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白手起家的故事

  創業不容易,可能99%的公司都會在殘酷的社會中死掉。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1:進城打工窮小夥收酒瓶起家創業,從2塊錢到2個億

  精幹、不善言談、低調、勤奮……雖然是1970年代的創業人,但劉玉棟身上充滿了1960年代人的氣質和精神。初中畢業的他,當年闖濟南時身上只有2塊錢,如今他旗下公司的年銷售額已經突破2個億。

  闖省城先修自行車

  劉玉棟的家,和其它農村家庭一樣:貧窮、兄弟姐妹多。與許多農村孩子不同的是,他雖然是家庭中的老么,但從小獨立性強。1987年,只有16歲的劉玉棟,唸完初中帶著兩塊錢來濟南“打天下”。

  那時他沒什麼手藝,找個工作異常難,最後只能跟著一個師傅學修理自行車。當時,他的想法很淳樸:“藝不壓人,學點手藝,以後能混口飯吃。”

  2年多的學徒,掙了2萬元,“當時白天除了在店裡修自行車,晚上還要到自行車廠去裝自行車,工作雖然辛苦,但收穫大。”這個“成績”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有2萬元,那個時候很少見。

  回家蓋房子結婚,還是繼續在那裡做?當時,他困惑,在農村,男孩子一般20歲就要結婚了,父母也勸他回去。但他最終還是“違背”了家人的意願,在濟南大廈附近花300元/月租了一個門頭,專門修理自行車。

  當時來修理自行車的人大多喜歡吸菸和喝酒,細心的劉玉棟,專門從別處進來一些菸酒放在店鋪裡輔助經營。這成了他做酒類代理的原始起點,時間長了他感覺從別人那裡進貨成本高,頭腦靈活的他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生意從收酒瓶開始

  做代理何嘗容易,誰也不會把大批量的貨放給這個只有19歲的年輕人,而且,當時許多酒廠都有專門的代理,酒廠對一車兩車的貨也不在乎,再說他沒有多少資金,實力不行。

  膽大的劉玉棟帶著1萬多塊錢,來到當年旺銷的蘭陵白酒的酒廠。廠長毫無商量地把他拒絕了。劉玉棟並沒有氣餒,“他不賣酒給我,我就不走。”劉玉棟回憶說在廠長的點撥下,他跑遍了整個濟南,包括商河、濟陽等地方收酒瓶。

  廠長沒有失信,最終把酒賣給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價去做,應該把困難當作機遇,當作鍛鍊的機會。”現在,劉玉棟還慶幸自己的堅持,“這與我在農村生活養成的勤奮、努力分不開。”

  1992年,在得知美國兩家洋行開始從事可口可樂、德芙等產品中國代理貿易後,21歲的劉玉棟跑到北京與這兩家洋行談判,要求在濟南代理經銷“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劉玉棟如願以償。

  後來,他又陸續代理了費縣老白乾、景芝白乾、泰山特曲等山東的白酒。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銷售額達到上百萬。劉玉棟完成了原始積累。

  打造自己的品牌

  更大的動作還在後面。2002年10月,劉玉棟聯手瀘州老窖,開發了瀘州老窖“古釀”、“窖藏”兩個系列共二十多個新產品,並取得其全國獨家代理權,在全國各主要省市設立分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銷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網路,形成了以濟南為中心、依託山東、輻射全國的市場佈局。

  至今已是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50多個著名品牌、2000多個單品的濟南代理商。不過,這並沒有讓他滿足,“我們還要做外國名酒的中國區總代理,讓中國老百姓與洋酒真正的親密接觸。”

  目前,劉玉棟代理的產品不僅在酒水,還涉及副食調料、熟肉製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貨等領域。“我們除了做流通環節,現在還進入了生產環節,並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達達’牌,這標誌著我們正式進入生產環節,具有標誌價值。”2003年,劉玉棟僅在濟南地區的銷售就達到1.5億元,全國銷售超過2億元。

