有些刻薄惡毒的眼光注視著社會與人生,揭示了人性陰暗的一角。

  篇3

  說是有感,其實不過是讀張愛玲書時冒出的雜感。

  在看《小團圓》之前,並未看過什麼她的小說。而我所知道的張愛玲,也只是那一個與胡蘭成有著曠世絕戀的人。

  直至買回這本書,翻開前言,看到張愛玲的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先生寫的話,才明白這本書的男女主角有著胡與張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張愛玲自傳體小說的意味。

  與我想象的不同,張的筆觸細膩,且沒有什麼繁重的描寫。只是我覺得文字有些隱晦自然是要隱晦的,當時張愛玲並不想讓別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開始時,我認為一二章有些生澀,有些不明所以,讀起來有點吃力或許是還沒有習慣張愛玲的筆風,也或許是因為裡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後便開始感覺順暢也需要讀書人的全神貫注。好笑的是,《小團圓》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時才發現,第一章就已出現的人物蕊秋我本以為她與女主角九莉同齡其實她是九莉的母親。我對我的後知後覺哭笑不得,只能在心裡喊一聲天哪。張愛玲並沒有明確說明蕊秋與九莉的關係,並且九莉一直稱她母親為二嬸,醒悟之後只覺自己該重新看一遍《小團圓》了。

  自然,《小團圓》有她出色的地方。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買的小說,才開頭便知結尾了,早已沒了讀下去的興致,這時莫名想起《小團圓》,《小團圓》吸引我,它讓我想接著讀這是神奇的一點,儘管我不知道原因。看到《小團圓》最後一頁時,我發現結尾和開頭是同一段話,讀起來感覺奇妙又特別。

  我想,我需要多看幾遍《小團圓》才會明白其中的某些東西,而這本書值得我一讀再讀。

  篇4

  張愛玲的愛情觀是單純的,正常的。她的要求也和所以女人是一樣的,想有個家,有孩子和丈夫,其樂融融的過日子。這跟她才華橫溢的文學天才沒有關係,在愛情方面,我覺得她是一個普通的女人。

  但是她偏偏遇到了胡蘭成,一個很花心的男人。說他有文才或者什麼,我覺得也是和他的花心兩碼事。對待女人,他很不忠誠,但還美其名曰,他愛張愛玲。我覺得充其量,他羨慕張愛玲的才華,崇拜她,但對待張愛玲的愛,他是欺騙了她。

  我覺得胡蘭成不僅政治上是個那邊對他有利給他好處就往那邊倒的漢奸,很自私自利。而且生活品質上也是一個令人很厭惡的男人。空有了滿腹的文章一副臭皮囊!你看他會明目張膽的和那麼愛他的人講他的另一個女人,這無疑是在用一把刀割著張愛玲的心。而對所有的女人他只是想要當時受用。是一個愛情大騙子!

  女人要警惕胡蘭成這樣的男人。不能為他們的花言巧語所迷惑,真的動了芳心,真的愛上這樣的一個男人,那你一輩子就真的太苦了,不僅僅是苦,而且可能會讓你的一生都會為之付出代價。就像張愛玲的人生。

  我讀了張愛玲的小說‘小團圓’,很仔細的讀了一遍,讀的很慢。我仔細的跟著她的小說走了一遍她的人生。的確,這部小說雖然沒有用她過去常用的‘蒼涼’這樣的詞句。但是,讀完這本小說,滿眼的淚就慢慢的流下來了。

  我為那個才女到了最後還是愛著胡蘭成而難過的要命。離開他以後,她從來沒有提到過他,也沒有說恨也沒有說愛。她那麼冰雪聰明的一個人,她當然知道胡蘭成的為人。但是,張愛玲那狹小的生活圈子裡,她愛胡蘭成是真的。是一種沉默的,深深的愛。我為她那麼愛這樣一個虛偽的男人而心疼。

  “小團圓”的最後,張愛玲寫了九莉,其實就是她自己,做了夢,夢到了“青山上紅棕色的小木屋,映著碧藍的天,陽光下滿地樹影搖晃著,有好幾個小孩在松林中出沒,都是她的。子雍出現了***就是胡蘭成***,微笑著把她往木屋裡拉。。。。她醒來快樂了很久。” 而我讀到這裡,心在鈍鈍的痛,彷彿心裡舊年的傷口瘢痕,茲的一下子又出血了那樣的痛。

  這個夢是她在美國做的,已經幾十年沒有見到胡蘭成了。可是,她還是深深的愛著這個負心的人。你不覺得心痛嗎。一個男人,就這樣偷去了如此才華橫溢,如此美麗優秀的一個女人的心。張愛玲沒有一個孩子,老年在美國公寓樓孤獨的死去,好多天才被人發現。

  女人,一定不能愛花心的男人,無論他多麼的能耐,有才華,多麼的多情,愛情不是這樣的。

  下頁更多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