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雜文欣賞

  雜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政論性文體,從誕生之初就與新聞媒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關於簡訊的雜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1:二胎和事業間的選擇

  十年前畢業求職的時候,師姐妹當中流傳著一句話:“找工作,已婚有子的女博士***碩士***要比未婚的好找,未婚的要比已婚未孕的好找。”直白點說就是,用人單位希望你把孕產的事兒辦利索了再來,不要跑到單位來生孩子,更不要一來就生。

  這不是段子。在我的一場面試中,競爭者中的一位女博士就直接和麵試者說,學術和履歷上的成績您看簡歷就行,“我的另外一個優勢是讀博之前已經生了孩子,現在已經過了最操心的階段,很給貴單位省事兒。”也許就在這一瞬,一些“你懂的”默契在求職者和麵試者之間達成。

  十年寒窗過後,你在求職中撞上的第一個評判框架仍然是基於性別建立的,孕產期長短和其可能帶來的成本,仍然極大地影響著你的“價效比”。比這更糟的是,這種把求職女性分為“未婚”、“已婚已孕”和“已婚未孕”的分類現在仍然流行。而且,在就業已成買方市場的形勢下,在二孩政策全面放開之後,通過孕產問題來衡量女員工“價效比”的思維還在強化,更多女性要在職業前景和家庭願景之間選邊站。

  實際上,在既有職場生態和家庭分工下,“全面二孩”後職業女性所面臨的窘迫已經漸漸展現出來。由於基本公共服務保障不力,生育孩子所產生的教育、醫療等高額成本都被轉嫁在家庭身上,而家庭由此產生的過量勞動、精力消耗、生活質量的損失,則被無意識、大概率地轉嫁到女性身上。幾乎同時,她們還要面對職場歧視、職場邊緣人的尷尬以及就業、再就業的困境。

  這種情況,不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不經濟的。在老齡化社會的嚴峻趨勢下,“全面二孩”政策上寄託著很多社會發展訴求,生育已經不再是一種個人行為,也不單單是一種家庭行為,而是關係到人口結構、人口可持續發展、勞動力供給等幾個方面的社會行為。但“願不願生”“敢不敢生”的關鍵卻在於女性。如果多一次孕產期會帶來職場擠壓和職業犧牲,很多已婚女性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再生育問題上就會變得非常慎重;如果僅僅因為生兩胎的可能性就使自己在就業中陷入劣勢,未婚女性的孕產意願也會趨於保守。

  也可以說得更上綱上線一些——適齡家庭中女主人的態度,是決定“二孩政策”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變數。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來增強家庭生育意願的觀點,現在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這是一件巨集闊的事情,需要遵循長線邏輯。短期內最有針對性也最有效的辦法,恐怕應是以嚴打就業歧視、嚴防職場歧視為切***,率先提升女性就業和從業的保障,避免女性在評估生育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時趨於悲觀。

  新年前後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二孩”問題成為代表委員們的核心話題之一。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女性權益和全面二孩政策之間的關係也肯定會引起代表委員的注意。比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女子學院孫曉梅教授就表示,“可以預見,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女性的平等就業權將更加難以保障。”她將再次建議出臺一部專門的反就業歧視法,禁止基於性別、婚育狀況的歧視。

  希望有更多的代表委員能參與到這個問題的建言中來;有更多關於“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存境遇的討論,能超出單純的、傳統的“保障婦女權益”的言說層次,而納入到突破中國社會發展瓶頸的大視野中來。最起碼,高知女性在面試時和對方掰扯生不生孩子、生幾個孩子的荒唐場景,不該重複下去。

  篇2:為什麼蹲著就是一種***表現

  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女孩蹲著等地鐵沒教養”引發熱議。圖片配文寫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為何現在那麼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著,難看不難看?誰教她們的?這是什麼生活習慣?”

  首先,我想說,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養”二字?未免太小題大做了吧!

  教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辭典上說: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而“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由此看得出“教養”與人的姿態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況且每個人對“教養”二字的釋義都不見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惡與對教養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的行為。

  從拍得圖片上看,兩個女孩蹲在地上並沒有妨礙地鐵的公共秩序。她們倆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也並不知道。可能是因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繫鞋帶,也可能是身體不適,還可能是蹲下來看會手機……但無論如何?她們倆都沒有影響到周圍的人,因為她們倆後面並沒有人排隊,蹲著也是在黃線以外。再說,她們倆蹲在那裡,穿著並不是暴露的,更沒有什麼不雅的行為舉止,人家愛蹲著就蹲著,愛站著就站著,哪個條文又規定不能蹲著呢?蹲著等地鐵,怎麼就沒有“教養”了呢?

  更搞笑的是該微博釋出之後,有部分網友的評論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視。說她們倆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會這樣的。我想說,同樣是中國人、炎黃子孫,為什麼還會有地域歧視了。以前是農村歧視,現在上升到地域歧視。可笑之極!

