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數學教育方法

  對於兒童數學的教學,有什麼好方法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數學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期重要的學習內容。數學以其自身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成為促進幼兒發展、尤其是邏輯思維發展的有效工具。那麼,在幼兒園如何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呢?在這裡我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在操作性的學習方式中,首先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數學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一、幼兒數學教育要注重幼兒思維結構的發展。

  按照皮亞傑的理論,兒童的思維是一個整體的結構,兒童思維的發展就表現為思維結構的發展。

  在數學教育中,幼兒學習數學知識只是發展的表面現象,關鍵是通過學習的過程促進幼兒思維結構的發展。如果說數學知識是建築材料,那麼,數學思維就是建築師的設計方案,數學知識是固有不變的,而數學思維可以使其構建的建築物千變萬化。幼兒學習知識是難以窮盡的,而他們一旦具備了遷移和構建知識的能力,則可以讓他在今後的學習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二、多選用操作性的學習方式。

  我們知道,幼兒的認識要經過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低階到高階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幼兒自主的操作和實踐中實現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兒才會去探索,才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探索者和開拓者。也只有通過操作探索式的學習,孩子才能長出一雙數學“慧眼”,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以自己獨特視角和策略去解決問題。這樣,數學才能走出神祕的象牙塔,成為孩子看得見、摸得著數學,成為孩子喜歡的數學!

  三、在數學內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

  數學學科知識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一些知識要以另一些知識為基礎,不同的知識亦有難易程度的差異。在內容安排上應遵循數學知識的邏輯和幼兒學習的邏輯順序,體現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前後聯絡的特點。例如:幼兒認識“數”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邏輯觀念。理解數的實際意義是認識數的開始,更是學習加減運算的基礎,而學習數的分合既能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數的意義,又有助於幼兒學習加減運算。因此我們在安排有關“數”的教育內容時,開始只是給幼兒一些前數學經驗,如對應、排序等活動,讓幼兒獲得學習“數”的心理準備,然後讓幼兒感知數量、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引導幼兒認識數序、數與數之間的數量關係。到大班則結合數的分合和加減,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數概念。而現在有些幼兒園為迎合家長,急功近利,一開始就訓練幼兒計算技能,忽視了數學基礎及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準備,違背了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幼兒學習數學的心理邏輯,給幼兒學習數學造成困難,扼殺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這無異於揠苗助長,得不償失。

  四、數學教育要重視個體差異。

  每個幼兒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步驟、節奏和特點。在數學教育中個體差異表現得尤為突出。幼兒學習數學的個體差異,不僅表現為思維發展水平上的差異、發展速度上的差異、學習風格上的差異,還表現為能力和經驗上的差異。所以,在數學教育中不僅要“求同”,還應“存異”。例如:設計同一個操作活動,可以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活動,為幼兒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動提供條件。同時教師可根據幼兒不同差異給予適當的補充、點撥和啟發。重視個體差異是幼兒教育“以人為本”的直接體現。

  五、數學教育的素材要貼近幼兒生活。

  數學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玩具怎麼歸類、食品怎麼分發、班上有多少小朋友、遊戲時怎麼排隊等等。在幼兒的生活中時時能捕捉到數學的影子,幼兒對數學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有利於幼兒構建連續、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幼兒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在貼近幼兒生活的數學教育中,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幫助他們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為幼兒學習數學提供廣泛的基礎;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有利於幼兒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例如上述的《超市》活動,孩子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接觸到分類、排序、計算等數學的有關問題。活動引領幼兒學習了數學,數學知識促進了幼兒遊戲的深入,孩子們因有趣參與探索、因探索體驗成功、因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探索興趣……這樣的學習就有了一個良性迴圈;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幼兒建立數學的應用意識。數學源於生活實踐也應用於生活實踐,只有應用於生活的數學教育內容,才能使孩子真正瞭解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有關推薦:

  幼兒數學教育是一門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感到比較難教,幼兒在學習中感到比較枯燥。如何使幼兒數學教育變為教師願教、幼兒願學的一門學科,是幼教工作者正在探索的問題之一。在此,本人介紹幼兒數學教育中可採用的八種途徑,力求拋磚引玉,引起廣大同行的共同探討。

  一、通過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幼兒數學教育。根據幼兒期思維發展的特點,小班幼兒處於思維發展的感覺運動水平,中、大班幼兒處於感覺運動階段向具體形象階段發展的思維水平,因此幼兒很難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由此,教師最好讓幼兒通過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數學學習。一個精心安排的環境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發展他們的數學概念。例如,教師安排了能為幼兒提供分類學習的環境。在一個架子上,教師擺放了各種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積塑片,讓幼兒進行分類;在另一個櫃子上,教師擺放了各種交通工具的卡片,讓幼兒根據名稱***車、船、飛機、火車***分類。

  二、通過遊戲進行幼兒數學教育。遊戲是幼兒期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動。在遊戲中,幼兒可獲得數學知識,並有機會自由地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在娃娃家中,“媽媽”將餐具***勺、碗、筷子等***一一發給“孩子們”。在這個簡單的遊戲中,幼兒發展了一一對應的概念。

  三、通過操作進行數學教育。只有在幼兒參與了大量的活動,使用了大量的材料,並經常討論他們的觀察和發現,幼兒才有可能掌握概念。例如,當兒童通過大量的操作,發現“1 ”是所有一樣東西所表示的集合時,並能用語言清晰地表示所有一樣東西的集合時,幼兒才真正掌握了“1”這個數的含義。

  四、通過各種活動進行數學教育。兒童學習的方式和各自的愛好是不同的,教師應該設計各種活動,提供不同選擇的機會,以滿足不同兒童的各種需要。例如,在進行分類的活動時,教師可提供各種不同顏色小型積塑片、各種不同的積木、各種學習用具、各種餐具……,以滿足不同兒童的探索需要。

  五、通過激發幼兒的思維來進行數學教育。灌輸式的教學是一種不經兒童思考的教學,在這種教學情境下,幼兒不可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不可能真正掌握數學知識,發展邏輯思維。因此,教師應該提倡啟發式的教學,鼓勵兒童通過操作,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設定各種問題情境,讓幼兒進行思考,自己得出答案。

  六、通過激發幼兒的情感來進行數學教育。幼兒的情感極大地影響他們對數學的學習。應該通過提供幼兒可接受的、鼓勵的、刺激的、可欣賞的環境,以此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並使他們確信自己是有能力學好數學的,培養他們對數學的積極態度。例如,“這隻杯子裝得水多,還是這隻碗裝得水多?”的問題引發了幼兒的興趣,通過討論得出答案後,又使他們確信數學是有趣的,他們喜歡數學,也能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