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設計

  七年級生物教案是衡量生物教育水準的主要標準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編的七年級下生物教案,感謝欣賞。

  七年級下生物教案設計

  流動的組織——血液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3、能夠簡單分析血液常規指標,提高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血液觀。

  重 點

  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難 點

  顯微鏡下分辨各種血細胞,理解血液屬於組織。

  教學用具

  1、課前準備新鮮的血液,放入抗凝劑,靜置數小時,留待上課觀察

  2、準備顯微鏡及人血永久塗片。

  3、製作課件輔助教學

  4、收集整理數份血液常規化驗單,供學生分析

  教學過程:授課

  導言:

  繁忙的運輸線,穿梭的陸路運輸,航運、航空運輸,保障了人員往來的需求,同時也為不同地區貨物的往來提供了便利。人員、

  貨物的往來運輸,有賴於運輸線的正常有序的運轉。

  師:現實生活中需要交通運輸,滿足人員及貨物往來的需要。人體作為一個統一的生命體,是否也需要有這樣的運輸線來完成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呢?

  生:需要。

  師:如何推斷在人體記憶體在這樣的運輸線呢?

  生:人屬於生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需要營養,同時還需要排出廢物。如果沒有正常的運輸,營養物質的進入和廢物的排出就不能完成。

  生:前面我們學習了人體的消化和吸收,吸收的營養物質在消化道被吸收後,只有通過運輸系統轉運走,送到身體其他部位。 生:在學習人體結構層次時,知道人體內有八大系統,其中的迴圈系統就是負責人體內物質運輸的。 師:很好!同學們能夠運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進行合理的推斷,形成新認識。在人體內確實存在著這樣的運輸線——迴圈系統,

  其中的血液迴圈擔負著人體內主要的物質運輸任務。歷史上,人類對血液迴圈的認識還是經歷了一定波折的。 生:資料介紹,關於血液迴圈理論的創始人威廉·哈維及血液迴圈理論。

  生:人類對血液的認識,原始的血液觀:血液即是生命也是死亡。

  師:人類歷史上對血液的認識也是經歷了由恐懼、崇拜到現代醫學全面客觀地認識血液的過程。歷史上人們在崇拜蘊藏著生命的血液的同時,更懼怕血液中所包含著的“死”的陰影,是由於對血液缺乏科學全面的認識。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在人體內物質運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血液。

  一. 流動的組織——血液。

  問題:

  1、為什麼失血過多會導致死亡?

  2、為什麼通過化驗血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檢查健康的狀況或診斷疾病?

  3.鮮紅的血液裡面有什麼?

  4.血液對人有什麼作用。

  ***一***.血液的組成。***出示經抗凝處理並出現分層現象的血液,提供收集的數份血液常規化驗單,組織學生分組分析討論。***

  生:觀察分層的血樣,結合化驗單的專案,瞭解血液的成分及各組分所處的層次。組成血液的各部分重量***密度***不同,重一些的沉在下面,顏色鮮紅,是紅細胞,上面的為淡黃色的較為透明的液體,是血漿。

  生:我們看到化驗單上有WBC、RBC、PLT等它們是血液中的細胞結構,分別是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其中白細胞和血小板在血漿和紅細胞分層的部位,含量較少

  師:其中HGB***課本為Hb***是血紅蛋白的英文縮寫,其它各項分別代表不同的指標,在診斷不同病變時參考。初中階段我們不作進一步研究,如感興趣可以下去查閱相關的醫學書籍瞭解。那麼,為什麼稱血液為流動的組織呢?

  生:人體的基本組織有四種,其中結締組織具有營養等作用。血漿中含有血紅蛋白、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大量的營養物質。在流動過程中,可以起到營養人體的作用,所以血液屬於結締組織。

  生:由於血漿裡含有大量水分,約90%,就象小河流水一樣,隨著水的流動,使血液中的各種物質和結構都隨水而動,血液成為一種可以流動的組織。

  ***二***血液各組成成分作用

  師:在血液的組成成分中血漿起什麼作用呢?

  生:可以運載血細胞,運輸裡面溶解的各種物質:營養物質和廢物。

  師:血液的其他組成部分分別起什麼作用?化驗室的醫生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什麼?你們想否想看一看。

  師:給出討論提綱,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和討論。

  實驗: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

  生:結合提綱展開討論:如何在鏡下分辨血細胞?各類血細胞的形態、數量有何特點?各種血細胞的作用?

