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小故事

  創業者是商業經濟中非常活躍且重要的群體,經濟的發展和革新往往都是創業者推動的,中國現在也越來越改變原有傳統觀念對創業者更加的尊重及推崇。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曾經問鼎印尼首富寶座的陳江河17歲創業。從給石油公司賣零件,慢慢拓展生意,直到成為石油公司的工程承包商,後來又進入原木加工行業,創辦夾板廠。

  起初,陳江和都是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做生意。後來他希望進入更多行業,比如棕櫚種植把公司做更大時。他感到力量的不夠。當時,印尼政治經濟環境複雜,搞棕櫚種植,把公司做更大需要社會關係,需要有後臺撐腰。但他沒有。

  困難面前,陳江和同樣沒有選擇不做。他說,關係不是天生的,沒關係,他就去找關係。多翻周折後,他找到當時在印尼關係和後臺都很硬的華人企業家林紹良,主動獻上自己的專案邀請林紹良合作。

  “我告訴老人家說,我沒有關係,但我能幹,能做好生意。你有關係,你不用親自幹,替我擺平場面上的事情。我們合作,一起把這個事情做大。”

  在接受全球華商名人堂採訪時,陳江河回憶說。

  林紹良欣賞陳江和的能力和勇氣。爽快地答應了合作計劃。他們的棕櫚油專案也創造了印尼種植業的奇蹟,在短短5、6年間,就賺到了10多億美金。

  篇二

  包玉剛是20世紀香港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他的創業也是從借開始的。

  他先是向朋友借錢買了一條破船。然後,他又用這條船去銀行抵押貸款。用貸款,再買第二條船。依此類推,他用朋友那筆不需要抵押的借款,滾動發展,快速壯大的自己的生意。最經典的是,有一次,他竟然不用抵押就貸款買到一條新船。

  怎麼辦到呢?

  他先和日本船廠下了造船的定單。拿著造船定單加上自己的信用,他和一家日本貨運公司簽訂了把這艘船租給對方的出租協議。最後,他把這兩個事情同時告訴銀行。

  “我在日本訂購了一艘新船,價格是100萬。同時,我也和日本的一家貨運公司簽訂了一份租船協議,船造好後,他們租下這條船,每年租金是75萬。他們可以為此擔保,只要船出來,租金不會有問題。因此,我想請貴行支援,給我貸款100萬,讓我造好這條船?”

  銀行一聽100萬造船,每年有75萬的租金,不需2年就可以還清貸款。而且還有人擔保這75萬租金,當然可以放款給他。於是,包玉剛這個美夢就成真了。

  篇三

  陳正財是馬來西亞陳大金屬桶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也是馬來西亞白手起家獲得成功的華人企業家之一,是很多世界級大公司的金屬包裝品供應商。

  陳正財的父親育有11個孩子,他排行第七,靠一間小雜貨店養活一大家人,少時生活非常艱難。他創業時,也是沒有錢,沒有關係。東拼西湊一點錢,他買了臺小貨車,做起個體生意。但這個不能滿足他的夢想,他希望做更大的生意。

  沒有錢,沒有關係,如何做更大的生意?陳先生的辦法是,用力氣建立關係,用關係去找錢找生意。

  他在接受全球華商名人堂採訪時回憶說,當時,一些學校、社團、商會、工會經常招募義工。他平時一有機會就去義務勞動,還經常開著自己的車去免費幫忙運東西等等。時間一長,很多人都認識了陳正財,喜歡上了陳正財,繼而有人給他介紹生意,有人問他是否需要幫忙,有人則借錢給他,投資給他,甚至主動帶他,給他乾股,帶他做新生意。繼而。生意越做大。

  “年輕人一定要記住,你不是什麼都沒有。你有熱情,有真心,有力氣,有智慧。但你要先奉獻。奉獻出來你的心,你的能力,讓人家認識你,瞭解你,然後給你機會。”陳正財說,“我年輕的時候做了很多這樣的事情。現在,還在這樣做。我們沒有錢,那我們就把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光陰奉獻出來。很簡單的,只是需要花一點時間。我們誠懇,我們衷心對待,最後,機會就會主動來找我。”

  篇四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新國際集團董事長吳惠權,出生在廣東河源龍川縣新田鎮雙柳村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逃難一樣到了香港。

  在香港,吳惠權進入一家牛仔服裝廠做雜工,每月工資500元港幣。這對當時的他來說,是很高的薪水了。他非常珍惜,努力工作並得到老闆賞識,從洗衫工開始,一步步做到其他位置成為多面手,工資也一路漲高,到2700港幣一個月。

  時間久一點後,尤其是追求一個女孩子卻被以大陸來的窮打工仔羞辱之後,吳惠權有了自己做老闆的理想。一次,他看到一個小廠招聘經理,薪水比自己已經有的水平還要低很多,但還是義無反顧去應聘。

  “做人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長遠。一兩年少掙一點,甚至不掙錢都沒關係。你做了經理,平臺不一樣了,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得到更多的鍛鍊,將來做老闆的機會就大了。這是一輩子的事情。”他說。

  招聘方很猶豫,擔心他做不好,但吳惠權很堅決,說自己做不好,不拿工資。最終,老闆被打動,把機會給他。吳惠權知道,要創業,不光要有錢,還要有人,要有一撥人。於是,做經理的時候,他就開始為未來培養人。

  “我和員工打成一片。他們工資低,我工資稍微高一點,就借錢,給錢給他們。有錢一起花。他們伙食不好,有時候加班,老闆都不請他們吃飯,我自己出錢改善伙食。”吳惠權說,時間一長,這些人和他的關係比和老闆的關係還要好。

  吳惠權說,他對大家好,要說不想要回報,那是假的。“我就是想,將來要是我有困難,需要他們,他們肯定也會幫助我。但我不是一定要他們回報,因為大家在一起做事情就是緣分。人不能只是為利益交往。”

  吳惠權的回報比他想的還要來得快。1984年中英談判期間,許多人擔心香港的未來,紛紛變賣工廠、商鋪,移民到國外定居。吳惠權的老闆也是害怕的人之一。一天,他找到吳惠權,神色嚴重地說,“阿權啊,你和工友們辛苦了,但因為形勢所迫,我們要關閉工廠,解散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