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數學課題階段性總結

  在準備初三數學課題階段性的過程中,有哪些總結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一、選擇目標系統這一課題的意義

  隨著新課標實驗在全國各省市、各年級逐步展開,教育改革深入課程領域,標誌素質教育進入良性可操作階段。課程改革促進教法學法變革,而學法教法的變革也必然涉及對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改革。評價改革是一系統工程,特別是在一些關鍵的改革理念沒有被深刻領會之前,施行某些具體做法可能會出現表面化和潮流化的現象。作為數學學科的重要目標——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解決評價問題就不能落到實處。而目標系統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迫切需要對評價的理念、方法和體制等方面進行嘗試與探索並不斷完善。

  我們感到目標系統的建立是難度很大的、但又必須解決的一個課題,儘管我們水平和能力有限,但是願意在這方面做些探索與實踐。

  二、本課題的理論依據

  不斷學習和蒐集國內外有關創新教育和學生評價的研究材料。如美國梅里爾。哈明編著的《創新教育課程設計》、江蘇教育學院肖柏榮《對實施數學創新教育的認識與思考》以及《數學新課程標準》、《天津市中小學中學數學學科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試行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中科院王文忠的《學生的目標系統》等。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很多具有時代特點,體現新的人才觀、教育觀和質量觀的評價標準。要求教師在深刻了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將課程標準與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提出明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目標和評價內容,這樣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評價目標的導向作用。

  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設定評價目標,選擇相關的評價方法和評價任務。教學過程中不斷收集學生的各種資訊,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客觀、真實、全面、正確的評價,否則就會削弱評價資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

  1、本課題採取“從巨集觀到微觀”—“從微觀到巨集觀”的多次反覆螺旋式逐步充實、提高,最終形成目標系統的框架。

  2、運用多方位立體評價方法整體框架***理論支撐***、教學實踐、理論昇華、高樓大廈、再度修正、目標系統。學生評價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包含確立評價目標和評價內容設定評價標準。選擇評價方法並收集資料和資料,達成和呈現評價結果、評價的反饋等。運用過程性、多方位、立體的評價方法。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改變將一張試卷作為唯一或主要的評價手段,還可以通過訪談評價、問卷評價、應用調查表進行觀察、小論文、成長記錄袋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等。

  例如,運用成長記錄袋進行評價能夠很好地突出評價的過程和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它通過收集表現學生髮展變化的資料能夠反映學生成長的軌跡,學生本人在成長記錄內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動權和決定權。同樣,表現性評價創設了真實的情境,通過學生活動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不但能評價學生知道了什麼,還能夠評價學生能夠做什麼,還可以在學生的實際活動中評價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情況。

  3、保證評價資料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學生評價的資料,包含學生的作業、創新方面的小測驗、問卷調查表、小論文、計劃書、實驗報告、活動過程記錄等表明學生學習狀況的原始資料,以及對上述內容的評價,如分數、等級、評語及改進意見。

  評價任務必須與評價目標高度一致,學生通過評價任務展示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並且要對評價過程進行高質量的管理,才能保證所獲得的評價資料的有效性。如果沒有對學生在完成表現性任務過程中的合作能力進行仔細觀察和記錄,而是將學生的彙報或調查表的內容作為評價資料,就有可能出現不準確的問題。同時學生評價資料還表明了學生在某一方面發展變化的軌跡,對於教學和學習改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相比較而言,帶有評語的原始資料比系統的分數或等級更重要。

  三、本課題的實驗過程

  首先在學習創新理論和評價理論的基礎上,初步形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評價的框架,然後進行教學實踐。

  1、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嘗試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當我們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大膽實踐了“實驗發現法”和“討論法”,讓學生在體驗數學創造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由崔向陽老師主講初中幾何第七章《§7.5圓周角》,其中圓周角定理的引出及證明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採用“討論法”進行如下處理:通過學生動手畫圓周角和圓心的位置得到三種情況,即圓心在圓周角的一邊上、圓心在圓周角的內部、圓心在圓周角的外部。

  教師設計了討論題:

  ⑴[問題1]在第一個圖中一條弧所對的圓周角和圓心角之間由什麼關係?安排學生分組討論,待全班同學討論完畢後,每組請一名代表發言說出結論和理由,即使說錯了或表達不準,教師都對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給予肯定和讚揚。再由本組其他組員或另外幾組同學加以補充、更正、得出正確結論。

  ⑵[問題2]對於第二個圖形是否也能得出此結論?教師觀察學生討論情況,進而啟發:“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絡、互相轉化的,怎樣將兩圖聯絡起來?”一語驚醒夢中人,有的學生茅塞頓開,紛紛議論起來,氣氛異常熱烈,終於找到解題途徑:作直徑,將第二個圖形轉化為第一個圖形,運用求和得以證明結論。

