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需要學習的成語介紹

  成語是高考的開店,也是高中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中語文成語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的成語介紹

  1.忍無可忍 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2.逼上梁山 比喻被迫起來反抗。現也比喻被迫採取某種行動。

  3.垂頭喪氣 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情緒低落、萎蘼不振的樣子

  4.沒精打采 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勁頭

  5.興高采烈 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詞犀利。後多形容興致高,精神飽滿。

  6.平心靜氣 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7.理所當然 按道理應當這樣。

  8.正大光明 心懷坦白,言行正派

  9.物華天寶 原指萬物的光華,天上的寶氣。形容各種珍貴的物品。

  10.人傑地靈 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傑出的人物出生或到過的地方,便成為名勝之地,或指傑出人物生於靈秀之地。

  11.勝友如雲 才智出眾的朋友們雲集一處。

  12.高朋滿座 滿座盡是高貴的賓朋。

  13.騰蛟起鳳 象蛟龍騰越,鳳凰起舞。比喻文辭奇巧優美,才華橫溢。

  14.鐘鳴鼎食 吃飯時,奏樂列鼎。形容貴族和富貴人家豪華奢侈的生活。

  15.雲銷雨霽 雲消雨散。指滿天的雲雨頓時消散,形容已經逝去的一切都不會再回來了。

  16.響遏行雲 聲音高入雲霄,把浮動著的雲彩也阻止了。形容歌聲嘹亮有力,悅耳動聽。

  17.天高地迥 迥:遙遠。形容天地之間廣闊無邊。

  18.興盡悲來 高興的勁兒過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來了。

  19.萍水相逢 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種蕨類植物,隨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裡偶然相遇。比喻從來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

  20.馮唐易老 比喻仕宦不得志。

  21.老當益壯 當:應當。益:更加。原指年紀老而志氣應當更壯。

  22.窮且益堅 也作窮當益堅。窮:不得志。益:更加。處境困難而意志應當更加堅定。

  23.涸轍之鮒 涸:水乾,枯竭。轍:車轍。鮒:鯽魚。乾枯的車轍裡的鯽魚。比喻處於困境急待救援的人。

  24.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時,餘光落在桑樹和榆樹之間;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則有所得。比喻這個時候失敗了,另一個時候得到補償。

  25.一介書生 一介:一個。舊時讀書人自稱。或對一般讀書人的雅稱。

  26.投筆從戎 投:扔掉,放棄。筆:筆桿子,指文墨生涯。從戎:參軍。指棄文就武,放棄文墨生涯去參加軍隊。

  27.高山流水 原指含蓄在古琴曲裡的兩種喻意。後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

  28.盛筵難再 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難以再得。

  29.陸海潘江 陸、潘:晉朝的文學家陸機、潘岳。本是稱頌陸機和潘岳文才很高。後用以稱頌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人。

  高中語文需要學習的成語

  30.鵬程萬里 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前程遠大。

  31.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32.扶搖直上 形容上升很快。比喻仕途得意。

  33.孤苦伶仃 孤獨困苦,無依無靠

  34.煢煢孓立 孤獨無依的樣子。

  35.形影相弔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問。形容非常孤單,沒有伴侶。

  36.日薄西山 太陽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37.氣息奄奄 形容人即將斷氣、死亡的樣子。也比喻事物衰敗沒落,即將滅亡。

  38.朝不謀夕 亦作朝不慮夕。早晨不能謀及晚上。形容形勢或事情危急,只能顧及眼前,無暇作長遠打算。

  39.烏鳥私情 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40.結草銜環 亦作銜環結草。原是古代兩個受恩報答的故事。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41.皇天后土 古人對天地的尊稱,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

  42.人命危淺 指人的壽命不長了,隨時都會死亡。

  43.咬文嚼字 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

  44.學富五車 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45.才高八斗 比喻人極有才華。

  46.心有餘悸 危險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心裡還害怕。

  47.流毒無窮 比喻禍害非常嚴重的事物

  高中語文的文言文解題方法

  一、詞性界定法

  有些代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根據上下代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麼,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12題的A項: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第一句是李廣根據敵我雙方形勢,認為此時如果帶領一百騎倉惶而逃的話,必致匈奴大軍追殺而全體覆沒,故第一句中的以為實詞,作率領、帶領講,而第二句為介詞把。顯然,兩者詞性有別,那麼該項即為正確答案。

  二、數學代入法

  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題的A項為:過於荊,至江上/苛政猛於虎也。該項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與虎之間存在比較關係,於相當於 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顯然講不通,事實上第一句中的於作從講,由此排除該項。同樣該題D項也可用此法進行判斷,可知該項也非正確答案。再看正確項所涉及的兩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吳/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課代《屈原列傳》,因作乘機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剛好符合上下代語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語法切入法

  2001年高考第13 題D項:五千人因銜枚擊之/相如因持璧卻立。考察這兩句語法結構,第一句主語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語是相如,進一步考察銜枚擊之和持璧卻立 兩者都是連動結構,且都作謂語,由此可見,兩者基本語法結構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應相同,此處都可作於是、就解。B項中兩個於顯然不同,符合題目要求。

  四 、語境推斷法

  2001年春季高考全國卷第12題D項:漕水溢則氾濫為田患/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第一句上代的語境是漕河與鹽河近而不相接,下代寫徐九思築減水橋,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斷該句中的則應為連詞,表順承關係,相當於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課代《崤之戰》,晉襄公在遭到原軫怒斥後,幡然悔悟,派人追趕,追到黃河邊的時候,百里孟明視等三人卻已經上船出發了。可見,此處則也為連詞,但構成轉折關係,可譯為 卻已經、倒已經,兩個則用法各異,符合題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