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方面的論文

  高師數學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呈現多樣化、初等化特點,中學數學教育研究的選題已成為熱點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範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全文如下:

  論文題目:新課程改革下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認識

        摘 要:數學閱讀是指圍繞數學問題或相關材料,以數學思維為基礎和紐帶,用數學的方法、觀念來認知、理解、汲取知識和感受數學文化的學習習得活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本文對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教育功能、特殊性、教學內容、教學原則以及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當今具有時代特徵的口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注重培養學生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應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諸種能力。近年來,閱讀理解題成了中考數學的新題型,具有很強的選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當重視閱讀教學。本文試圖對初中數學閱讀教學作一番探討。

  一、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教育功能

  數學閱讀是指圍繞數學問題或相關材料,以數學思維為基礎和紐帶,用數學的方法、觀念來認知、理解、汲取知識和感受數學文化的學習習得活動。初中數學閱讀有如下教育功能:

  1.數學閱讀有助於提高數學語言水平及增強數學交流能力。數學交流是指使用數學語言、數學方法進行各類數學活動的動態過程。無論學習數學還是使用數學,數學交流都有極重要的作用。而數學交流的載體是數學語言,因此,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是提高數學交流能力的根本。只有通過數學閱讀,才能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鍛鍊數學語言的理解力和表達力,提高數學語言水平,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數學語言系統,提高數學交流能力。

  2.數學閱讀有助於充分發揮數學教科書的作用。數學教科書是專家在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特徵、教育教學原理、數學學科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貝爾認為要把教科書作為學生學習材料的來源,而不能僅作為教師自己講課材料的來源,必須重視數學教科書的閱讀。教師必須注意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

  3.數學閱讀有助於個別化學習,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現代教育要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實現這個目標僅靠集體教學是辦不到的,其有效途徑是集體教學與個別學習相結合,而有效個別學習的關鍵是教會閱讀。

  要想使數學教育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就必須重視數學閱讀教學。

  4.數學閱讀有利於承繼數學人文精神。數學作為一門文化,要傳承數學文化乃至人類文明,僅依靠數學教科書上的知識是不夠的,僅立足數學課堂是不夠的,僅依賴數學教師的傳授是不夠的,必須通過閱讀的途徑來秉承優秀的數學文化,體會數學人文精神。輕視數學閱讀就會導致數學人文精神的弱化和數學素養的不健全。

  5.數學閱讀符合現代“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未來社會要求人們不僅要有紮實寬厚的基礎知識功底,更需要他們有較強的自學功底從事終身學習,以便隨時調整自己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初中數學教學重視數學閱讀,培養學生以閱讀能力為核心的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使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本領,符合現代教育思想。

  二、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特殊性

  數學閱讀過程同一般閱讀過程一樣,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包含語言符號***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式、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同時,它也是一個不斷假設、證明、想象、推理的積極能動的認知過程。但由於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及嚴謹性、抽象性等特點,數學閱讀又有不同於一般閱讀的特殊性。

  1.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由於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必須認讀感知閱讀材料中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理解每個術語和符號,並能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最後達到對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識結構,這中間用到的邏輯推理思維特別多。

  2.數學閱讀要求精讀。數學語言具有精確性,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的詞彙,數學中的結論錯對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斷言,當一個學生試圖閱讀、理解一段數學材料或一個概念、定理或其證明時,他必須瞭解其中出現的每個數學術語和每個數學符號的精確含義,不能忽視或略去任何一個不理解的詞彙。因此,瀏覽、快速閱讀等閱讀方式不太適合數學閱讀學習。

  3.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緻。數學閱讀由於數學教科書編寫的邏輯嚴謹性及數學“言必有據”的特點,要求對每個句子、每個名詞術語、每個圖表都應細緻地閱讀分析,領會其內容、含義。對新出現的數學定義、定理一般不能一遍過,要反覆仔細閱讀,並進行認真分析直至弄懂含義。數學閱讀常出現這種情況,認識一段數學材料中每一個字、詞或句子,卻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數學含義,更難體會到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語言形式表述與數學內容之間的這一矛盾決定了數學閱讀必須勤思多想。

  4.數學閱讀往往是讀寫結合過程。一方面,數學閱讀要求記憶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書寫可以加快、加強記憶,數學閱讀時,對重要的內容常通過書寫或作筆記來加強記憶;另一方面,教材編寫為了簡約,數學推理的理由常省略,運算證明過程也常簡略,閱讀時,如果從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較大,就要用紙筆演算推理來“架橋鋪路”,以便順利閱讀;還有,數學閱讀時還常要求從課文中概括歸納出解題格式、證明思想、知識結構框圖,或舉一些反例、變式來加深理解,這些往往要求學生做好筆記。

  5.數學閱讀要求思維靈活。數學教科書中的語言可以說是通常的文字語言、數學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交融,數學閱讀重在理解領會,而實現領會目的的行為之一就是把閱讀交流內容轉化為易於接受的語言形式。因此,數學閱讀常要靈活轉化閱讀內容。如把一個用抽象表述方式闡述的問題轉化成用具體的或不那麼抽象的表達方式表述的問題;把用符號形式或圖表表示的關係轉化為言語的形式以及把言語形式表述的關係轉化成符號或圖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語形式表述的概念轉化成用直觀的圖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語言表述正規定義或定理等。

  三、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閱讀教學,閱讀內容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閱讀目錄標題。目錄標題是課本的綱目,是每一章節的精華。閱讀目錄標題就等於瞭解了全文的框架結構。閱讀了課本內容就使目錄標題具體化了。逐步養成“標題聯想”的習慣。

