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

  教案設計是七年級生物教師對課程實施的設想、方案,是教師將教育理念付諸實踐的連線點,是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設計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

  教學目標

  ① 能描述消化系統的組成和種種消化酶的作用。

  ② 通過探究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說明口腔中的消化過程。

  ③ 能夠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④ 能說明小腸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⑤ 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動中,學習探究實驗的研究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①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探究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②概述食物中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解釋小腸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特點。

  2、難點

  ①舉例說出消化系統與其消化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②認識酶在消化過程的重要作用。

  ③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腸內的主要變化。;

  ④描述小腸結構特點,解釋為什麼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教學方法:探究活動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系統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當我們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總是又想吃又怕胖,這可怎麼辦呢?你有沒有同樣的煩惱?難道食物中所有營養物質都會被身體吸收?有的人吃得再多仍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發胖,這是為什麼呢?請同學們觀看小品:***課件演示***

  胖生: 飯菜不好吃,我堅決不吃;飯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嚥。過了一陣,糟了!胃脹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來了。老師,我要上廁所。

  胖生: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動,穿衣服又難看,真羨慕你們那麼苗條。哼!平時我還沒有他們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長胖哦!

  小結:看來,人體的消化吸收與體態的胖瘦有密切的關係。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食物在人體內是怎樣被消化吸收的?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消化系統的組成

  演示 用掛圖或課件演示消化系統的整體形態和各部分的模型,辨護消化管各部分和消化腺各部分。

  小組合作學習 在四人學習小組內交流,說出消化系統的組成。嘗試說出消化管各部分的形態和位置。嘗試描述消化腺的形態和位置。

  遊戲 把消化系統組成的各器官名稱卡片,打亂順序分發給參加排序遊戲的同學,看看大家對它們的結構位置掌握的如何?

  2、消化道

  ***1***、口腔

  討論並小結:

  ①牙:人體中的牙齒是最堅硬的器官,可分為門齒、犬齒的臼齒。

  ②舌:肌肉質的舌,主要的功能是辨別食物的味道、攪伴食物、輔助發音等。

  ***2***、食管 食物進入體內的通道。

  ***3***、胃

  小結: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位於腹腔左上方。

  ***4***、小腸

  3、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腸腺、肝臟和胰腺***能分泌消化液***

  演示:用掛圖或課件演示各種消化腺的位置和結構。

  小結:唾液腺分泌唾液,胃腺分泌胃液,腸腺分泌小腸液,肝臟分泌膽汁,胰腺分泌胰液。

  ***三***、本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明白了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小腸、大腸和肛門,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腸腺、肝臟和胰腺,它們能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能促進消化管中的食物分解。

  ***四***、鞏固練習

  ***五***、作業佈置

  第2課時 探究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複習提問:進化消化系統是由什麼器官組成?各有什麼功能?

  匯入新課:

  進入消化系統的食物為什麼必須經過消化呢?食物又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演示實驗 澱粉和葡萄糖透過透析袋的差異。

  討論 澱粉和葡萄糖這兩種物質哪種能透過透析袋?如果細胞膜具有和透析膜相似的功能,請推測食物中的確良澱粉能不能直接被細胞吸收呢?

  小結:澱粉不能透過透析袋,因為澱粉分子較大;而葡萄糖分子較小,能穿過透析袋進入燒杯內水中。因此,食物中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等複雜的大分子有機物,必須分解為小分子物質後,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細胞吸收。這一過程叫食物的消化。那麼,在消化管內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食物的消化過程需要哪些條件呢?

  ***一***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活動:探究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創設實驗情景:分發給每位學生一小塊饅頭讓他們細嚼饅頭時,有什麼感覺?

  提出問題:由學生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由學生根據問題做出假設

  設計實驗方案並實施實驗:由學生做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得出結論:師生共同得出結論1、在唾液的作用下,澱粉分解成麥芽糖; 討論:“細嚼慢嚥”的道理。

  ***二***總結實驗的過程情況

  ***三***作業佈置,寫實驗報告。

  第3課時 食物的消化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複雜的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人體生命活動的實現也是通過細胞完成的,營養物質首先要進入細胞才能被細胞利用,參與生命活動。食物中的有些營養物質必須經過加工後才能被人體利用。對,是消化液中的各種消化酶。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各種消化酶的怎樣將大分子物質“拆”成小分子物質的。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口腔內的消化

  討論 食物***,口腔中的器官會對食物進行怎樣的處理?

