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需要提高哪些學習能力

  提高學習能力,是高中學生刻不容緩的要求,只有真正懂得學習的高中生,才能更好的面對高考。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高中學生需要提升的學習能力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學生需要提升的學習能力介紹

  第一,興趣力——興趣力是指學習興趣的發掘培養能力,多數時候中學生會覺得課程學習起來是很枯燥的,久而久之產生被動學習、甚至厭學的情緒,作為老師,我們不是告訴學生興趣在哪裡,而是教會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方法,掌握一套合理的方法之後,學生才會形成自主學習的動力,自身能動性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

  第二,自制力——面對重重學習壓力,和多種外界的誘惑,尚未完全有自制力的中學生在學習上常陷入困境,父母也非常苦惱。另外,自我規劃、自我激勵、自我反省等多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取得大跨步的學習進步。作為教學工作者,我們應該用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不斷增強學生的自制力。

  第三,思維力——思維力是中學階段非常關鍵的學習能力組成部分,包括對知識的理解、判斷、歸納、總結等多方面的思維技巧,這些技巧可以成為學生最有力的工具,應對學習中種種難題。

  第四,專注力——全神貫注的聽課、思考、總結是任何學習優秀的同學必備的重要條件,專注力不僅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對於有些學生而言,而具備這一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長期的培養和鍛鍊的。

  第五,觀察力——細心觀察似乎和學習成績沒有直接的聯絡,但是觀察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習改掉粗心大意、知識能理解但考試成績差的情況,要逐漸訓練學生細心觀察,減少失誤,全面細緻的學習習慣。並能夠通過對生活的細緻觀察昇華成自身發展的必備能力。

  第六,分析力——在學習過程中,看似複雜的問題,經過理性思維的梳理後,會變得簡單化、規律化,從而輕鬆、順暢地被解答出來,這就是分析能力的魅力。分析力不是先天的,也是可以逐漸培養的。

  第七,毅力——在所有的成功者中,有沒有毅力,堅強不堅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對失敗者來說,缺乏毅力幾乎是他們共同的弱點。所以毅力這個東西,很重要,也很可貴。毅力會幫助你克服恐懼、沮喪和冷漠;會不斷地增加你應付、解決各種困難問題的能力。

  高中生提高學習成績方法

  想要讓學生學習成績好,首先要自己改變,必須要學生本人作出改變,要思考:自己到底想不想提高成績,為什麼要提高成績,提高成績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家長,提高成績之後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

  上課必須必須要認真聽講

  一般高中老師課上都會認真教學的,而且很多書本上沒有的內容都會在老師的教案上,這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比你用幾節自習課學習的東西都多,所以就要求同學們做到,在上課時間必須要全神貫注聽老師講課,一刻都不可以鬆懈。另外,可以隨堂做一些筆記,不需要多整潔,只要在課後自己看的懂就可以。

  參考書,練習冊一套就好,要做的精

  許多家長會給孩子選購很多種類的練習冊,學生自己也會反覆訂購許多練習冊,然而練習冊的內容都是差不多的,因為題型總共就那麼幾個,我們要做的只是在眾多練習冊中,選擇一個比較全面的就可以。

  複習時間用於溫習和預習

  一般高中都會在晚上安排晚自習 ,學習當天老師上課的筆記,看這一節課程的參考書,做對應的習題。

  考試複習

  一般學校都會有月考,期中期末考試,月考是學校為了讓考生定時複習而增加的考試,在一般的月考中注意把自己容易錯的題歸類,然後逐一擊破,題型都弄懂了,那麼期中期末考試複習時,再把這些題複習一次,然後再做幾套題就可以了。

  注意事項

  考試變化多端,不可因為一次考試失誤就自暴自棄,家長也要經常鼓勵孩子,給予孩子信心。

  高中生高效的學習法

  一、記住:時間並不重要

  說到學習時間緊張,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怎麼擠時間——壓縮睡覺的時間、壓縮吃飯的時間、壓縮休閒娛樂的時間等等,把一切學習以外的時間都壓縮到極致,彷佛就是管理時間的終極目標。

  為學習成績而苦惱的同學,常常也伴隨著覺得時間不夠的苦惱。因為他們覺得,要想把成績趕上來,必須給自己“補課”——多補習以前的基礎或者多找點別的教輔材料來做一下。但是,老師上課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又要布臵好多好多的作業,每天連作業都做不完,哪裡來的時間去自己學習?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幾乎達到了人的生理極限了,不太可能再擠得出什麼時間出來了,但進步仍然十分有限。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書做題的時候,有些個成績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學卻似乎很悠閒的樣子。如果時間利用都到了這步田地,自己還有再改進的餘地嗎?