  “只有專業化才能取勝,”劉玉棟有著自己一套特殊的經營思路。雖然目前,劉玉棟經營的這個企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專業酒類網路,但他們仍在強化、延展自己的網路,“現在我們的網路已覆蓋了山東70%的縣級城市,不過還在建設更深層次的營銷網路,對於流通行業,網路是最有價值的。”

  2:窮苦打工仔葉國富十年登上富豪榜的白手起家創業故事

  無錢上學,南下打工

  葉國富,1977年10月出生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六裡坪鎮雙龍堰村的一戶貧困的農家,家裡有7口人,日子格外清貧。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讀完中專,為了掙錢幫忙養家,1998年6月10日薄暮,21歲的葉國富從湖北踏上了南下的列車。本該上高中、讀大學的他,卻因為拖欠學費拿不到中專卒業證。為了避免卒業即失業,他瞞著父母,南下闖廣東。“我一直記得多年前的那個黃昏,隻身一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車,獨自承受著背井離鄉的惆悵與未知前程的迷茫。”回首往事,葉國富感慨萬千。

  到廣東三個月後,學歷不高的葉國富才找到人生活中的第一份工作——鋼管廠的業務員。雖然躊躇滿志,但很快葉國富就發現,同事都比他學歷高且有經驗,如果做不出業績就會被末位淘汰,捲鋪蓋走人將是遲早的事。

  為了留下來,葉國富沒事常去車間打轉,熟悉生產流程和生產進度。時間一長,客戶只要報出要貨數量,他立即就能敲定交貨時間。這讓他贏得了客戶們的信任。

  一年之後,葉國富的業績很快在同事中排名第一,而他每年的銷售提成,也達到12萬元。

  多次試水起家10元店

  積攢了一些資金後,2000年初,一個做陶瓷銷售的朋友向他闡述了陶瓷業的發展前景,這讓葉國富激動不已。他馬上辭掉了廠裡收入豐厚的工作,輾轉到福建當起了老闆,做陶瓷配件生意。但由於經驗不足,加之合夥人的合作條件苛刻,一年之後,他不得不痛下決心推掉全部生意。創業的這一年,葉國富與合夥人共虧損了四五十萬元,之前的辛苦勞動全都付諸一炬,這難免讓他有些氣餒。但是,不輕言放棄的葉國富很快調整了自己的狀態,又開始在一家機械廠做回了自己的老本行——業務員,而這一干就是整整三年。

  第一次創業嘗試草草收場,但是創業的種子卻埋進了葉國富的心中。在再次打工的這段時間內,葉國富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出路,尋找市場的空白點。他相信,“只要我用心去做了,就一定會有收穫。”不甘心的他又陸續涉足服裝、大頭貼等七八個行業,雖然小有身家,但一直沒有找到固定的主業。

  2001年末,在一個銷售培訓會上,葉國富認識了現在的妻子、當時做化妝品銷售的楊云云。兩個年輕人盤算——葉國富懂銷售,楊云云熟悉化妝品行業,何不一起開個化妝品店?佛山人氣最旺的百花商場裡,一個商鋪招標,招標底價是每月1500元。葉國富決心拿下這個商鋪。一份標書需要誠意金5000元,葉國富花1萬元拿了兩份標書。招標結果讓所有人大跌眼鏡——1501.9元!葉國富的兩份標書,一份上寫著1500元,另一份上寫著1501.9元。中標的正是葉國富的第二份標書。不到一年的時間,葉國富相繼在百花商場的三層和四層相同位置的商鋪開了化妝品店。 2002年,他的四家店鋪淨賺40多萬元。

  2004年,一個已離職的前店員來葉國富店裡照大頭貼,閒談中說她現在是一個飾品店的營業員,小飾品很好賣,一天差不多能賣四五千元。聽聞此言,葉國富大吃一驚,他從未意識到看似不起眼的小飾品有這麼大的市場需求。