  師:將顯微鏡的物象轉換到電視螢幕***或出示血細胞圖片***。學生代表發表各組觀點。

  生:數量最多的是紅細胞,顏色是紅色,形狀像兩面凹的圓餅。還有一些個頭比紅細胞大些,但形狀不是很規則的,數量沒有紅細胞多,這是白細胞。

  生:為什麼找不到血小板?血小板太小了,數量也不多,所以在光學顯微鏡下很難分辨。

  師:對。血液中的各中血細胞的形態和數量,都有不同的,依次可以幫助我們在鏡下分辨它們。同時也只有它們的形態、數量保持正常,人體才能保證健康,否則,人就會患病。結合提供的相關資料,分析各組手中的血常規化驗結果,作出簡單診斷,並說明各種組分的作用。***大螢幕出示有關RBC、WBC、HB和PLT的正常參考值和說明***生:各組結合提供的參考,分析、充分討論,達成共識。

  生:我們拿到的這份化驗單,送檢人是女性,各專案對應比較,發現紅細胞數量偏低,而且血紅蛋白含量也低於正常值。我們通過討論初步認為此人患有貧血。

  生:老師,血紅蛋白與氧氣的結合特點有些象小說裡的俠客,“劫富濟貧”:氧氣多的地方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氧氣少的地方和氧氣分離,隨著血液的流動,把氧氣從多的地方運送到少的地方。

  師:這個比喻很恰當,這樣可幫助我們記憶血紅蛋白結合氧的特點。

  生:我們是同組的,我補充一點,紅細胞以及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主要功能是運輸氧氣的。我前一段時間,被診斷是輕度缺鐵性貧血,有時偶爾頭暈,醫生當時建議我注意加強營養,同時要適當補鐵。

  師:青少年處在生長髮育較為迅速的時期,有時營養供應不足或不均衡,容易出現發育期的營養不良,如缺鐵性貧血。大家正處在青春期,一定要注意營養均衡,保證身體健康。

  生:我們這份單子,白細胞數量比參考值偏高。白細胞是負責吞噬侵入身體的各種病菌的。我們認為這個人身體有炎症或者是患有白血病。

  生:我不贊同,白血病是造血機能不正常引起的,不能單純從白細胞多就下結論。

  師:人體中白細胞的種類是比較多的,相關的檢測專案也很多,對某種病下結論一般需作許多相關檢查,不能單憑一項檢測就下結論。我們只是參照常規,作出簡單常規推斷。

  生:血小板數量偏低,容易出現受傷不容易止血的現象。因為血小板可以聚集在傷口處,並釋放與血液凝固有關的物質。

  師:同學們通過對血常規化驗結果的簡要分析認識到,血液組成各部分在人體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大家不妨將本節課所認識的有關血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以圖表的形式歸納整理出來。

  生:歸納圖表。

  師: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請同學們談談各自對血液的認識。

  生:血液在人體內不僅擔負著體內物質運輸的作用,同時還具有吞噬病菌的防禦功能以及止血和凝血作用,所以血液對人體的健康和相關生理功能的發揮起著重要的作用。

  生:以前我很害怕血,通過今天學習,感覺血液作為人體內的可以流動的組織,分佈範圍較廣,在瞭解了它的結構組成和功能後,感覺也沒有太多的神祕。

  生:各種血細胞都有一定的壽命,壽命長短還不一樣。

  師: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血液的認識不斷深入,例如造血幹細胞和幹細胞的研究等,這方面同學們應當關注。

  板書設計

  初中生物思維導圖探究

  一、對“思維導圖”的認知

  1.何為“思維導圖”

  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人東尼•博贊創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思維導圖法對知識進行建構、學習與掌握。在最初,這僅僅只是作為一種新的筆記方法,但隨著對於思維導圖認知程度的加深,人們已經將其看作成為一種組織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在使用過程中,具備了發散性思維的特徵。使用者首先要確定一個主題為中心,再將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從中心向四周發散,形成次級主題,然後再逐級發散。在此過程中,運用文字、圖示等手段,將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從屬或相關的層級圖表示出來。與此同時,把關鍵詞、影象、顏色等有機結合,建立記憶鏈條,利用大腦閱讀、記憶、思維的規律,提高知識的儲存和再提取效率。

  2.使用思維導圖的優勢

  在傳統的生物會考複習過程中,學生通常是將課本或者筆記從頭到尾瀏覽一遍,然後再將過往的錯題重新做一遍,能夠做到以上兩點的學生可以說已經很好了,但是考試過後,卻總還能聽到有學生反映明明覆習時似乎看到了,卻怎麼也記不清楚了,這說明學生之前的複習效率非常低下,原來會的還會,不會的依然不會。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則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上述情況的發生。其原因有四:第一,思維導圖有明確的中心或主題,可以讓學生很形象、有重點地去複習記憶;第二,思維導圖能夠建立清晰的知識體系。重要的知識點有特別的色彩、特殊的位置。同時,相關知識點的聯絡能明確顯現,相異知識點的區別也能一目瞭然。第三,思維導圖可以方便學生查漏補缺,可隨時新增或刪減內容,去腐存菁;第四,思維導圖繪製方便,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有筆、紙即可完成。

  二、如何使用“思維導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利用思維導圖會對生物會考的複習有著極大的幫助。可是如何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複習效率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了實踐探索:

  1.利用思維導圖,制訂複習計劃

  複習之初,制訂一份翔實而行之有效的複習計劃,對於學生的複習有著非常大的幫助。事實上,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都做過複習計劃,但一般都是以流水賬的形式表達,沒有清楚的指向性,流程簡單,重點不突出。如果用思維導圖來做計劃,則可以以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結構圖作為複習的主線,學生通過這個圖進行復習,可以圍繞其中所展示的各個主題進行思考,以保證不會迷失複習的方向,且同時又能將所有相關知識點一網打盡。一目瞭然的複習計劃還便於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教師的指導與監督,為師生間的互動提供良好的載體。

  2.利用思維導圖整理複習提綱及完善筆記

  在常規的會考複習過程中,老師往往會根據下發的會考複習綱要,編制相應的會考複習提綱,所採取的方式也常常是例如1、2、3、4這樣的直線型,羅列出學生應當掌握的知識點,最後再在課堂中逐一講解。這樣的方式,使得提綱中相關知識點的關聯不大,且重點不突出。等到課後,學生再想進行總結時,既會增加複習的工作量,又往往會由於時過境遷,對授課過程及內容記憶不再完全,使得複習的效率大大降低。反之,如果採用思維導圖作為複習提綱的載體,教師則可引導學生將複習綱要中的核心概念一一呈現,並且將這些核心概念之間的聯絡用關聯的線條連線起來,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的體系。同時,教者與聽者的思維重點、思維過程以及二者之間不同的思維方式在此發生碰撞,不斷融合,最終在思維導圖中清晰地展示出來。使用這樣的複習提綱,不僅能夠快速幫助學生對應知應會內容進行總結,形成相應知識體系,還能將課堂上的學習過程形象地記錄在圖中。以後複習時,只需要將這幅圖從頭到尾回顧一遍,就相當於又上了一節完整的複習課。根據以上的觀點,筆者對於複習課的課堂教學設計,是在學生掌握繪製思維導圖的方法後,讓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核心概念詞彙為中心,自己繪製思維導圖,整理複習提綱,同時在其基礎上標註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問題,再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要做好學生對於課前預習、上課聽課、課後複習幾個環節的指導與把握。這樣可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理念。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所需複習內容進行整理、歸納、交流、表達,最終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目的。

  3.利用思維導圖,串聯課堂過程

  學生複習的核心過程應當是發生在複習課當中,一節複習課的效率直接決定了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與否。在筆者所設計的複習課中,學生每節課圍繞一到兩個核心概念,花費大約三十分鐘邊討論邊共同完成一幅思維導圖,在剩餘的十五分鐘內來複習繪圖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可以提問、練習等。這樣看來,三十分鐘的時間繪製一張圖,似乎浪費了時間,但其實這是一種高效的學習過程。因為在繪圖的複習過程中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複習自己還存在問題的地方。如果採用常規的複習方式,一味地把知識點背誦記憶,學生很可能弄不清楚自己到底哪些知識存在問題,結果把很多時間花在了無用功上,反而降低了學習效率。在筆者的課堂上,一幅思維導圖的誕生,伴隨著的是學生的思考、討論、歸納、完善。整個課堂以思維導圖為中心,圍繞思維導圖完成各項教學過程,使課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提高複習效率。

  4.思維導圖的使用注意點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學習的方法、手段,學生在一開始並不能很好地掌握。在筆者的長期實踐過程中,發現有幾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加以解決,因為這是上好思維導圖複習課的關鍵所在。首先,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繪圖能力。思維導圖的繪製能力培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對於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如果之前沒有接觸過相應的內容,他們的繪圖能力是欠缺的。這就需要教師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簡單的思維導圖讓學生練習繪製。在簡單的基礎上再逐步增加難度,直至能夠繪製大師級的思維導圖。在學習繪製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從佈局的把握、不同顏色的代表意義、相關聯絡的表述等方面入手,讓學生了解如何繪圖以及為何要如此繪圖,切不能讓學生認為思維導圖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堆砌,又或是知識點的美術加工。其次,在運用思維導圖的課堂教學中,小組內部以及組間的討論,一定要充分徹底。在學生說圖***向他人解釋自己繪圖思路***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不同個體思維方式不同的特點,從不同角度讓學生闡述各自的繪圖思路,集思廣益。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切不能因耗費時間或難以組織而省略。最後,教師的評價要及時,對於學生在繪圖、說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一定要及時提醒或糾正,從而達到最好的複習效果。

  三、使用“思維導圖”複習後的效果

  筆者在長達兩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課的教學的班級在最終的會考中,總體及格率較未使用的平行班級平均高出15%—20%,而優秀率更是高出了30%左右。這說明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生物會考複習有著很好的效果。在複習課的教學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取得一些突破性的進展。首先,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策略,從而更快更好地進行知識的複習,提高複習課教學的效率。其次,它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對學習課程中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系統、科學有效。第三,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可以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天賦。最後,在使用思維導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真正做到關注整體,關懷個體,實施因材施教。教師可通過學生的思維導圖作品,發現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瞭解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並且及時地對所暴露出的共性或個性問題做出相應的對策,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作者:黃傑 單位:泰州市智堡實驗學校

七年級下生物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