  小結 食物***,首先要經牙齒咀嚼、切斷、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觸。口腔口舌的味覺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質,在咀嚼食物時,又可藉助舌的運動,將食物與唾液拌和在食團,以便吞嚥。唾液中的唾液澱粉酶將澱粉消化為麥芽糖。

  食物經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團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擴張和收縮,交替活動,稱為蠕動。

  2、胃內的消化

  食物進入胃內,唾液澱粉酶是否還能繼續消化澱粉?

  不行,因為胃液是酸性的,唾液澱粉酶在酸性的胃液中失去活性。那麼食物在胃內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食團進入胃內,胃的肌肉收縮、蠕動,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與胃蛋白酶結合,在酸性條件下,胃蛋白酶活動,將食物中的蛋白質分解為多肽。

  3.小腸的消化

  小腸是消化食物與吸收養分的主要部位。食物進入小腸後,進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消化的過程。

  第4課時 營養物質的吸收

  匯入新課

  出示下列情境:醫院裡醫生給一位病人診斷時說:“你儘管吃得多,吃得香,胃口好,但你還是營養不良。因為,你吃進去的東西不僅消化不好,而且吸收也不好。

  ***一***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活動:觀察雞小腸的結構

  實驗 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中的一段雞小腸。

  討論

  在用放大鏡觀察小腸絨毛,用手指在腸膜表面左右撫摸,會有什麼感

  覺?小腸內表面絨毛狀的突起,這種結構對於營養物質的吸收有什麼意義呢?

  多媒體展示

  展示出一段小腸,先展示小腸內表面皺襞,然後展現皺襞上一個小腸

  絨毛,和絨毛內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小結

  由於小腸絨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積增大了三十倍。在小腸絨毛的柱狀

  上皮細胞的向腸腔一側,還有一些指狀突起,叫做微絨毛。

  2.營養物質的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在消化管內消化管內消化成小分子後被吸

  引,而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不經過消化,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引。 討論

  ***1***消化後的營養物質如何進入人體內的細胞呢?

  ***2***人體的哪些部位吸收呢?

  ***3***你認為吸收營養物質是多的是什麼結構?為什麼?

  營養物質吸收途徑的動態過程:分別用各種符號表示水、無機鹽、

  葡萄糖、維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過動態過程展示這些營養物質分別被胃、小腸、大腸吸收的過程。***胃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小腸吸收大量水、無機鹽、維生素和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腸吸收少量水、無機鹽、、維生素***

  吸收的概念: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以及食物經過消化後形成

  的小分子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過消化管黏膜上皮

  細胞進入血液的過程。

  *** 靜脈血液。***

  ***二***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是小

  腸,因為小腸細長,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使表面積大大增加,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樣的結構特點使營養物質很容易被吸收而進入血液,再由血液運送至全身,用於全身的生命活動。

  初中生物幸福教育課堂教學策略探究

  摘要:

  幸福課堂作為目前大多數學校所追求的課堂教學模式,力求讓師生雙方都能在課堂上獲得幸福體驗,進而讓學生感受到知識學習的樂趣,對初中生物教學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作者結合自身基於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課程建構過程總結了幾點體會。

  關鍵詞:

  幸福教育理念;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的本質目標在於讓學生獲得幸福,不可因各種不相干利益犧牲此種幸福,這是毋庸置疑的。馬卡連柯曾指出:我們的教育目標並非僅在於培養出可參與國家建設的創造性公民,還應將我們所教育的人變成幸福的人[1]。可見建構幸福課堂非常重要。生物作為初中生必學科目,打造幸福生物課堂可讓學生輕鬆學習知識,保證其個性全面發展,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課堂才能稱之為幸福課堂呢?筆者結合自己對幸福生物課堂的理解,給出了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

