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必修三有關種群的知識點總結

  關於種群的課程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的重點知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生物必修三有關種群的特徵知識點

  1.食物:旅鼠過多時,它們在草原上大面積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壞,結果食物缺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給天敵等***。種群數量從而減少,但數量減少後,植被又逐漸恢復,旅鼠數量也隨著恢復過來。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響,池塘內的椎實螺在低密度時產卵就少。大山雀在英倫三島的林區,每窩產卵數隨著密度的大小而減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種生物有分泌抑制物來調節種群密度的能力。蝌蚪密度高時產生一種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長,或增加蝌蚪死亡率。在植物中,桉樹有自毒現象,密度高時能自行減少其數量。細菌也有類似的情況,繁殖過多時它們的代謝產物就將限制數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時,這些代謝產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數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種群的重要因素:種群密度越高,流行性傳染病.寄生蟲病越容易蔓延,結果個體死亡多,種群密度降低。種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傳染了,結果種群密度逐漸恢復。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總是很猛烈的,災難性的。例如,我國曆史上屢有記載的蝗災是由東亞飛蝗引起的。引起蝗蟲大發生的一個物理因素是乾旱。東亞飛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產卵,如果雨水多,蟲卵或因水淹或因黴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災,只有氣候乾旱蝗蟲才能大發生,所以我國曆史上連年乾旱同時伴隨蝗災。

  高考生物必修三有關種群數量的變化知識點

  本節屬於生態學部分的基礎,是生態學研究的最小單位,內容主要包括種群的特徵、種群的數量變化和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種群的數量變化是本節的重中之重。種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我們研究種群主要研究其數量特徵,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不直接決定種群密度,但是能夠用來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種群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佈局稱種群的空間特徵,通常有均勻分佈、隨機分佈、叢集分佈三種類型。

  種群數量的變化我們主要研究種群的數量增長曲線,有“J”型曲線和“S”型曲線兩種型別。“J”型曲線是在理想狀態***食物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下種群數量增長的形式,以時間為橫座標、種群數量為縱座標來表示,曲線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數***由圖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沒有K值。

  “S”型曲線是自然條件***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下,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後,數量趨於穩定的增長曲線。環境容納量***即K值***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種群數量達到K值後保持穩定,一般情況下,種群數量為K/2時增長速率達最大值。此問題的研究可用於生產實踐中的漁業捕撈、控制有害動物等方面。

  【種群數量的變化考點分析】

  本節內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考查對種群特徵的理解掌握情況,其中種群密度和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是以往的常考知識部分。在平時測試時,簡答題部分通常考查種群密度的調查的實驗和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

  【種群數量的變化知識點誤區】

  年齡組成只是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但該趨勢不一定能實現,因為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還有氣候、食物、天敵等。對於人口數量的變化一般不同於自然種群。自然條件下,種群數量變化都是“S”型,包括外來物種入侵,除非題目中告知了理想條件下或實驗室條件下或外來物種入侵的早期階段或無環境阻力的條件下,才可以考慮“J”型變化。對有害動物的控制我們要想法降低環境容納量來解決,如引入天敵、斷絕食物來源等措施,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