  當下,他迅速到廣州考察市場,發現上下九一帶到處都是10元店,生意非常火,而歷來廣州流行的東西很快就會在佛山流行開來。

  於是,很快佛山第一家十元店就此誕生,專賣女性用的小飾品。很多人以為,不起眼的小小飾品店比路邊攤強不到哪裡去,成不了大氣候。葉國富卻對自己和員工說:“當別人不拿你當回事的時候,你要狠狠地把自己當回事。”葉國富把店開在繁華的步行街上,裝修時尚、價格低廉,引得來逛的女孩經常發出“哎呀呀,這麼便宜”的感嘆。短短4個月,他就在佛山開了四家店,隨後進軍廣州。

  2005年3月,葉國富正式成立公司,受顧客感嘆啟發,公司定名“哎呀呀”。並把顧客定位在金字塔底的“被忽視的大多數”,即月收入2000元以下,年齡為12-28歲的女性消費群體。走“平民時尚”路線,強調“平價戰略”,讓消費者買了不心疼,丟了不可惜。

  做好產品請明星宣傳

  雖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創了“哎呀呀”品牌,但直到2005年7月,“哎呀呀”仍只有幾家門面。想擴大生意規模,就必須及時掌握時尚流行飾品新動向。為此,葉國富在產品開發上跟日本、韓國企業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

  不僅如此,他還在廣州的白雲區組建了6000平方米的國內大型配貨中心,負責各個連鎖直營店和加盟店的貨源配送,每週三發新貨。

  生意做久了,有心的葉國富發現做飾品就是做細節。於是他要求每一個小產品都精緻,都要開發好,每一個細節做到位才能有大的改觀。“細微的差距造就巨大的不同”。

  終於,葉國富的嘗試取得了成功,公司很快發展壯大了,到了2006年,“哎呀呀”店鋪數量已達到400家。但新的問題也如影隨形:模仿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為此,葉國富又有了大膽的決定,請明星做品牌代言人,進行規模化的品牌擴張。當時,這讓許多人詫異。因為在飾品私營企業,請明星做代言人,葉國富還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有了明星代言後,哎呀呀的品牌影響力和加盟店的口碑效應呈幾何級傳播。2007年,“哎呀呀”店鋪數量近千家,零售總額達5.6億元,到2010年底達到3000家。並以平均每天兩家新店的速度穩步擴張,這個速度是肯德基的2倍、屈臣氏的6倍。

  小飾品的大飾界

  成功的企業家似乎都有一個特點:膽大心細。天蠍座的葉國富喜歡慎重而深思熟慮的冒險。2008年,已經成為飾品行業龍頭老大的“哎呀呀”沒有止步不前,而是斥資1500萬元上線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在行業內首次實現精細化管理。

  同行們覺得,賣小飾品的像國美、蘇寧、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巨無霸一樣使用ERP系統實在有點大材小用,可葉國富不這麼認為:“ERP理順了企業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和資訊流,更重要的是,我們因此擁有了龐大的年輕女性客戶群的資料資源,這會為我們未來的業務開拓提供最堅實的基礎。”

  “哎呀呀徹底改變了一個行業的遊戲規則。”著名營銷專家、“中國女性營銷第一人”張恆甚至認為其革命意義堪比馬雲之於電子商務、百度之於搜尋引擎。很多人對小飾品這種小攤式生意不屑一顧,葉國富卻推開了這扇不起眼的財產之門。葉國富,已成為了行業的領軍人物,但他從來不認為這就是成功,“創業一直在路上,成功永遠沒有終點,想贏就要比別人跑得更快。”葉國富認為,要常年專注一件事不容易,堅持下去必有成效。

  葉國富的“哎呀呀”如同一則創業啟示錄,以勝利的姿態提醒人們:,即使在那些不起眼的商業地帶,也可能蘊藏著弗成限量的寶藏。“活著就是為了改變飾界”葉國富改動了他的偶像喬布斯名言中的一個字,葉國富相信,“改變世界可以從‘改變飾界’做起,‘改變飾界’同樣能推動我們改變世界!”

