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畫的誤區有哪些
兒童畫作為一種開發幼兒智力及潛能,培養幼兒想象力及創造力的有效途徑,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及家長的關注。但由於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許多家長在指導和評價幼兒的作品時,往往會走入一種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過分強調幼兒美術的技能技巧
有的家長因孩子畫的不圓、不方、不正而懊惱,這實際是不從孩子的身心特點出發,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嚴,過分強調技巧的運用,忽視孩子自身的需要和興趣的培養,由於得不到認可,孩子產生畏懼和厭學心理,最終造成兒童的片面發展。要改變這種現象,還應轉變這種不科學的認識,充分認識到少兒學美術,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達到美術教育目標的手段,幼兒美術活動旨在引導幼兒認識世界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世界而非“撥苗助長”,使幼兒過早掌握“一技之長”。
二、片面地認為幼兒美術就是兒童畫
許多家長認為:兒童畫就是美工,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片面的,幼兒兒童畫的活動除了繪畫之外還包括泥工、紙工等形式多樣的手工活動,它們和繪畫一樣,也是有益於幼兒腦發育的美術活動形式。
泥工對孩子有種天然的親和力,喜歡玩泥土是孩子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替代物,它衛生、無毒,顏色鮮豔,可以重複使用。
幼兒也喜歡進行動手動腦的撕紙、摺紙、剪紙、撕貼等趣味紙工活動,對此,家長不應持否定或冷淡的態度,而是要結合幼兒園的美術活動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以培養孩子學會運用多種美術活動表現事物的能力。
三、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美術作品
最典型地表現在用“像不像”作為評價孩子作品的唯一標準。我們時常會聽到家長這樣評價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畫的小貓真像”,“您怎麼跟教師畫得不一樣呢?”看你畫得圓不圓,方不方的!”“好好的紙不畫畫,折折撕撕幹啥?”……,如果以這標準來衡量孩子,在指導孩子進行美術活動時就會犯重結果,輕過程的錯誤。家長在家輔導孩子作畫時,有的為了讓孩子畫像一隻貓,會讓孩子子畫十遍,二十遍乃至更多遍,這種做法嚴重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還有的家長髮現孩子畫的“不像”時,會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畫筆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的作品完成了,但由於孩子未能真正獲得練習的機會,不能親自感受欣賞美、創造美的樂趣,也失卻了體驗成功的快樂。因此,家長在輔導孩子進行美術活動時,應努力使自己成為孩子的指導者、合作者、欣賞者,而不應成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幼兒的一些兒童畫作品,在成人看來很可笑,但卻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對事物特徵的認識。比如畫“水果樹”,成人的理解是長滿菜果或梨子的樹,而孩子則會把它想象為結滿各式水果,如香蕉、葡萄、梨、桃甚至西瓜的“百果樹”。因此,家長在評價孩子作品時,不能用近大遠小、遮蓋等透視原理去要求。對孩子美術作品評價的標準就是構思新穎、富有想象力;色彩鮮豔、搭配自然;充滿童趣,作畫大膽,畫面豐滿富有個性。
在對孩子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呂,還要注意孩子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培養。美是一種體驗,美的因素無所不在,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幼兒情感的培養,個性的陶冶,甚至對其整體素質的發展都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要通過引導幼兒對自己和他人美術作品欣賞,對美的事物的欣賞,使幼兒從中獲得美的體驗和感受。
總之,家長應走出對幼兒兒童畫教育的誤區。對幼兒進行科學的美術教育,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開發幼兒的智力,陶冶幼兒的情操,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才能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