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鋼琴學習方法

  鋼琴學習猶如大海行舟,在那漫無邊際的大海上,何日能抵達彼岸?想要學好鋼琴應該掌握哪些方法?一起來看看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慢

  這裡的“慢”主要指用比規定明顯慢的速度來彈奏。它往往用在曲目的練習階段。慢練在鋼琴教師的教學術語中也是脫口而出,因而學生聽後常當耳邊風甚至不予理睬。但慢練能使彈奏在浮躁時得到靜心,在疲憊時尋得休憩,在困難久攻不下時獲得時機迂迴。

  波蘭著名鋼琴家、教育家和作曲家約瑟夫·霍夫曼曾指出:“在快速重複彈奏複雜的音型時,一些細小的失誤和缺陷***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粗糙的彈奏***往往被我們忽略。我們快速彈奏的次數越多,這些缺點的數量越多,它們最終將導致演奏者對音樂畫面的完全扭曲。還會使手指運動的神經衝動開始變得猶豫不決,然後越來越弱直到手指發黏為止。”霍夫曼的這番話決不是危言聳聽,他是在警告一些一味追求快的琴手,勿為此而斷送自己的前程。其實在我們周圍霍夫曼警告的那些人是大有人在,他們認為技巧就是彈快、彈強——圖個過癮,這樣諸多毛病就會因快而滋生。霍夫曼建議:“這些人應該立刻重新開始慢速彈奏,尤其是應該清楚地、仔細地、慢慢地彈奏那些不容易彈奏的片斷,直到正確的重複彈奏的次數達到相當數量為止,以便從自己的頭腦中清除那些被扭曲的音樂畫面。”

  :分

  顧名思義,“分”就是在練琴時要分手、分章、分段、分句、分節,甚至分頁、分行、分音型、分動機來練習。

  如果說“慢”是一架普通放大鏡,它能把快速彈奏中出現的粗糙、錯誤一目瞭然,那“分”就是一臺高倍分析儀,它能把在彈奏中產生的紕漏、隱患逐一找到它的源頭,並加以清除。

  我國著名鋼琴家、作曲家趙曉生在他的《鋼琴演奏之道》一書中寫道:“鋼琴學習容易犯的一個最普遍的毛病就是不斷地一遍又一遍從頭到尾演奏一首樂曲。殊不知,這樣從頭到尾的演奏實在是百弊而無一利,極難從中獲益或得到長進。好的練琴方法是把音樂分解為細部,一小塊一小塊地練習,好比先仔細地把每個零件磨光銼平一般。”

  趙曉生一番話點中了練琴中“分”的核心是“細化”。我過去有個學生讀譜經常有錯音,告訴他有錯音後,他只會一遍遍從頭到尾彈,似乎這麼彈錯音就會從琴譜裡蹦出來。結果當然是錯音依舊,無功而返,他卻累得要命。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分段尋找,對錯音可能作怪的區域或在我們聽覺上有不順遂的片斷重點多彈幾遍,然後再縮小範圍細聽、細找,就不怕錯音不束手就擒!

  蘇聯著名鋼琴家尼古拉耶夫也在“分”的方法上發表如下看法:“不少曲子對每個不同的演奏者都有大小不一的技術難點,對一些經驗不足者每次練琴都從頭開始,而對像蘇聯著名鋼琴家裡赫特來講,他是經常從作品中難度最大的片斷和段落開始分出來練習。”我認為這條“分”的經驗至少好處有二:***1***把難點分出來練習,這樣做目標比較明確,矛盾比較集中,當然此時彈奏的精力也最旺盛,易於出成績。***2***把難點分出來練習對演奏者挑選曲目來講是好處多多,因為經過練習提前能估計自己技術能否跨越曲中難點的鴻溝,如果不能,何苦要練全曲?

  分手練是運用“分”的手段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有時,一些彈奏中的瑕疵混跡在左右手的大音量中而我們又不能迅速將它們逮出來時,我們經常是分手過篩仔細找。例如我們在彈奏巴赫的賦格曲時,它要求在各聲部相對獨立進行下,能做到整曲的歌唱、勻稱、協調。正如涅高茲所說:“當我彈巴赫的時候,我和這世界是調和的,我也為它祝福。”但由於指法、技巧、手條件等因素,時而在我們彈奏巴赫賦格曲時,易冒出重音、斷音和不平均的音,我們當然不會容忍這些音來搗亂巴赫奉獻給人類的和諧世界,怎麼辦?除了分手練來圍殲這些音外,曾來華講學的俄羅斯鋼琴專家阿爾扎瑪諾娃·伊凡諾夫娜還要求她的學生在分手練的基礎上再要分聲部來練。

  :聽

  以上兩節討論了“慢”和“分”。它們是在長期鋼琴學習中經過反覆實踐、思考最後提煉出來的寶貴經驗。這個經驗不是每個練琴人都能在練琴中獲取並加以掌握的。一旦掌握並經常在自己練琴中付諸實現,彈奏質量就會得到提升,彈奏的信心也就會得到加強。

  而“聽”即為用耳朵接受聲音,人人有耳,人人會聽。並且一天24小時在全天候地開啟聽。“能聽”是一回事,“會聽”是另一回事。如果說“能聽”是共性,那“會聽”就是個性。

  換句話說,由於我們每時每刻用耳接受的聲源內容是如此豐富多彩,眼花繚亂,那我們分分秒秒對聲音的接受方式也就會五花八門,花樣翻新了。蘇聯著名鋼琴教育家齊平說過:“無需證明,鋼琴的聲響不單單是像剛開始學琴的學生想象的那樣:只有輕或響。鋼琴的聲音還可以是溫暖的或冰冷的、柔軟的或尖利的、明亮的或陰冷的、鮮明的或暗淡的、輝煌的或陰鬱的……等等。”齊平還可以在音樂範疇內對聲音內容的描述長長的進行下去,與之相匹配的聽音方式也可長長的應對下去。

  如何真正做到聽音內容和聽音方式的完全統一,我認為在狀態上必定要高度專注去傾聽。要摒棄雜念,專心傾聽,深入意境才能求索到音樂的真諦。

  俄羅斯著名鋼琴家約瑟夫·列文在《鋼琴彈奏的基本原則》一書中寫道:“優秀的音樂學習者應知道,學會如何注意去傾聽音樂,教師必須教會高階學生注意傾聽音樂是一件不問自明的事。”我國著名鋼琴教育家應詩真在批評一些學生學習方法時就說:“他們不去聽自己的演奏,也不會聽。更可怕是他們對音樂毫無感受,冷淡,無動於衷。”英國鋼琴家馬太指出:“聽可以是消極地去聽,也可以是積極地聽。演奏者應集中精力,積極地去聽自己演奏”。他建議:“年輕的鋼琴家要經常利用自身的耳朵和‘內心的耳朵’去聽,並把這個習慣看成是每個演奏者每天必須遵循的規則。”這一切正如17世紀法國著名古鋼琴作曲家庫普蘭忠言所示:“千言萬語也不能代替傾聽音樂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