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研論文

  教研,即教育研究,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方法,美術教研是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鑽研者之間的,教研時,進行成果的交流、分享。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上課+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

  [摘要]“上課+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是一種教研理論與教研實踐的創新。“上課+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體現了“按需施教、按需施講”的教研思想,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融合;注重了學科教研的針對性、實踐性和實效性;幫助了教師將抽象的教學思想變為可視性、形象性、生動性,將看似瑣碎的教學行為變的理論性、系統性、條理性,促進了美術教師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上課+講座” 美術教研 互助式

  有什麼樣的學科教研內容與方式,就有什麼樣的教研成效。精心設計教研內容與合理應用教研活動形式,這將有助於更好地提高基層教師對新課程新理念新實踐的領悟力與應用力。

  作為一名青年美術教師,筆者對南匯區美術學科教研模式――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模式深受感觸。“上課+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有效地幫助基層教師進一步領悟新課程新理念,更好地掌握運用先進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參與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活動的感受,向大家談一下“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的具體操作步驟及其價值趨向。

  一、什麼是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

  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是指學科教研員藉助於基層教師在美術新教材教學中所暴露的各種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系統歸類、科學整理,從而獨自設計出具有針對性、攻克性、實效性的教研培訓教材,有機結合學科教研活動,採用研訓一體化的培訓方式,系列性、計劃性、目標性的給基層教師進行上課示範、說課示範,同時,及時收集、傾聽教師的聽課感受、說課感受,將教師的活動感受,作為教研員講座的重要內容依據,從而作解答式、解惑式的講座,從具象的教學實踐和抽象的思想理念上進行演繹與詮釋,使感性化的教學行為條理化、理性化,使理性化的教學思想具象化,這種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研方式,有效促進了基層美術教師對美術新課程新理念新實踐的感悟與應用。

  二、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的基本操作步驟

  “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教研活動過程,它需要經過如下五個階段。

  1.教研員捕捉資訊與處理資訊

  教研員深入基層,親近教師,收集、捕捉教學問題資訊,然後,對收集到的問題資訊進行理性思考,分析研究,加以歸類、整理,形成問題資訊庫。

  2.教研員編寫針對性、攻克性的培訓教材

  教研員針對不同教學問題的表現特徵、形成的根源,編寫攻克性的教材。

  3.教研員直觀示範,教師自主感悟

  教研員按照教師的認識規律,接受程序,結合研訓一體化的教研活動模式,系列性、階段性、計劃性地由教研員親自給基層教師上課示範,讓教師親臨感受,在自主性、直觀性的聽課中,體驗先進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4.教研員傾聽、整理教師的課後感受資訊

  教研員要提供教師課後的交流時空,學會傾聽,學會記錄,學會整理歸納,記錄教師對你教學行為的讚賞與批評,理解與困惑,記錄教師談話時的表情、語調。在記錄的基礎上,對教師的真實感受,交流資訊加以分析、歸納、梳理,尋找出教師看懂了什麼?還看不懂什麼?什麼教學環節的處理還不會,什麼地方還困惑等教師的內在想法和需求。瞭解教師的真實感受,是教研員作好針對性、解惑式講座的有力依據。

  5.教研員作解答式、解惑式講座

  教研員以教師的課後感受資訊為講座的重要依據,以之進行及時性、針對性的解答式、解惑式的講座。由於這種講座的資訊來自於教師的親身感受,因此,教師會主動地聽,主動地記,主動地感悟,主動地反思。

  如《我為老師畫個像》是南匯區美術教研員瞿劍宛老師給基層美術教師上的一堂人物畫教學示範課,瞿老師針對中學美術教師畏懼人物畫教學,學生對人物畫寫生不感興趣,害怕自己畫不好,畫不像等教學問題,為了引領教師將“以學生髮展為本,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供學生學習體驗,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的教學思想應用到人物畫教學之中,提高人物畫教學質量。為此,瞿老師認真設計了針對性、攻克性的培訓策略。下面,請大家聽一下我們的聽課感受。

