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內容,主要講述自然地理環境的其中一個最基本特徵——整體性,包括其成因、過程、以及造成的影響作用。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一、課程標準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二、標準解讀

  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形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僅靠這樣的解釋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本條“標準”要求通過具體例項,從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來加以理解。關於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和本模組已涉及了許多內容,學習時只需要適當的複習和歸納;在此基礎上,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關鍵是要落實到一定的區域,“標準”中要求的“舉例”,即是指舉一定的區域***最好是學生學習過的區域***為例。

  三、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以植物為例,說明一種要素通過與其他要素進行物質能量交換,改變了其他要素的性質和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理解其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強調構成地理環境的各個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沒有的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為例,說明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是統一的演化過程。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生看書自學、討論.教師利用語言、課件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運用啟發式層層遞進,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會學生學會運用“事物普遍聯絡”的觀點分析、評價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及其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2.教學重點難點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3.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是建立在前面幾章的基礎之上的,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教學中應選取相應的圖片或錄影等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地理環境,使學生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此外,本節的知識點很適合進行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教師提供例子,由學生合作探究,得出結論。

  4.教具

  多媒體課件,圖片、錄影

  5.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一節課我們以生物和人類活動為例,分析說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變化對整體環境演變的影響,以及整體環境演變對某一自然地理要素變化的影響。從中我們可以初步認識到,組成自然地理環境***即地球表層***的各要素相互聯絡、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整體系統。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板書***

  自然地理環境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

  【舉例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表現一: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

  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地理環境整體性。

  表現二: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

  如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對地理環境各要素以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表現三: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區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會對下游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影響。

  【組織討論】集體完成課本P71活動題第4小題。

  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壞,地理環境將發生哪些變化?

  參考答案:河流:流量變化加大,易發生洪澇;動物:物種減少;地下水:水量減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貧瘠。

  【承轉】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構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下面我們就以土壤的形成為例,分析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個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一面“鏡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氣候、地表物質、地形、水文條件、生物乃至人類活動。從多種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絡和相互影響的,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板書***

  ***一***成土母質與土壤***板書***

  1、成土母質的概念和形成

  成土母質是指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後形成的結構疏鬆的風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的最初來源。

  2、成土母質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的影響

  ***1***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質地關係密切。

  發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含粉砂和黏粒較多,含砂粒較少。

  發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砂粒較多,含粉砂和黏粒較少。

  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石塊較多

  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徵

  ***2***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化學元素和養分。

  基性巖母質上發育的土壤:鈣、鐵、錳、鎂含量高

  酸性巖母質上發育的土壤:矽、鈉、鉀含量高

  二***氣候與土壤***板書***

  1、直接影響:氣候通過土壤與大氣之間不斷進行的水分和熱量交換,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

  2、間接影響:氣候通過影響岩石風化過程、外力地貌形態以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動等,間接地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

  【組織討論】集體完成課本P73活動題第1、2小題。

  1、比較說明成土母質與土壤的區別和聯絡。

  參考答案:區別: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而成土母質是岩石的風化物,不具備肥力。聯絡:成土母質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的最初來源,並且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質地關係密切,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化學元素和養分。

  2、有人說,熱帶地區的土壤層厚度比溫帶和寒帶地區的要大,這種說法對不對?說明你的理由。

  參考答案:不對。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既與溫度有關,又與降水有關。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地帶,化學與生物風化強,有機殘體歸還多,風化殼厚,因而土壤層厚度較大;乾旱或寒冷地區風化殼薄,發育的土壤層也較薄。

  ***三***生物與土壤***板書***

  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產生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

  【組織討論】集體完成課本P76活動題第1小題。

  1、為什麼說生物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

  參考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物的參與加快了成土過程,使土壤發育不斷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它對成土母質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機質的積累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

  ***四***地形與土壤***板書***

  地形主要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地作用於土壤。

  1、海拔高度與土壤:在山區,由於溫度、降水和溼度隨著地勢升高的垂直變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氣候帶和植被帶,導致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均發生顯著的垂直變化。

  2、坡度和坡向與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變水、熱條件和植被狀況,從而影響土壤的發育。

  坡度地表疏鬆物質侵蝕遷移速度發育土壤厚度陡峭的山坡較快薄平坦的地方較慢深厚

  坡向溫度狀況水分狀況陽坡接受太陽輻射能多,溫度狀況好蒸發量較大,水分狀況差陰坡接受太陽輻射能少,溫度狀況差蒸發量較小,水分狀況好?