  不瞭解情況,不明原因,不經過別人允許,就打著‘教養’二字的旗號拍照上傳到網路。然後引發熱議,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有教養嗎?難道你不知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嗎?還有一點也尤其關鍵,微博的文字中還重點提出:“為何現在那麼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著,難看不難看?”這句話明顯的帶有性別歧視,難道只有男生可以蹲著,女生就不可以蹲著嗎?

  現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間,這裡上傳那裡上傳,以求關注度,點選率。想成名,想求關注,也不要這樣做啊!成名並不是一觸而就的!

  教養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在我們評判別人時,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對教養釋義的標準去規範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禮貌和尊重,怎麼去評判別人。其次,每個人都有累的時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樣,人家蹲著歇會怎麼呢?尊重、體諒、包容是相互的,更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篇3:說說孫悟空

  想說說六小齡童的事。起初,有小道訊息稱:“六小齡童節目被斃,取而代之的是韓星”,一時之間所有的社交軟體全都炸開了鍋,所有人都感到不能理解、失望、氣憤,包括我在內。可當摻雜著謾罵的輿論達到鼎沸之時,又有訊息傳出:六小齡童本身並未收到央視春晚邀請。這時候仍有眾多網友不死心,追評道:“為什麼不請他?央視春晚導演想上天?他沒死就要請……”且不說央視春晚導演的微博下面早已被抨擊得一塌糊塗,就連有一日的新浪頭條“高速救火英雄”的官方微博下,都被刷滿了關於六小齡童的評論!

  很明顯,從大家的反應可以看出: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整部《西遊記》的完成歷時多年,甚至拍到最後,整個劇組只剩一臺連聚焦都成問題的攝影機,六小齡童更是在劇中一人飾演了二十多個角色,並且他對孫悟空動作、神態、說話腔調的演繹都那麼的惟妙惟肖。這些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對藝術形象追求協調美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所以直到現在還有人堅持:“他不上,我就不看春晚!”

  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前不久流傳在網路上的他在某大學演講時的視訊,視訊中提到“有些人把金箍棒扛在肩膀上的樣子像流氓”,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在說周星馳,不過大家也當作玩笑話一樣聽過撂過了。直到前兩天,不經意間發現:六小齡童發表過多篇關於“翻拍西遊記可以,但是請尊重原著!”的文章,“尊重原著”,這話說得很有力度,彷彿86版西遊記就是按照原著拍的一樣,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無論是原著中人物的外在形象、或是劇情、乃至中心思想都和原著相去甚遠。自己本身並未尊重原著,然卻要求別人尊重原著,怎麼難道對藝術的理解也應尊崇先來後到?先入為主?

  是的,就像先前說的,六小齡童本身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對孫悟空的形象也有著自己的理解,觀眾們對他的理解角度表示肯定。但原著作者賦予孫悟空智慧、語言、情感的同時,已經賦予了他人性,他不再是一隻簡單的猴子。因此,任何一個孫悟空的扮演者如果只是把孫悟空演繹成一隻活靈活現的猴子,這已經背離了原著作者的初衷。

  周星馳在《大話西遊》中,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自己對“孫悟空”形象的理解,且更多的是精神層面上的理解。影片中,孫悟空與紫霞仙子生死訣別的那場戲,沒有一句臺詞,我們只看到畫面中:孫悟空的緊箍圈越收越緊,卻仍不捨得鬆開正抓著已經死去的紫霞仙子的手,在一聲聲痛苦地呻吟之後,不得不放開……這段堪稱經典中的經典,短短几分鐘,卻深深得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直擊人性的靈魂!試問:在這樣的影片中,孫悟空如何拿金箍棒,還那麼重要嗎?

  只能說,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理解盡力得尊重原著,可是誰又能完完全全的尊重原著呢?從藝術角度來看:每一位孫悟空的扮演者都各有千秋!有些是根據時代的需要、有些是演員自身魅力的展現、有些是演員對孫悟空這個角色的認知……

  所以如何演繹一個角色並不是由一個人說了算,而是由億萬觀眾來評判!演員更不應該貶低別人,因為這樣未見得就能抬高自己,反倒會顯得心胸狹隘。總看不到別人的優點,總覺得自己就是權威,這樣就不會再有進步的空間。任何一部經典,都應該迎合時代的潮流,反覆地理解、反覆地挖掘,這樣才會有不斷的發現,才能使得經典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對於春晚,應保持一顆平常心,有空就看一看,不管有沒有六小齡童,就像不管有沒有趙本山一樣,還是每年都會湧現出一些優秀的、深受大家喜愛的演員。生活總會不斷給你新的驚喜,只要你願意鬆一鬆緊抓過去的手……

  

1.2016年新年勵志散文精選兩篇

2.最新給情人的信

3.2016長篇勵志散文3篇

4.散文裡的經典優美語錄

5.告別2015迎接2016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