  對於這些問題,我想用一句話解釋:“時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二、學習時間的“馬太效應”

  要明白效率和時間的關係,我們來算一筆時間賬:一個人中等努力程度的高三學生,除了上課一天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大概有10個小時。這個時間長度可以保證他每天有充足的睡眠,足夠的時間來休息。如果我們要拼命的擠時間,大概能多擠出來多少呢?假設你每天只睡六個小時——這已經很誇張了,偶爾一天只睡六個小時都覺得沒什麼,而如果連續很長一段時間的話,很多人都會受不了。然後三頓飯總共只用一個小時,用在走路上的時間***即使是從寢室到食堂到教室三點一線,每天最少也要六趟***也要一個小時,用了洗臉漱口上廁所以及其它雜務也要一個小時。這樣算下來,我們每天用來學習的時間達到了16個小時。這樣,我們比別人的學習時間增加了60%。

  這是一個可喜的數字,實際上,每天多60%的話累加起來確實相當驚人。一個人如果真的能這樣堅持下來,取得進步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不過,這筆賬漏掉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看同樣的內容,有人看一遍就記得差不多了,有人能記住小一半,而有人一遍之後啥也記不住。一道普通的數學證明題,一個成績優秀的同學,他只需要花五分鐘的時間就做出來了,而一個成績比較差一點的同學,可能最少要思考十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被一道數學題難個半個小時其實很正常。我們這樣一算,學習好的同學一個小時可以解決12道這樣的題目,而差一點的同學一個小時只能解決6道這樣的題目。我們拼了命的多增加了60%的時間,結果一算***10個小時×12***:***16個小時×6***=120:96=5:4。人家一天學習十個小時的效果反而比我們學習16個小時還要高出25%!換句話說,我們付出了比別人多60%的努力,卻換來比別人低25%的效果,這可真夠冤的。

  這筆賬算起來是比較嚇人的。儘管這個效率的差距可能不是2:1,但結論本身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如果考慮到一天學習16個小時,如此高強度的學習會讓人身心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大幅度下降,那麼這種效率上的差距只會更大。這就是為什麼越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越覺得時間不夠用;而越是成績比較拔尖的同學,越覺得時間多的用不完。我有時候到中學裡面講課,講完之後會讓老師們找一些各個成績段的同學來和我聊聊天,基本情況都是這樣:

  排名靠後的同學總是抱怨老師布臵的作業太多,除了做作業以外根本沒時間自己學習;而排名靠前的同學,則認為老師布臵的作業其實沒多少,每天放學之前就已經把家庭作業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時間可以自己找點題來做找點書來看,還可以小小的休閒娛樂一下。

  對於那些希望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改變現狀的同學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局面。對於這種現象,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學習時間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社會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在生活中,人們經常可以觀察到關於貧富差距的馬太效應:有錢的人,因為可以獲得投資收入,更能夠把握掙錢的機會,所以會越來越有錢;而沒錢的人,所有的錢都用來吃穿住行了,沒有辦法積蓄,所以越來越窮。

  通過我們前面算的高三學習的時間賬,我們可以看到,在學習中,也存在著類似於“馬太效應”的現象。學習好的人,因為看書做題很輕鬆,時間剩下很多,可以用來讓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而為學習苦惱的人,因為看書做題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連老師布臵的作業都難以完成,根本擠不出時間來學習,只能越來越痛苦。學習成績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決這個問題,單純靠擠時間是沒用的——就像窮人單純靠節約儲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一樣——我們必須記住世界上有比時間更重要的東西:效率。眼睛只看著時間,是無法逃脫“馬太效應”的陷阱的。在管理時間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記住: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再怎麼擠也有限;但是時間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間很大。當我們在思考如果利用時間的時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麼樣去從哪裡摳多少時間出來,而是怎麼樣提高現有的時間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