  【組織討論】集體完成課本P76活動題第2、3小題。

  2、比較說明在下列土壤型別中,哪一類發育程度較好:黃河三角洲沖積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紅壤。

  參考答案:黃河三角洲的沖積土是由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處堆積,並在比較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下發育而成,發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化學與生物化學作用較強,因而紅壤發育程度較好,但在坡度較大的丘陵地區,因地表疏鬆,物質的遷移速度較快,因而很難發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勢高,氣溫低,因而這裡的寒漠土發育程度較差。

  3、查閱資料,說一說黃土高原土壤的性狀和成因。

  參考答案:黃土高原的黃土疏鬆多孔,質地均勻,垂直節理髮育,直立性強,它是第四紀曆史時期長期的堆積物。黃土的堆積是經過風的吹揚、搬運、堆積而成。黃土堆積之後,又受流水等影響,發生再搬運,形成黃土狀堆積物。

  在上述各種成土因素中,母質和地形是比較穩定的影響因素,氣候和生物則是比較活躍的影響因素。

  ***五***人類活動與土壤***板書***

  人類生產活動主要通過改變成土因素作用於土壤形成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生物狀況的影響最為突出。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積極影響:培育出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類活動對土壤的消極影響: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汙染等消極影響

  【組織討論】集體完成課本P76活動題第4小題。

  1、查閱資料或實地考察,說一說水稻土的性狀和成因。

  參考答案:水稻土是人類生產形成的特殊土壤。它可以發育在各種自然土壤上。人們年復一年地在土壤上進行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輪作施肥,使大土塊散碎,在土粒之間、微團聚體之間還閉蓄著一部分氣體,使土壤耕作層具有一種特殊的軟糊度,有利於水稻根系的發展。另外通過增施河泥,建造粘重的土壤質地,以利蓄水種稻。

  三、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資源

  【本節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說課稿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必修模組《地理1》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下面我將分別從教學理念、教材、學情、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六個方面分別說明。

  一、說教學理念

  本課的設計突出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本。以角色扮演活動,密切關注學生的體驗,注重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理論,通過小組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避免“灌輸式”教學。

  二、說教材

  【地位】教材前四章已經介紹了地球的概況,以及詳細學習了大氣、水、地表形態等多種自然地理環境要素,而本節作為人教版必修模組《地理1》最後一章的第一節,與本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相結合,並互相對比,是對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升。學好這一章節的內容是為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處理人地關係打下基礎,同時為《地理2》人文地理的學習打下基礎,是人地關係的轉接點,因此本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教材《地理1》的重要部分。

  【學習內容】本節主要講述自然地理環境的其中一個最基本特徵——整體性,包括其成因、過程、以及造成的影響作用,教材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統一演化過程、牽一髮而動全身***,前面兩個部分都是在為第三個部分做鋪墊。

  案例分析是本節學習的重要部分。首先利用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與生物迴圈過程這一案例,幫助學生對地理要素包括什麼、它們之間如何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做一個瞭解,從而促進學生對整體性概念的理解;其次,通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圖片以及藏羚羊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引導學生學習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即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案例分析更形象生動;最後,通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地貌景觀變化和東北森林環境變化來促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統一演化以及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理解,並在過程中鍛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學目標】對於本節的內容,課標要求的是“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和“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一標準重在“舉例說明”,所以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能夠說出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2、瞭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產生的新功能;4、具備案例分析能力,實現知識遷移,能用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組合作法等,加強學生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節的學習,希望學生能夠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認同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普遍的聯絡,初步形成正確的資源環境行為價值取向,從而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重點和難點】本節的重點在於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舉例分析;難點在於理解整體性的內涵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新功能的產生,某一要素在整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等,這些比較抽象,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說學情