  3:周大福鄭裕彤從打雜小弟到千億富豪的勵志創業故事

  做老闆,不要成天埋頭苦幹

  鄭裕彤從在一家金鋪做打雜小弟開始學做事情,這個金鋪就是周大福的前身——周大福金店。金鋪老闆周至元則在後來成為他的岳父。

  只用兩三年,鄭裕彤就熟悉了店內店外的經營,十七、八歲時就已代行老闆的職責,20歲那年就前往香港成立了周大福分號做起了真正的掌櫃。

  在通常人眼中,鄭裕彤當掌櫃,顯得有些“不務正業”。他常常只在店裡呆四、五個小時,就讓夥計負責看店,自己跑到外面去了,直到關門打烊才會回來。而且,到澳門之前他就已經養成這樣的習慣了,岳父還一度責備他,怪他偷懶。

  但這卻是鄭裕彤做好掌櫃的一個成功法寶。“我不喜歡一直坐在店裡,我喜歡到外面去了解生意。老闆不要總坐在家裡埋頭苦幹,要到外面去看。我就是去看市場,去看別的店了。做得好的,要看人家成功的因素是什麼?做得不好的,要看人家為什麼會做不好,從其他人的經驗中去學習,我們要怎樣做得更好。”他說。

  這種愛到外面瞭解、學習,然後思考、總結的習慣,讓鄭裕彤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機會。1955年,鄭裕彤看到到珠寶業很有前途,讓周大福也開始經營珠寶。香港市場競爭激烈,他從市場普遍賣99金,而且還有商家還把94、95的黃金都當成99金來賣的局面中,看到做9999金的機會,並且首創了這個後來成為黃金業行業標準的公司標準。看到外資公司怎樣搞管理,他也學習過來。他看到鑽石是個新生意,毅然經營起鑽石業務,後來成為了南非最大的鑽石廠商。進入地產業、酒店業後,他也是一路看別人,做自己,始終未曾停止過了解和學習。

  贏得人心才能贏到利

  鄭裕彤說,當老闆一定要有人才來幫助你,但有人才還不夠,你還要贏得他們的人心。人跟著你,心是不是跟著你,這個很關鍵。

  鄭裕彤是贏得人心的高手,這不光是因為他知道人的重要性,更因為他捨得為人去花錢,去投入。1960年,他將周大福改革為香港金飾珠寶業最早的有限公司機構——“周大福有限公司”,並且派出不少股份給對自己忠誠又能幹的職員。

  這個改革的效果很快顯現出來。改革前,公司一年的盈利是200多萬港幣,到改革後的第二年,每年的利潤就已突破500萬港幣。

  “個人力量的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考慮怎樣集中大家的力量。怎麼樣調動大家,我認為分錢分利第一重要。”鄭裕彤開心地回憶:“改革後,公司的業績一倍一倍地翻,我就一年接一年地給員工分。他好,我也好,大家都好。”

  後來,進入到其他領域後,鄭裕彤也把這種辦法不斷複製。帶大家賺更多錢的,然後分更多的錢。有時遇到一些好專案,他還單獨拿出來給員工們入股,讓大家一起做老闆。因為這樣好的分配和激勵政策,很多員工在周大福一做就是幾十年,不少人從做事開始,一輩子就跟著鄭裕彤。

  不花錢的好事要努力做

  除了分錢分利,鄭裕彤也很注重用精神和情感獎勵來激勵員工。周大福改成有限公司的時候,他就打破當時華資企業的傳統,學習外資企業,重新給公司人員定了名銜。比如,“分行掌管”改為“經理”;改“賬房”改為“財務人員”。

  當時,很多華資公司的人都羨慕外資企業的人,包括他們的職務聽上去都那麼洋氣。鄭裕彤這個投其所好,因而深得人心,而且一箭雙鵰。既提高員工的認同感和滿足感,也提高公司在市場上的檔次。

  前些年,很多企業家,尤其創始人開始感到,管理員工時,除了金錢、物質、股權等激勵手段之外,還必須面對另外一個問題:要學會讓名給員工,並因此引起一些管理學的討論。而幾十年前,鄭裕彤就已這樣想,而且這樣做了。