  ⑶依次類推,由師生共同探討第三個圖形,運用求差的方法得出結論,從而得出圓周角定理,完成分類證明。

  討論法不僅突破圓周角證明的難度,也充分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真正把傳授知識的過程當成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這說明,如果能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他們就會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熱情很高,思維也會非常活躍,學生就有了一個主動探索的空間。

  2、引導學生嘗試“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北師大曹才翰教授指出:“數學學習是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必須要主體的積極參與,才能實現這個過程。”教學方法的改革的確促進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但總覺得沒有給學生自由寬廣的空間供學生髮展,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方向轉為學生學習方式的探究。

  學習方式是指人們在學習時所具有或偏愛的方式,即學習者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學生總是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倡導的是“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就此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嘗試。“主動、探究、合作”既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又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從中扮演了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

  雙閘中學趙樹珍老師主講的《探究性活動:a=bc的數量關係》。教科書增加探究性活動,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節區研究課主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試驗、歸納、討論等活動提出問題、發現規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密切合作、充分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探索能力。

  初三年級進入總複習時,崔向陽老師採用研究性學習模式開展了一節研究課《成比例線段問題的研究》。課前:學生自願結合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共同研究確立了本組的研究目標。然後分頭蒐集材料,彙總到一起,開始處理資訊,各小組成員各抒己見,商量了一個合作的方式。有同學寫膠片,有同學製作複合片,有同學訓練語言準備上臺交流R22;R22;。課上開始展示各組的研究成果。組長將本組分工合作情況做介紹,對每位同學的研究進行了評價。由另一名組員開始展示:“大家好!我組今天帶給大家的是如何通過新增平行線來解決成比例線段問題,請大家一同看投影片。”螢幕上出現了一道例題:

  已知:△ABC中,D是BC的中點,E是AC延長線上一點,連結ED並延長交AB於F,

  求證:CEAEBFAF=501;

  她開始分析:“此題只有一個條件,要證的比例式中線段AE、CE共線,AF、BF共線,而且CE是AF、BF、AE的第四比例項。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考慮過某點新增平行線,構造基本圖形,通過過度比完成證明”。她邊說邊在黑板上寫下了“新增平行線”幾個字,隨後邀請同組其他同學分別講述了不同的輔助線的作法及相應的證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發揮了各自的特長,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共同完成了同一任務,形成榮辱與共的意識。

  對於探究性學習而言,如果說新授課還有教材可循,那麼複習課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難度遠遠大於新授課。我們不得不對這些學生另眼相看,為他們自豪!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給學生創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風采。

  以上課例,教師在課上或課後,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進行了生生、師生評價,並將學生蒐集的資訊進行審閱,真實的反映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面對課堂教學中所反映的目標評價框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再修訂,並繼續進行教學實踐。從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整合角度再次進行大膽嘗試,先後有李玉強的《二次函式的圖象》、崔洪哲的《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都取得較大的成功,推進了本課題的研究。

  四、還需解決的問題

  1、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反映在學生評價的內容上,對考試涉及內容仍做為評價重點,佔比重較大,而對考試不涉及的內容***如學生的情感態度***仍難成為主流。這一現象與社會、家長或上級部門的壓力有密切關係,但作為教師,首先要追求教育的理想,堅持育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理念。我們應堅信:全面評價學生有助於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符合學生長遠利益。隨著新課標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全面評價學生”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不斷探索和實踐中被事實和社會所認同。

  2、知識的傳授與知識的考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其程式、手段和操作極盡完美的程度,自然得到社會的承認。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評價仍處於探索階段,操作起來的複雜程度要遠遠大於試卷考試。這就需要既有理論上的完備,又要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僅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評價系統的完備程度標誌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狀態。

  ***二***

  一、課題實驗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1、我校數學教研組在市教研室的指導下,學校領導大力支援並保證一定的活動經費;課題實驗組狠抓落實。

  ***1***立項前審定課題,教研組組織大家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數學課程標準,經過學習研究、展開討論,結合課題組實驗教師的理論層次、綜合素質等情況確定“數學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的指導策略與方法研究”為課題組研究實驗的課題。

  ***2***本課題立項後,課題組組織全體實驗教師認真學習《建南初中數學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使實驗教師認識到進行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樹立課題研究的信念;同時,明確實驗研究的思路和前期實驗研究的方向,師師互動、交流合作;制定自己可操作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計劃。

  ***3***組織教師理論學習,提高課題實驗研究的能力;主動學習素質教育教學理論著作、教育教學研究期刊、新課程標準、教科書等;積極參與數學教研的培訓;在學習中做到有重點、有反思;各小組每月進行一次集體學習,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交流;課題組每學期舉行集中培訓、交流、總結、評價等研討會,並請教研室的專家進行指導,不斷提高實驗教師的素質和專業水平。

