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教案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間,是地球氣相、固相和液相三種物質的交介面, 是有機界和無機界相互轉化的場所。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一、課程標準
  ●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1***標準解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同時為認識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處理人地關係打下基礎。從空間因素看,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客觀現實,但是從時間因素看,自然環境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人類活動不僅要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而且應預測因人類活動影響後的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綜合作用形成的,人類活動往往針對某自然地理要素並進而影響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為此,課程標準在要求理解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之前,單列此條“標準”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在人們所能感知的地理環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很難說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因此,“標準”將視角擴充套件到地質歷史時期,要求從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認識各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作用,並由此類推到現在人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當然,本條“標準”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對於地理環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統瞭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所以“標準”要求的是“舉例說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條“標準”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舉例的物件,但是綜合來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應成為舉例的一個選擇。因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氣、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應的“標準”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卻沒有。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對於地理環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帶也都是以植被名稱來命名的。
  ***2***教學重點
  l 生物進化、滅絕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3***教學目標
  l 以生物為例,說明某一自然要素的變化對地表環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l 以生物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變遷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具有重大影響。
  l 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樹立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思想。
  ***4***教學方法
  l 閱讀圖表資料分析歸納
  二、知識提綱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知識提綱
  一、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自然地理環境是 圈、 圈、 圈、 圈、 圈、 圈等自然地理環境圈層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組成的有機整體。
  表現一: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
  表現二: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
  表現三: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質與土壤
  1、成土母質是指岩石經過 作用後形成的風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是土壤形成的 基礎和植物 養分元素的最初來源。
  2、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 關係密切。
  發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含 和 較多,含 較少
  發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 較多,含 和 較少
  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 較多
  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 特徵
  3、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 和 。
  基性巖母質上發育的土壤: 含量高
  酸性巖母質上發育的土壤: 含量高
  ***二***氣候與土壤
  1、直接影響:氣候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不斷進行的 和 交換,直接影響土壤的 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 與 。
  2、間接影響:氣候通過影響岩石 過程、 地貌形態以及 和
  的活動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三***生物與土壤
  生物是土壤 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 的產生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
  ***四***地形與土壤
  地形主要通過對 、 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於土壤。
  1、海拔高度與土壤:在山區,由於溫度、降水和溼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垂直 帶和 帶,導致土壤的 和
  均發生顯著的垂直變化。
  2、坡度和坡向與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變 條件和 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
坡度 地表疏鬆物質侵蝕遷移速度 發育土壤厚度
