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加強教案的建設、使新版七年級生物教材更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設計

  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合理營養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設計一份適合自己的合理食譜。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學生從中體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與喜悅。

  重 點:認識合理營養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難 點:如何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食譜

  教學用具

  蒐集關於青少年生長髮育現狀問題、中日青少年身高比較結果、牛奶 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什麼是營養配餐等資料。

  教學過程:

  1.學生閱讀教師提供的資料,分小組討論資料後的相關問題。

  2.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的交流和總結。

  3.學生分別在組內和班內交流自己所蒐集的有關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資料和資訊。

  4. 各小組同學制定適合青春期學生的營養食譜。

  5.各小組的發言人在全班宣佈本小組的營養食譜。

  教學過程:

  教師:現在許多學校中午為同學們配送營養午餐,但是一些同學少吃或不吃學校配送的午餐,而吃方便麵或是漢堡包,更有部分同學到校外的肯德基、麥當勞去吃洋快餐。這種飲食結構是否合理?對同學們的生長髮育會產生什麼影響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幾個資料。 學生:閱讀資料,小組討論思考題。

  資料:

  1. 漢堡包造就了美國嚴重超重超肥的一代,美國政府試圖將國民脂肪攝入量從40%降至30%,卻非常困難。而目前,洋快餐正在向我國青少年大舉進攻。部分青少年偏食洋快餐,那只是攝入了高脂肪、高糖、高熱量,而膳食纖維和維生素極少。一旦形成飲食習慣,將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的身體素質。

  2. 世界銀行的統計表明,僅微量營養素缺乏,對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的損失,至少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5%。據介紹,英國和西歐一些國家將1790年至1980年間經濟的增長,歸功於營養和健康狀況的改善。而消除碘、維生素A和鐵的缺乏,能提高人群平均智商10至15分。

  3. 我國自1985年到1995年對青少年生長髮育與營養狀況進行了10年動態調查,結果顯示7—18歲青少年中,男生體重超重和肥胖者比例從2.75%升至8.65%,女生從3.38%升至7.18%;與體質密切相關的肺功能、耐力素質和柔韌性素質水平下降。而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青少年肥胖者激增的趨勢更加明顯。那麼,肥胖是營養過剩?不是。肥胖不僅不等於營養過剩,而且是營養缺乏的主要表現。

  4. 對正在旺盛生長的兒童青少年來說,身高是生長髮育中最顯而易見、最有代表性的指標。在通常情況下,身高順利增長,說明孩子的營養良好,也沒有受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干擾。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個民族在遺傳營養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中國男女7—18歲青少年身高和日本青少年全國平均身高的比較結果清晰顯示,中國青少年整體上身高較日本處於劣勢。大體上,7—9歲比日本矮1—3釐米,10—12歲矮3—4 .5 釐米。青春中期後男、女出現分化,男生的劣勢更明顯,13—15歲矮3.5

  —4.5釐米,16—18歲矮2—3釐米;女生13—15歲矮1—1.5釐米;15—18歲差距為0.5—0.6釐米。

  5. 目前,我國大部分人群鈣的攝入量僅能達到需要量的一半,我國兒童因缺鈣引起的佝僂病和成年人的軟骨病及老年人的骨

  質疏鬆症可達40%左右。奶中維生素B2含量豐富,喝一杯可達到每天需要量的23.3%;還含有少量的維生素E、B1和C,且奶是鹼性食品,可維持機體的酸鹼平衡。奶的營養價值及生物利用率高,因此,男女老幼都適宜喝牛奶。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人均牛奶攝取量非常高。因消化牛奶的速度比肉、魚、蛋快,歐美人把牛奶當水喝。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積極改善食物結構,號召天天喝牛奶。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人的身高比大戰前平均增長了10釐米,國際上評價道“一杯牛奶改變了一個民族”。

  6. 營養配餐在國外十分普遍,但在國內卻尚未引起人們重視。什麼是營養配餐呢?營養配餐:就是按人們身體的需要,根據

  食品中各種營養物質的含量,設計一天、一週或一個月的食譜,使人體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幾大營養素比例合理,既達到均衡膳食。簡單講,就是要求膳食結構多種多樣,谷、肉、果、菜無所不備。

  思考討論題:

  1.中國和日本青少年身高差距的原因是什麼?

  2.中國青少年普遍營養失衡的原因是什麼?

  3.中國和日本目前在飲食結構上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

  4.你認為當今青少年學生的飲食結構特點是什麼?

  5.青少年必需的營養以及合理的營養結構是什麼?