  2、教育教學的主戰場在課堂,課題研究重點在課堂教學上,實驗教師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課題實驗研究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主題展開課題實驗。把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作為實驗研究的起點,教師對傳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與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師教學行為進行對比,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來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生動活潑、主動探究、富有個性地學習。課題研究公開課採用“定課、備課、說課、上課、評課、交流、反思、評價”模式展開,以實驗研究課為載體,精心組織,凝聚全組之力,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構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進學生共同發展***看、聽、說、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一年來課題組在學校推出了21節實驗研究課,構建了一些優秀的課堂教學模式,效果極佳。

  20xx年春教研室羅仁義老師親臨我校指導研討複習課的教學模式,指導中考備考工作。同年秋教研室羅老師又來我校指導七、八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對課堂實驗研究教師:李永成主講的《有理數的乘法》,課堂實驗研究教師:郭小平主講的《圖形的平移與作圖》,課堂實驗研究教師:向昭利主講的《中點四邊形》實驗課,開展探究、交流、研討。在這些實驗研究中,活動方案合理可行,情境創設實用新穎,素材選取翔實可靠;著眼於探討在數學活動中如何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內在關係,活動中教師合作探究、交流借鑑。同時有市教研員、兄弟學校的同行觀摩指導,課題研究形成了濃厚的氛圍。

  其具體操作情況是:

  首先,每位教師帶著自己的優勢上課,讓同仁知道每個教師的優勢,這是課堂教學實踐的一個重要方式,它讓教師有一種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感覺,不管是剛畢業的教師,還是經驗豐富的教師都能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張揚自己的個性特點,進而讓課堂教與學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其次,每位教師帶著飽滿熱情、全新理念上課,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在全組教師的參與下,實驗課教師充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動探索,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初步形成對數學的整體性認識,加深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獲得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活動提升了教師實施教學與研究教學的能力,推動了我校數學教學質量再上臺階,我校20年數學中考在全市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除銅鑼中學、民一中、清源初中***榮獲鄉鎮30多所中學第一名,得到教研室的肯定,社會的認可。更加提高了課堂教學實驗研究的氛圍。

  再次,每次課研活動後,教師帶著反思聽同仁、專家的點評,領會課堂教學的真諦,每次互動交流教師都有自己新的看法和想法,評課中出現百花齊放眾說紛紜的場面,其中的是與非、對與錯讓所有的教師都感到一些迷惑,產生強烈的課題探究慾望,上課的教師能根據點評有針對性的反思,聽課的老師在聽與評中能產生有效的教學認識和方法,有認可的,也有反對的,所有這些在碰撞、在反思。實驗教師帶著問題、質疑,聽同行、專家的點評,明確學習新課標,不僅是瞭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貫徹;要靈活使用教材,不僅是抓住課本的關鍵,更重要是適合學生髮展的活動場;要突出學科的特點,不僅要有專業化教學,更重要是創造性地啟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在一系列的研究課活動中,課題組全體實驗教師得到很好的培訓和鍛鍊,湧現出一批特色鮮明、質量較高的優質課,體現了“不求完美,但求突破”,“重結果,更重過程”,“步步是研究,段段有成果”的特點,取得了突出的教研成績。

  3、為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多渠道開發教學資源,加強教學研究,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實驗教師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班,課題組要求本組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利用整合各種資源,能夠較熟練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通過學習,多數教師能夠正確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並能自制教學課件、數學試卷。開發現代資訊科技對數學教育發展的價值,充分發揮計算器、多媒體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工具,不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使全體學生樂於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過程中去,做到真正的“寓教於樂”。

  4、課題組自開題以來就把青年教師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每一位青年教師都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技能指導和課研理論學習輔導,充分激發青年教師的教學教研熱情,讓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能讓學生思考的儘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能讓學生觀察的儘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能讓學生表述的儘量讓學生自己去表述;能讓學生動手的儘量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能讓學生總結的儘量讓學生自己去推匯出結論。讓他們努力建立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使優質課堂成為推動課題研究均衡發展的重要保證。

  5、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及今後研究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關鍵在於尊重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表現如何?程度如何?質量如何?學生知識基礎、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及學習心理如何?等等問題永遠是我們教學實踐的研究課題。課堂教學模式的形成是與時俱進,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創新意識就有了載體,將實驗研究課題不斷進行下去,力爭取得顯著的研究成果,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實效高效。

  總之,在課題研究實驗中,初步形成了適應學生髮展的課堂教學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經成為學生的重要學習方式,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但是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題研究是它永恆的主題,教師既是實踐者又是研究者,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行動是力量,研究在實踐,實踐在提升,智慧總是在行動中迸發,沒有最好,力求更好。儘管課題研究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程,我們才剛剛走完其中的一程,但我們會衝出重重迷霧,邁過道道險關,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