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雜文欣賞

  雜文是一種議論時事的文體,好的雜文能推動社會的變化。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1:不應過早把孩子推入競爭洪流

  最近在報上看到了有些孩子因學業成績稍微不理想,而受到家長的責怪,或是認為無臉面對家長的圧力而選擇逃避,自我了斷,白白犧牲寶貴生命,實在令人痛心

  我們不否認競爭給人們帶來的成就感,能推動社會進步。但是並非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宜參加競爭,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該有競爭,因為他們還是在發育年齡,思想尚未完成成熟,體內能量本身就很少,競爭消耗精力體力,會影響他們的正常成長。

  希望孩子未來有出息,能在社會競爭中勝出,這個目標本身沒錯,但如果認為孩子的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在年幼時就推動他們參與競爭,這就錯了。

  有條件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良好的啟蒙教育,呵護好兒童的好奇心,發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有幸福感,這些教育學上恆定的真理,正是發掘兒童內在潛力、成全他未來競爭力的最簡單最重要的手段。

  可惜的是,現在,很多家長看不到這些簡單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卻更願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競爭事務上。其理由是,社會上競爭大,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這看似長遠的想法,實際上是短見。

  有這樣心理的家長,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較重,喜歡給孩子灌輸一些弱肉強食的道理,如平時的測驗比同學多幾分,是否考上了名校,成績排名如何,不僅引導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動孩子和自己較勁,較少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

  當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到各種“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長就力量開始分散,而競爭帶來的焦慮感又會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導致內心變得越來越羸弱。

  有些家長甚至以利誘來鼓勵孩子用功,對孩子做了很多承諾,如成績好便給孩子買大禮物,讓孩子出國遊玩等,但是當孩子的成績不夠理想時,就不想實現過去所答應的諾言。

  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某方面達不到家長或學校的要求時,那股壓力把他們壓的喘不過氣,幼小的心靈又得不到親人的諒解與關懷,內心深處憂鬱,情緒自然傾向極端而做出不可勉救的舉動。這都是平常過早把孩子推入競爭的洪流,培養孩子視競爭為首要任務的結果。

  篇2:誰來拯救“童工”的未來

  近日,江蘇“常熟童工”的視訊引發強烈關注。對此,輿論場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認為僱傭童工絕對不能被文明社會所容忍,這完全是老闆無良與監管缺位的結果,必須把這些孩子解救出來,送回父母身邊;另一種聲音則認為,不能簡單站在道德高地譴責,把他們攆回家生活更苦,“送回去肯定還要出來”“出來打工起碼有肉吃”。《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5日05版***

  前者批評後者是軟弱妥協,後者指責前者是同情氾濫,觀點雖然截然不同,但都是愛憎分明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歸結到一點:到底怎麼做,才能真正救助這些孩子?停留在道德譴責與法律處罰,自然遠遠不夠。不解決根源問題,摁下葫蘆還會起來瓢,童工現象難免會反覆出現。那麼,我們究竟怎樣才能做到既治標又治本呢?

  一方面我國對保護兒童早就做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但是監管不力和懲處力度不夠、企業犯罪的成本較低導致了用“童工”現象屢禁不止。建議應該加大對使用童工的懲治力度,務必讓使用童工的企業受到更大的處罰。

  另一方面童工的出現也是值得同情的,早期的輟學、家庭的窘迫、監護人的無知等都是導致這類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如果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自身得到了良好的學校教育、身邊有一個友愛的社會環境,還會出現童工的出現麼?

  總之。要杜絕童工的出現,離不開國家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也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家庭的關愛和社會的協助。

  篇3:走進光棍節

  一年一度的光棍節如期降臨人間。無論從過去鮮有人談論的市井儈事,到如今鋪天蓋地充斥於各種媒體上的海量報道,抑或是議論光棍話題較多的是大學校園,儼然已經成為廣大的“剩男剩女”的一大快事。有興奮的,有萎靡的;有高興的,有失落的;凡此種種。簡言之光棍節的到來註定讓自認為是光棍的飲食男女帶來了全方位的感官體驗。

  光棍節既非土節又非洋節,據說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起源於九十年代南京高校,是一種校園趣味文化的產品。1月1號是小光棍節,1月11號和11月1號是中光棍節,11月11號是大光棍節。一般說起光棍節,都是指11月11日,其來源就是這一天有連續4個“1”,個個都是“光棍”,形象地表達了“形單影隻、形影相弔”的意思。