  2.閱讀法則概念。數學課本中的法則、概念的敘述都非常嚴謹。要正確理解概念中的字、詞、句,能正確進行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互譯;注意聯絡實際找出正反例子或實物;弄明白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是說既能區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適用範圍。

  3.閱讀數學定理。注意分清定理的條件和結論;探討定理的證明途徑和方法,通過與課本對照,分析證法的正誤、優劣;注意聯絡類似定理,進行分析比較、掌握其應用;4.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廣及引伸。

  4.閱讀數學公式。弄明白公式的來龍去脈,會推導公式;明白公式的特徵;注意公式的應用條件,弄明白有關公式的內在聯絡,瞭解公式的運用、逆用、合用,變用和巧用。

  5.閱讀數學例題。認真審題,分析解題過程的關鍵所在,嘗試解題;和課本比較解法的優劣,並使解題過程的表達既簡捷又符合書寫格式;注意總結解題規律並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題途徑。

  四、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教學原則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閱讀教學,應當遵循如下的教學原則:

  1.主體性原則。從根本上承認和尊重受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動地參與到數學閱讀活動的全過程中來,將自己進行的閱讀活動作為意識物件,不斷對其進行積極的監控,調節;規劃閱讀程序,獨自獲得必要的資訊和資料;不斷培養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習慣,逐步學會探索地進行數學閱讀與數學學習。

  2.差異性原則。學生在個體發展區、學習方式、知識基礎、思維品質等多種因素上的差異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也決定了教師必須對不同層面學生給以不同的關注,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獨立閱讀的過程為教師提供了充足的課堂巡視時間,使教師能夠將統一學習變成個別指導,重點對個別閱讀能力較差進行指導。

  3.內化性原則。內化的基本條件是對數學語言的感知水平,不僅包括對數學學科本身的概念、法則、定律、公式等的理解,而且包括學生的元認知水平的控制和調節。因此,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地使學生充分實踐監控的各種具體策略和技能,進而逐步內化為自我監控能力,使其能在新的條件下,靈活運用這些策略和技能進行自我監控。

  4.反饋性原則。個體的自我反饋,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及時、準確、適當地對學生的自我監控做出評價,指導他們逐步學會對學習方法,策略運用及結果進行反饋和評價。同時,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對自己的閱讀監控過程,所用的策略及結果進行調控和改進,不斷提高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從而不斷髮展與完善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

  5.建構性原則。閱讀過程是數學建構的過程,是通過對數學材料進行部分與整體的交替感知去構建數學結構,領悟形式化運動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索,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特有的邏輯性和數學內容的結構特點,不斷在課文的適當地方由上文做出猜想、估計,再通過與已知相對照,加以修正,從而獲得新知識。

  五、初中數學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

  數學教材的每一章、每一節都相當於一篇邏輯嚴謹的說明文。數學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教材的諮詢者和協調者,針對數學教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符合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閱讀方法。這就需要教師給予科學的、清晰的指導。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有了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進行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徵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語言訓練為主要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激發閱讀興趣。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可以適當地創設一些難度適當的問題情境,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創設的問題要精闢而具體,要有針對性,要有適當難度,要富有啟發性。通過呈現與學生原有知識相矛盾的現象,設定懸念;或提供幾個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衝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2.加強方法指導,掌握閱讀方法。隨著閱讀經驗的積累,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在不斷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第一層次,教師先編擬提綱,讓學生在提綱的指導下閱讀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內容,通過閱讀達到初步認識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目的;第二層次,由於數學教材中概念、性質、法則、公式以及解題方法、操作步驟的表述具有很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老師要恰當地分析教材,恰到好處地在重難點及思想方法上巧妙地點拔,使學生真正地吃透教材;第三層次,重點放在設計問題或學生提出問題,加以探究與應用,從而使學生真正地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善於從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認識新知識,從知識系統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會貫通地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嚴密的邏輯關係,從而提高理解的層次,增強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3.優化閱讀過程,提高閱讀技巧。數學閱讀的過程是一個積極的思考過程,教師應根據不同的閱讀任務和性質,合理安排閱讀時間。向學生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邊閱讀邊思考,使閱讀更有效。數學閱讀不能只是用眼瀏覽,而應是眼、口、手、腦等器官充分協同參與。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質疑。質疑的過程是學生逐步理解問題的過程,也是思維能力發展、自學能力提高的過程。質疑使學生觀察得更仔細,發現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來越周密深刻了。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比較。比較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使學生新舊聯絡,實現學習過程的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目的。常用的比較方法有同中求異法和異中求同法。通過同中求異讓學生明白許多舊知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新問題;通過異中求同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問題雖然是千變萬化的,但是有很多問題有著共同的規律,有很多知識具有內在的聯絡。

  4.拓展閱讀內容,培養閱讀習慣。數學教材是數學基礎知識的載體,無疑是數學閱讀的主要內容。通過閱讀數學教材,不僅可以學習知識、探索規律、鍛鍊思維,還可以通過數學圖形和數學規律感知數學美。此外,課外數學科普讀物,包括數學史、數學學習方法、趣味數學及數學專題講座等,數學學習指導物及以初中學生為讀者物件的數學和自然科學期刊等,對於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閱讀材料。拓展閱讀內容,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較快地提高閱讀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和訓練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從而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①李興貴等.新課程數學閱讀教學新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②邵光華.數學閱讀--現代數學教育不容忽視的課題[J].數學通報,1999,10

  ③陸書環,傅海倫.數學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④鄭君文,張恩華.數學學習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⑤唐瑞芬.數學教學理論選講[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

  ⑥胡炯濤.數學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⑦周茂生.閱讀課本是數學學習的基石[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9,5***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