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總結
摘要:綜觀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認知規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有一個由整體到區域性,由粗略到精細,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一、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高考文言文閱讀解題,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兩點,一是先看考題,先入為主;二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綜觀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認知規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有一個由整體到區域性,由粗略到精細,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應考時,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題的設定,在不受任何外來影響的前提下,對材料進行整體感知,把握其要點。若是以議論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談論的話題、作者的觀點、選用的材料、論證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記敘為主的文章,就得明確所寫何人,人物之間的關係,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徵;所寫何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文中流露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題,通讀材料後就能明白,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寫的是漢代飛李廣;總敘之後具體寫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計退凶奴,飲食與士共之,引刀自剄,天下皆為盡哀;突出表現了李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廉潔自律、愛兵如子、勇於承擔過錯的性格特點;作者對其大加讚賞和推崇。從整體上把握這些內容,既克服了先入為主、不及其餘的毛病,又利於區域性分析,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二、瀏覽選項,題中取巧
通讀材料以後,對內容雖有整體感知,但必然留下許多疑點和難點。這時,不要去鑽牛角尖,最巧妙的辦法,就是瀏覽考題,從選項中獲取資訊,解決疑難。我們知道,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了體現“簡易”二字,降低解題難度,命題者在設定題干時,一般叫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在設定選項時,常常把深難的材料設成正確選項。因此,我們即使把這些選項全返回閱讀材料去理解,正確率也在80%以上。據此,我們就可以排除許多難點和疑點。如2000年高考全國語文卷第11題,就解釋了“省”、“審”、“樵”、“信”;12題解釋了“故”、“每”、“因”、“及”;13題解釋了“大人清白”、“名譽著聞”、“其都督”;14題翻譯了“食畢,復隨旅進道”,“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里要之”,“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這麼多資訊,且80%以上是正確的,加上前面的整體感知,很多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這樣的試題也能給我們以解讀的啟發。如2002年高考全國語文卷11題選出對實詞“竟死”、“將兵”、“曲折”、“結髮”的解釋正確的一項。也就是說,這四個實詞的解釋80%以上是錯誤的,逼著我們尋找新的資訊源。這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儘量列出每個實詞的義項,再結合語境體悟語義。如A項,“竟死”的意義除選項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們還可以列出“終究死在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項,“結髮”的意義除選項中的“剛成年的時候”,還有“結婚”、“扎頭髮”等。我們有了更多的資訊,就有了比較、推斷、選擇的依據,就能更準確的解答考題。
三、再讀材料,據文正義
從考題選項中得到的資訊,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要辯清正誤,還得返回材料,據文正義。“據文證義”,就是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考察揣摩字義、詞義、文意。“具體的語言環境”,指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特點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前提下,進行一系列的體味、判斷、推導,以達到準確把握語義、文意的目的。比如上文舉到高考語文2002年全國卷11題A項對“竟死”的理解,我們根據上下文,在“竟然因此而死”、“終究死在這上面”、“一直到死”幾個義項中,很容易選擇後者。又如11題B項,“廣之將兵,乏絕之處……將兵:將領和士兵。”若如選項將“將兵”解釋為名詞短語“將領和士兵”,作主語,就與後文“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重複矛盾了,根據上下文應解釋為動賓短語,“帶兵”。再如15題,要求找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其中D項“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導而迷失道路,他勇於承擔過錯,面對處罰,他認為自己已經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於是引刀自剄。”這裡是分析他引刀自剄的原因。根據上下文,從事理上分析,李廣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結髮與匈奴大小七百餘戰”***,他雖年老,仍盼殺敵立功***“今幸從大出接單于兵”***,無所謂“無力”;迷失道路,誤了戰機***“後大”***,雖不完全是他的過失***“大又徙广部行回遠”***,但他已承擔責任***“諸將尉無罪,乃我自失道”***,且自認命***“豈非天哉”***,用不著請人辯護。他自殺的原因應該是不能受刀筆之吏的侮辱。
四、審視選項,逐一排除
運用前面的三種方法,經過前面的三次反覆都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得進入第四步,仔細審視考試題目,充分利用已知資訊,逐一排除錯誤選項。如高考語文2002年全國卷12題,選出“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A組,“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後一句是學生學過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詞“把”、“拿”的意思。前一句的“以”如果講成“把”、“拿”就講不通了。兩句中的“以”意義和用法是不相同的。其餘幾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斷,以作檢驗。B組,“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後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加點的“會”是“恰逢”、“正遇”的意思。用此意思解釋前一句的“會”,也是正確的。C、D兩組也可以用學過的後一句去比較、類推前一句,從而得到正確的解釋,達到逐一排除的目的。
- 高考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總結
- 勞動合同法對帶薪年假的規定是什麼
- 兒童簡易水墨畫美術作品
- 春節期間致廣大市民的一封信
- 2017高一化學物質的量知識點總結
- 六年級英語故事演講比賽稿
- 大學生遠離手機建議書
- 杯水車薪的典故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 創新方式講黨課心得總結範文
- 創意廣告攝影圖片賞析
- 適合飼養的蛇有什麼
- 夢見湖水漲高的含義周公解夢
- 積極勵志生活感悟的經典句子
-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計劃
- 給慈善基金會的感謝信格式範文
- 王者榮耀達摩技能加點推薦
- 大象喝水歇後語的答案
- 女性掉頭髮吃什麼中藥
- 臺式電腦怎麼無線上網的方法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