陡峭    
平坦    
坡向 溫度狀況 水分狀況
陽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   ,溫度狀況   。 蒸發量較    ,水分狀況    。
陰坡 接受太陽輻射能   ,溫度狀況   。 蒸發量較    ,水分狀況    。
  ***五***人類活動與土壤
  人類生產活動主要通過改變 作用於土壤形成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 的影響最為突出。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積極影響:培育出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消極影響:造成土壤退化,如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資源綜合利用
  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然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影響,所以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這是因為:
  1、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其實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統中的某些要素,從而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
  2、某種單項資源,甚至單項資源的某一部分,都與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聯絡、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整體系統。
  3、各地區之間的自然資源是相互影響的。
  4、不可更新資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資源的配合,也影響其他環境要素。
  三、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自然地理環境***即地球表層***各要素在長期的演化歷史中,彼此之間形成了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複雜關係,共同構成一個整體系統,系統內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對整個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一節課我們就以生物和人類活動為例對此加以分析說明,因為地質歷史上的生物演化、生物滅絕和今天的人類活動,很能說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變化對整體環境演變的影響,也可以說明整體環境演變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變化的影響。
  一、生物進化、滅絕與環境***板書***
  ***一***生物進化與環境變遷***板書***
  縱觀地理環境的演化歷程,不難發現,在地球上生命出現以前,地球表層的發展主要是化學演化過程;在生命出現以後,有機進化,即生物演化則扮演了極其活躍的角色。
  【閱讀分析】組織學生閱讀課本P66/《生物進化與環境演變簡史》,分析回答:生物的進化對地理環境演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教師總結】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現和發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釋放到環境中,改變了大氣的性質,促使地理環境從無氧環境向有氧環境轉變。
  ***2***真核細胞生物出現以後,因為藻類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從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氣中的積累,也使太陽紫外線輻射強度大大減弱,擴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環境。
  ***3***從古生代寒武紀開始,大量無脊椎動物出現在地球表層,由此揭開了欣欣向榮的生物系統演化程序的序幕。
  ***二***環境變遷與生物滅絕***板書***
  【看書分析】環境變遷與生物滅絕的關係,並舉例說明。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質歷史上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時期。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種類***如三葉蟲***滅絕;脊椎動物中的原始魚類和古老的兩棲類全部滅絕;蕨類植物明顯衰退。
  ***2***中生代末期:恐龍完全銷聲匿跡;海洋中50%以上的無脊椎動物種類滅絕。
  【閱讀討論】組織學生閱讀課本P68/隕石:中生代恐龍滅絕的證據,並組織討論,讓學生對中生代恐龍的滅絕原因發展自己的觀點。
  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作用***板書***
  1、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愈來愈大
  【舉例分析】產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造成自然環境前所未有的顯著變化。如:人類燃燒化石燃料、
  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改變了大氣圈的組成和執行模式,造成全球氣溫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導致全球變暖。
  ***1***有利的影響:改善環境,開發資源,造福於社會。
  ***2***不利的影響:給自然地理環境帶來各種破壞,甚至危及人
  類自身的生存。
  四、板書提綱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
  一、生物進化、滅絕與環境
  ***一***生物進化與環境變遷
  ***二***環境變遷與生物滅絕
  ***1***古生代末期:
  ***2***中生代末期:
  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作用
  高一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練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
  1. 下列對我國部分資源分佈的分析正確的是*** ***
  ①我國北方多煤和石油,南方多鐵礦和煤
  ②北方平原多、熱量少、水分少;南方平原少、熱量多、水分多
  ③西北乾旱、多風沙、光照少;西南溼潤、緯度低、光照強
  ④青藏高原地勢高、氣溫低,草場資源和太陽能豐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 下列資源中,不具有地帶性分佈規律是*** ***
  A.太陽光照 B.地下熱水 C.海洋魚類 D.闊葉林
  3. 下列有關人地關係思想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早期採獵文明時期,人類對環境的制約作用較強
  B.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強
  C.工業文明時期,人類被動適應自然
  D.可持續性發展的思想逐步形成並得到公認始於20世紀70年代
  4. 下列做法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是*** ***