  從經營上說,鄭裕彤這一招還有一個厲害之處。這麼做是不用花錢的。“你叫他掌櫃還是經理,是不用花錢的。他喜歡叫經理,你就改為經理,這樣他很開心,大家也都開心。”他說。

  做一個老闆,需要花錢的地方要捨得花錢去做。但不花錢又有意義的事情,也同樣要去努力做好。這是鄭裕彤對自己,對公司的一個要求。

  不花錢又有意義的事情,初初一聽,好像不多。但往細一想,比比皆是。“比如,你把玻璃擦乾淨一點這個不要錢吧。遇到人,給個笑臉不要錢吧。”鄭裕彤解釋說,但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很多人卻不懂得或者不能夠堅持去做,因此他也就不能從這些裡面建立自己的福氣和財富。

  放眼長遠,用時間換空間

  鄭裕彤創立的新世界是香港四大地產商之一,而且一度是香港發展勢頭最猛的地產企業。談到為什麼在當時大舉進入地產業,鄭裕彤說,他看準了需求,香港的地方小,人口卻越來越多,即使短期有波動,只要撐得住,從長遠看,做地產一定不會有錯。所以,敢於很大手筆地把地買下來蓋房。

  踩對了香港地產業最黃金的時代重拳出擊,而且從長計議,用時間換空間,這也是鄭裕彤以及其他幾位地產天王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在地產業,除了小打小鬧,所有大專案,鄭裕彤都是放眼長遠,每個專案一做都是幾年上十年,很多物業更是隻租不售。即使遇到蕭條,他也等得起,熬得住。“我不喜歡立刻就能賺錢,而且賺得很多的專案。越賺得快的錢,風險越大,這是一定的。我做每一件事都是從長遠去看,看透了才去做,不是急功近利的。”鄭裕彤解釋,“以香港會展中心為例,我做的時候,別人說我很大膽,其實我已經看透了,中國最終一定要收回香港,我對香港的前途,對國家的前途有信心。”

  放眼長遠,投資長期事業的策略,令鄭裕彤把時間化為制勝籌碼,在經濟長期向好的大趨勢下,成為分享香港與內地經濟發展紅利的大贏家。

  在成就社會中成就自己

  跟隨社會的趨勢,民生的需求發展事業,是鄭裕彤基業長青,而且事業越做越大的基礎。對於投資,甚至投機炒作,有機會他不放過。但他真正專注的,從來都是有實實在在需求,對社會民生有實實在在價值的事情。

  鄭裕彤的長子鄭家純曾公開講,大家好像都不喜歡把官商放在一起,但事實上,官商結合,才能推動社會的前進。因而,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內地,他們都非常注重與政府合作。在北京,他們做的崇文區新世界,是舊城改造的樣板。在武漢,他們與政府合作,蓋了大量經濟適用房,也可以說是行業標杆。

  主動配合政府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程序,這讓新世界成為政府眼中能承擔社會責任的地產商,當政府有了好的事情,自然也首先想到能夠與自己更好配合的人。

  鄭裕彤也非常注重承擔社會責任,多年來為香港、內地的教育、醫療、賑災等公益慈善事業,累計捐款數十億元人民幣。

  勤勞和真誠,是往上爬的根基

  訪問鄭裕彤時,我們請他總結出兩個最重要的成功因素。跟大家分享。

  他回答,就同一個人而言,要想更成功,第一是勤勞,第二是做好人,結善緣,而做好人,結善緣,最重要的是真誠:真實,誠信。

  “勤勞肯定是要的,沒有勤勞,你的學習,你的經驗,你的智慧,你的行動力,一切都會打折扣。但若要想有比較大的成就,就需要有朋友們來幫助你,這個最主要的是要真實、誠信,善待他人。我有很多的朋友,我對他們很真誠,他們對我也很真誠,朋友多,可以給你很多的幫助,比你自己能幹甚至更重要。”他說。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