  光棍節的出現,其實並無實質性意義。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節日以我們平常人通用的愛情邏輯來解釋,那便是因為現代社會形形色色的飲食男女,出於對社會變革翻雲覆雨般愛情觀的演變,以及各種各樣對整個社會的世俗態度。光棍節其實只是存在於獨立個體的一種無意識的自然感官的東西。這一天的到來,其實和其他很多節日一樣,存在與否,就看自己對自己的意識態度。從戀愛到婚姻,也是看你的意識態度,只不過婚姻被賦予了道德和法律的牽制。

  每年光棍節,大學裡的“單身貴族”都要好好慶賀一番,到時會有各種聯誼會,十分熱鬧。《單身情歌》成為這一天的熱門歌曲,大學生借它唱出自己的愛情宣言——“找一個最愛的深愛的想愛的親愛的人來告別單身”。校園裡“光棍節快樂”的簡訊或祝福語滿天飛,QQ上見面的第一句招呼往往也是“光棍節快樂”,論壇上也會出現大量關於單身話題的貼子。有這樣一條流行簡訊:“光棍節到了,小鳥戀愛了,螞蟻同居了,蒼蠅懷孕了,蚊子流產了,蝴蝶離婚了,毛毛蟲改嫁了,青蛙也生孩子了,你還等什麼?”

  “吃”自然也是少不了的。4根油條加1個包子是光棍節的吉祥物——四根油條就是“11·11”中的四個“1”,包子就代表中間的那個點,貼切地代表了“11·11”這個日子。糖葫蘆是這一天的“寵物”,因為糖葫蘆吃完以後就剩一根棍,正好是“光棍”。有人戲言:“吃了糖葫蘆,‘光棍’變‘光貴’!”

  隨著一批批大學生告別校園,光棍節也流傳到社會上,被一些社會單身青年所接受,如今光棍節已經成為都市年輕人一個特別的日子。在這天,幾個單身朋友在一起或喝酒談心,或K歌泡吧,或瘋狂購物,盡情狂歡,體會“只羨光棍不羨仙”的感覺。光棍節的熱鬧聚會,是年輕人渴望愛情的一種熱烈表達。據悉,社會上也有年輕人特意將婚禮定在這一天,就是為了趕上4個“1”的吉利,希望這“一心一意的愛,一生一世的情”能帶給他們幸福。

  應該說,光棍節這一個性十足的節日,為校園文化增色不少。它反映了單身大學生的自我調侃和無奈——“光棍樂,光棍樂,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光棍苦,光棍苦,已是二十五,衣服破了沒人補”。其實大學生也不過是想利用這一輕鬆、幽默的節日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理由,相互傾訴,放鬆身心,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只要能夠正確引導利用,將節日活動和校園的文化相結合,不僅沒什麼壞處,還可以健全大學生的人格。

  有人說,光棍節的流行是一種社會多元化的反映,表明社會越來越寬容,思想觀念越來越開放,年輕一代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愛情和事業的權衡也變得更謹慎。他們告別了動不動就為情所困的心態,變得更加拿得起、放得下,這是他們的愛情觀日益理性與成熟的表現。

  世界上思維最為複雜的非人類莫屬,而思想最為簡單的也非人類莫屬。所以任何一個人,都有其多樣的思維和唯一律思維。他們對自己的愛情觀理解都可以不一樣。有的認為這無關乎性,芸芸眾生甚至認為愛情原來是多麼的唯美。更是讓少男少女,老男老女、處男cy們為愛而樂不此彼。各種愛情偶像劇、情愛電影、文學作品等也是人們追尋的永恆話題,因為愛情本來就是很不確定的主觀感受。不像石頭就是石頭,我們可以知道這塊石頭是什麼形狀,有多重,屬於什麼型別的石頭這些實際存在的引數。

  任何浪漫,甚至爛漫的愛情,基本上是基於人類生存本能的一種潛意識需要,也就是說所謂的愛情的前提是由性而來。一個人戀愛的動力,大部分由性來支配,這個觀點對於部分人來說,或者很多人來說被認為很武斷。因為每個人對愛情的看法可以不同。以至於一百人可能出現兩百種愛情觀,甚至更多。任何人其實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關乎你是否處於光棍狀態,或已結為連理。婚姻是一個法律賦予雙方是一對合法的兩個個體,然後在一起生活,一起繁衍後代。如果你認為光棍是因為沒男朋友或女朋友,主觀上部分說明你覺得自己從本質上就是一個體,就算有了異性朋友,最後轉化為夫妻,那也只能說明從一個光棍變為兩個光棍。兩個光棍在一起自然被大家認為是二人世界,總認為好事成雙,一根筷子夾不起菜,其實人永遠是光棍。

  

1.寫得好的雜文和隨筆

2.真正雜文欣賞

3.經典雜文推薦

4.中國雜文推薦

5.雜文高中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