  教師: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闡述小組意見。

  教師:

  1、請你對目前學生的不良飲食結構和習慣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2、請你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相關資料告訴大家,應該從哪些方面關注食品安全。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請你運用自己所瞭解的有關營養和飲食的知識,作為自己的青春期營養師,制定一個適合你的、合理的營養配餐食譜。 學生:小組討論,制定食譜,全班交流。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問題設計

  摘要:

  初中生物課是初中生新接觸的一門實驗探究型的課程,是一門理科課程,在內容安排與知識結構都和文科課程有著很大的區別,抽象性理論知識多,形象性描繪知識少,致使以提問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學習便是生物課課堂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合理梯度與有效情境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梯度;情境

  課堂提問應當講求藝術化和有效性,藝術化和有效性的課堂提問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那麼,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問題設計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兩種辦法,現略談如下,謹供大家參考。

  1設計問題要講求梯度,引導學生循序漸進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認識的發展過程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從有限趨向於無限的過程。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應該遵循認識發展的規律,由淺入深、由易而難,講求梯度。當然,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用簡單的“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即能作答,這是不足取的。反之,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問題一提出,整個教室鴉雀無聲,無一人能夠作答,最後,老師無可奈何地將答案全盤托出,這也是不足取的。筆者認為以下兩點值得推崇:

  1.1設計問題之前,必須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點:

  在瞭解學生基本情況下,根據教學目標循著“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層深入”的原則,設計出難易適度的問題。這樣,我們就會讓學生象科學家發現科學事實和科學規律那樣,或觀察,或概括,或驗證,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例如,講授“根對水分的吸收”,由於細胞吸水的原理抽象,不易理解,我從讓學生把握“水之源、木之本”入手,引導學生獲取事物的現象,佔有感性材料,然後運用科學的抽象思維,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抽象出理性的東西。方法為:提前佈置好家庭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如:在家裡,可以直接把鹽撒在切好的蘿蔔片上,可以明顯的看出有水分出來;把晒乾的土豆片放在清水裡,可以看到它的膨脹。待到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從此解決知識初步記憶問題。

  1.2切實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還是在“根對水分的吸收”一課,在課上先提出第一個問題:兩個實驗裝置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學生答:所放材料不同,一個放鹽水,一個放清水。緊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盛放鹽水的裝置出現什麼現象,盛放清水的裝置又有什麼現象***及時提示:從液麵高度上來分析***?學生答:放鹽水的液麵上升,放清水的液麵下降。最後提出第三個問題:多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少的水又到哪裡去了呢?教師指導學生討論、分析,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現”了細胞吸水的原理:當細胞液的濃度大於周圍水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吸水;當細胞的濃度小於周圍水溶液的濃度時,細胞失水。這樣,一個抽象難解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這樣的問題設計,能讓學生有一種“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感覺,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也培養了思維能力。

  2問題設計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動腦精思

  情境教學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中心,以技能和素質的培養為目標,以激勵學生的主體精神為出發點,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著眼於這種教學方法,我們的課堂教育問題設計,應當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動腦精思。筆者認為,創設情境,應該注意趣味、直觀、點睛等幾個方面。

  2.1設計導語之問,創設趣味情境:

  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極強,抓住此特點,在課堂匯入時,設計一個好問題,會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俗話說的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語中的問題設計得好,這在課的開始便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的未知欲,為一節課的成功開了一個好頭。例如講授“生物蒸騰作用”,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匯入新課:“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然而,在植物體內,卻與此相背,水卻是向高處走的,這是為什麼?”學生們聽後,興趣盎然,在大家的熱烈討論中,雖有人提出了答案,但是很快又被否定了。就在大家不得其解時,我引出“生物蒸騰作用”這一課題,並且告訴大家:答案就在“生物蒸騰作用”的新知裡面。可以說,設計的問題象一把鉗子鉗住了學生的思緒,他們的思緒自然地隨著老師去尋找答案。

  2.2設計難點之問,創設直觀情境:

  對於教學中的難點,不妨多設幾個問題,化難為易,儘可能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化。“青蛙的血液迴圈”,是教學難點。我繪製了青蛙血液迴圈圖,並就此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和左、右兩心房相連的血管分別是什麼血管***及時提示:動脈還是靜脈***?它們的另一端各連什麼器官?其中流動著的是動脈血還是靜脈血?和兩心房相連血管血液流向如何?心房與心室間的血液流向如何?和心室相連血管血流流向又是如何?這一系列問題,都通過配板圖***或PPT***使其直觀化。教師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識記,領悟了青蛙的血液迴圈過程,從面突破了教學難點。

  2.3設計結尾之問,創設點睛情境:

  生物課的結尾,在一堂課中至關重要。應該如戲的結尾一樣,要給人以無窮的回味,給人以心靈的震顫。我們在生物課堂結尾時,要緊扣授課目標,要著眼鞏固知識,一句話,要畫龍點睛,讓學生把握住新課的精華。例如在授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後,筆者提出問題:為什麼新疆的西瓜又大又甜?這個問題直指“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學生找到了答案,也就握住了新課最主要的知識點,其綜合分析能力與邏輯能力在理性的思考中得到了鍛鍊和培養,同時也進一步強化學生愛護身邊一草一木的生態保護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作者:李春陽 單位:長春市九臺區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1]鄭海.淺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藝術[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2010.

  [2]李衛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J].學苑教育,2011***16***.

  [3]王榮.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的課堂提問[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3***14***.

  [4]周宇芳.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探究[J].考試與評價,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