  ①將能種植糧食的林地、草原都開墾為耕地 ②積極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澆灌技術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產田 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擴大耕地面積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 泥石流經常發生在*** ***
  A.黃河三角洲 B.川、滇、黔山區 C.黃土高原 D.天山山麓
  6. 下列人類活動中,符合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是*** ***
  ①荷蘭圍海造陸,全國1/5的土地是從海洋中得來的
  ②排幹三江平原的大面積沼澤,變“北大荒”為“北大倉”
  ③我國解放後治理淮河、海河的大中型水利工程
  ④加拿大大規模開墾五大湖以北的草原,生產小麥,增加出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 江西省南昌市沿贛江而上20千米已形成一片面積達4.5萬畝的紅土沙漠,被稱為“江南水鄉第一大沙漠”。雖然專家們曾在此展開了多項治沙試驗,但始終成效不大。沙漠中心的龍王廟村青壯年紛紛攜帶全家外出打工。這裡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熱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邊緣哄搶盜伐樹木。造成江南水鄉大沙漠的根本原因是*** ***
  A.能源結構長期單一 B.濫砍亂伐現象極為嚴重 C.執法不嚴 D.氣候變遷
  8. 針對滑坡、泥石流這種自然災害的防治措施是*** ***
  A.植樹造林 B.開墾梯田 C.加強城市建設 D.減少降水
  9. 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對世界沿海地帶造成的影響不正確的是*** ***
  A.海岸侵蝕加強      B.土地鹽鹼化加劇
  C.港口、航道功能受影響 D.高緯度降水減少
  10. 為了緩解全球氣候變暖採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發展煤炭氣化、液化技術,提高利用率 ②發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 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減少CO2排放 ④植樹造林,增加植被覆蓋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全球定位系統***GPS***是利用衛星在全球範圍內適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據此完成11~13題。
  11. 圖中的甲、乙兩區域是兩顆衛星在某一時刻分別所
  覆蓋的區域,其服務範圍大小是*** ***
  A.甲等於乙 B.甲大於乙 C.甲小於乙 D.無法確定
  12. 下面關於甲、乙兩區域衛星影象的解析,正確的是*** ***
  A.甲區域位於乙區域的西北方向
  B.甲區域為溫暖廣闊的淺海,漁業和石油資源豐富
  C.乙區域分佈有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但破壞較為嚴重
  D.甲乙兩區域均為熱帶草原,牧場廣闊,牛羊成群
  13. GIS與地圖的最基本的差異是*** ***
  A.空間模型  B.資料模型
  C.閱讀速度  D.空間分析能力
  讀下面甲、乙兩地植被分佈圖,回答14~16題。
  14. 影響甲、乙兩地植被分佈的主導因素
  分別是*** ***
  A.光照和熱量 B.地形和降水
  C.地形和熱量 D.降水和光照
  15. 甲地的闊葉林主要是*** ***
  A.熱帶雨林 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D.溫帶落葉闊葉林
  16. 甲地的耕地主要分佈在西部,其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區熱量更充足 B.西部地區降水更豐富
  C.西部地區以平原為主 D.西部地區物種更豐富
  17. 防禦地質災害的錯誤做法是*** ***
  A.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
  B.建立災情預警RBC系統
  C.植樹造林,減少滑坡和泥石流發生的頻率和強度
  D.砍伐樹木讓地表水暢流,減少泥石流的發生
  18. 寒潮對農作物影響最大的季節是*** ***
  A.冬季和秋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秋季和春季
  19.從氣候和農業生產兩方面考慮,我們春旱最嚴重的地區是*** ***
  A.東北地區 B.西北地區 C.江淮地區 D.華北地區
  20.下列哪些活動會加強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 ***
  A.大量的SO2氣體被排入大氣
  B.在平原地區大力發展種植業
  C.為了開墾耕地,馬來群島和亞馬孫平原上的居民不斷砍伐森林
  D.大力發展水電事業
  二、綜合題
  21. 圖為我國旱澇災害分佈示意圖,讀圖分析回答下列各題。
  ⑴ 我國旱澇災害分佈規律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圖中A地洪澇災害多發的月份是___________,從大氣環流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旱災多發的月份是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B地旱澇災害頻繁對當地農業生態環境有什麼影響?可採取哪些對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讀圖回答問題。
  ⑴ 綠色植物可以通過____________作用吸收CO2,可通過____________作用將CO2釋放到大氣中。
  ⑵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化石燃料的消耗激增,導致大氣中的CO2顯著增多,這一變化開始於歷史上的___________時期。
  ⑶ 如果以CO2為主的一些氣體在大氣中的積聚造成所謂的溫室效應,那麼由於__________、__________,會導致海平面上升。
  ⑷ 如果海平面上升,我國3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如_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____市、___________市將會受到影響。
  答案:
  一、選擇題
  1.D 2.B 3.D 4.C 5.B 6.B 7.A 8.A 9.D 10.B 11.C 12.C 13.B 14.B
  15.B 16.C 17.D 18.D 19.D 20.C
  二、綜合題
  21.***1***旱災主要分佈在我國東部季風區中的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南方沿海,西南橫斷山區和雲貴高原也有分佈;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及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兩者的分佈都以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為主,這是因為受夏季風的影響,我國東部季風區的降水季節 變化和年際變化都很大,旱澇災害頻繁
  ***2***6月份 我國東部季風區的雨帶在6月份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停留時間在一個月左右,降水較多 7月份 梅雨過後,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出現伏旱天氣
  ***3***一是因其土壤鹽鹼化,二是可能引發與旱災有關聯的蝗災。對策:河流上有植樹造林,河流中游修建水庫,下流開挖新的入海通道.修築堤壩.跨流域調水等生物和工程措施。
  22.***1***光合 呼吸
  ***2***工業革命
  ***3***海水受熱膨脹 冰川融化
  ***4***上海 天津 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