  教師A:瞿老師從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與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降低人物畫的繪畫技能要求,消除了學生害怕心理,培養了學生繪畫興趣,樹立了正確的教材觀,用好“教材”,對原教材《人物寫生》進行二度創造,巧妙地將課題設計為《我為老師畫個像》,使寫實的人物畫學習更具有趣味性、思想性和創造性,將繪畫技能訓練與對學生的人文情感教育、理想教育進行有機融合。

  教師B:教師注重學生情感體驗與情感釋放,因此,學生在做喜悅表情、畫自己理想、說自己夢想中,構建了健康向上的心理,昇華了思想情感。

  教師C:一支粉筆引情趣,一塊黑板見功底。瞿老師沒有其它的教學輔助手段,就憑著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憑著紮實的人物畫速寫基本功,憑著豐富的肢體語言,憑著激情的投入,憑著靈活的教學機智,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創新思維……。

  “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教研員在注重親自上課,給基層教師進行直觀演繹的同時,更注重教研員課後的說課,和作釋疑解惑式的講座。

  教師D:瞿老師從理念層面和實踐層面教基層教師如何說課,說教材觀、教學觀、學生觀,說三維目標的制定,說教學重難點的設計,說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說本課的教學特色,說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的具體策略。教研員的說課示範,使教師懂得了說課的策略與方法。

  教師E:通過教研員說課評課的直觀演示,使基層教師懂得了一堂好課的基本評價標準,好課的基本特點是:清請楚楚一條線;差課的特點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以前我們主要以教師的活動評定課的好壞,而現在,我認為學生在課堂中所呈現的思維行為活動***學生的飽滿情緒、參與程度、參與面、探究體驗、合作交流、舉手發言、遷移應變、生成能力、創作投入、欣賞評議等學習智慧***應該成為評價一堂好課的核心因素。

  教研員說課幫助我們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進一步理清了教學設計思路。筆者為了傾聽教師的真實感受,在研討中,善於啟發教師運用多視角觀課方式進行個性化評課,暢談自己的所思所想。筆者針對教師存在的問題或困惑進行及時梳理,為教師作及時性釋疑式、解惑式講座,以之培養基層教師將教學行為、教學細節與教學思想對應掛鉤,讓教師學會揭示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和教學原則,從而提高基層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

  三、教研員“上課+講座”互助式教研的價值趨向

  “上課+講座”互助式美術教研,體現了“按需施教、按需施講”的教研思想,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融合;注重了學科教研的針對性、實踐性和實效性;幫助了教師將抽象的教學思想變為可視性、形象性、生動性,將看似瑣碎的教學行為變得理論性、系統性、條理性。

  “上課示範+說課示範+評課研討+講座詮釋”“一條龍式”的活動,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的美術教研活動收到很好的功效,真正實現了:教學―演繹了抽象的教育理念。說課―解讀了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依據。評課―做到了使教師將聽課感受上升到理論高度來認識。講座―幫助教師將先進的教學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行為。學科教研員用自己對新課程的自我解讀,對新理念的獨特感悟,對新教材的創造性理解,對新實踐的自主探索,科學地去引領基層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反思、研究,積極總結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律,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上課+講座”互助式的教研,採用教學行為演繹教學理念,理論講座詮釋教學行為的互補式教研,既促進了基層美術教師對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新學法的理解、掌握、應用,同時,也使教研員在親自上課、親自講座活動中,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上課+講座”互助式的教研是一種教研理論與教研實踐的創新。正如美術教研員瞿老師所說的:“在新課程背景下,教研員是新課程新理念的詮釋者,新教材新實踐的演繹者;教研員應該努力成為一個地區一門學科教學的能手,研究的高手,指導教師成長的幫手,促進學校特色發展的助手。”

  為此,筆者真誠地希望每一位學科教研員樹立“以基層教師發展為本”的教研思想,進一步開拓創新,大膽實踐,用自己的理想追求、敬業態度、創新精神、研究智慧、教研特色、教學個性引領教師,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