  高一學生對新事物仍保持著一種好奇感,對自然奧祕仍有一種想要去探索的慾望,已經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基本的分析能力。本節被放在《地理1》的最後一章,前面幾章

  已經詳細介紹了地球的概念,由大及小,到地球的大氣、水、岩石、土壤等,學生已經能夠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也基本掌握這些要素的相關知識,對於本節課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本節涉及到的生物迴圈、光合作用等,需要結合生物科學一課,這在初中生物上已經有所學習。另外,學生們比較缺乏案例分析所要求具備的發散性思維,可能難以從一個方面聯想到其它方面,不利於教學的進行。

  四、說教法

  1、角色扮演法:對於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因學生從人的角度可能難以理解,通過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著從植物的角度去看待周邊的事物,理解作為一棵植物,會與周邊的哪些自然元素建立起什麼聯絡。

  2、問題引導式教學法: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把問題一下子拋給學生,學生會難以接受和理解。而把問題進行分解細化,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有利於讓學生“細嚼慢嚥,充分消化”。

  3、小組合作法:通過小組合作,每個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各抒己見,各自暢所欲言。最後再由老師做一個總結。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課堂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

  4、案例教學法:這是所有教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較為容易地掌握對自然地理環境變化的起因、過程、結果的分析思路,相比於結果,過程更重要,讓學生掌握這種分析能力,有利於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舉一反三。

  五、說學法

  學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法、案例分析法、歸納法、比較法,動手畫思維導圖等方式,掌握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相關內容。

  六、說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圖片展示:讓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指出圖片中所包含的自然地理要素,並補充學生可能遺漏的要素,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地理要素,對地理環境中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二、設定問題,思考探究:對學生丟擲問題“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比如氣候,氣候對水文、土壤、植被有沒有影響呢?”,在學生思考之後,展示圖片,引導學生將氣候與水文、土壤、植被建立聯絡。

  三、案例分析,活動探究:

  教學目標一: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概念,能夠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活動1】生物迴圈。利用角色扮演法,引導學生扮演植物,以植物的視角剖析生物,對生物迴圈的過程,以及參與生物迴圈的自然要素做一個瞭解。

  【案例1】承接活動1,歸納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進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互相說明自己的感受,小組歸納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最後做出結論。

  課標二: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能夠舉例分析

  【活動2】閱讀活動2,請學生指出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麼,並說明藏羚羊與環境要素之間的關係,在無人干擾的時候,藏羚羊數量基本恆定時,各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下產生了什麼功能。

  列表比較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區別。

  【案例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展示黃土高原自然景觀以及黃河流經黃土高原之後混黃的河水等圖片,分析水土流失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麼變化,如何變化,水土流失如何說明自然地理環境是同一演化的過程。

  【案例3】東北森林變化導致環境的整體變化。展示東北森林景觀變化系列圖片,從森林茂密的東北平原到最後的支離破碎。通過破壞前後的對比,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森林變化而

  出現的整體相應發生變化表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設計意圖:利用美景消失的前後巨大落差,來激發學生的同理心***

  【活動3】水庫的修建。通過對水庫修建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的分析,深入瞭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表現。

  ***設計意圖:這是對案例3的延伸,在解答過程中有利於構建思維體系,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知識遷移,學以致用:設定一些問題,當堂回答,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佈置作業,小組合作:請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以自己家鄉的一處自然景觀***河流、湖泊等***為研究物件,收集其資料,分析它的整體性特徵***大氣、生物、土壤、水、岩石***,並嘗試回答“如何保護、如何治理、如何利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