  一、對初中生物幸福課堂構建的理解

  幸福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辭海》對幸福的定義是:人們在理想及預定目標實現時感到的滿足狀況與體驗。因而幸福與否是個體的體驗和感覺,關鍵取決於滿足感。對初中生而言,生物是一門嶄新課程,對此,我們要想在課堂上營造幸福課堂的氛圍,就需要老師掌握最新的生物學知識,給學生一些有趣的課外拓展。同學們對生物課程的喜愛,與老師的個人魅力,以及老師的上課方式有很大關係,親和的老師會受到同學們的喜愛,愛屋及烏,同學們也會更用心對待生物課。就課堂教與學的模式,同學們都喜歡互動型、活躍型的課堂。我們調查的物件是初中生,他們比較活潑好動、好奇心很強,他們喜歡有趣、有笑聲的課堂,尤其是生物課,同學們都喜歡在生物課上進行適當的實驗,一方面可以增強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驗,能夠親自感受生物的魅力。

  二、基於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

  ***一***教師幸福———生物課堂幸福教育的基礎

  課堂上學生的幸福主要由教師創造,教師若不能幸福地教,學生也就無法幸福地學。教學屬於社會角色及自我個性的統一,因此幸福課堂構建的前提即為教師幸福。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人,教師扮演著教書育人的社會角色,承擔著傳遞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職責,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會受到家長、學生及領導等多因素影響。那麼可從如下方面實現教師幸福。

  1.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關愛可提高教師幸福感。

  生物課堂上學生應認真聽講,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能主動積極發言,學生快樂成長,個性張揚,積極協助教師實現每日教學目標與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師工作成效,教師受到學生、領導的認可與肯定,成就感自然也就得到滿足。

  2.家長支援、信任與理解可促教師幸福感的提升[2]。

  教師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現,為學生創設的豐富文化活動等受到家長的肯定與認可,得到社會鼓勵及支援,均可實現教師倫理幸福。

  ***二***教學幸福———生物課堂幸福教育的核心

  1.教學目標更明確

  幸福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會學”“樂學”,進而提升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促學生個性發展,具備創造幸福及感受幸福的能力。分數及成績已並非學生學習的唯一目的,學生獲得知識的依據也並非是為了就業這一道門檻,更多的是為將來幸福生活做好鋪墊。因而教學目標更偏向於幸福能力的培養與增強學生幸福感體驗的教學活動。筆者在幸福課堂建構中將教學目標的制定分作以下方面:首先應先讓學生樹立正確幸福觀;其次讓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感受思維的樂趣,讓學生獲得知識學習的幸福體驗;最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體系,找出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如在學習初中生物課程中的《生物的基本特徵》這節知識點時,教師可先為學生展示一盆含羞草,讓學生判斷這是不是生物,是生物的理由,並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看哪個小組講述的理由更充分,結果更正確。A組:是生物,因為含羞草需進行呼吸作用,並交換空氣;B組:是生物,因含羞草生長過程中,葉子會變黃、枯萎後落掉,這是植物排除體內廢物的現象;C組:是生物,含羞草需要定期給予水與肥料,成熟後可產生種子繁殖後代;A組:是生物,用鉛筆觸動含羞草,葉子會產生合攏現象;……整個過程中,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積極討論,延伸出了植物生長過程中攝取營養物質、呼吸、廢物排出、繁殖、應激反應等一系列生命現象,最終通過合作學習總結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每個學生均感受到知識探索與獲得成功後的幸福。

  2.優化教學資源

  幸福教育崇尚的客體教育內容不能單單侷限在教材,還應在教材、課程、教具等多基礎上延伸至身邊較熟悉的、形象的資源,進而讓學生喜歡上生物課[3],還需從以下幾點著手:***1***在教材優化方面,需適當減少經典生物學內容,納入更多生動有趣的現代生物科學內容,如溫室大棚種植技術***溫室效應***、人的繁殖***試管嬰兒***等。多將與生活相關的、我們身邊常常發生的生物現象融入課堂教學中,包括健康、環境、疾病、發育等知識,知識講述過程中,課桌椅可靈活調動、隨意排布,如排成圓形、U形、田字形,教師坐在最中間,學生則圍繞教師而坐,打破了傳統的課桌椅死板排列的教學方式,可提高學生上課熱情,促課堂教學氛圍更活躍,讓學生輕鬆愉悅學習生物知識,增強學生知識學習中的幸福感。

  3.和諧教學氛圍

  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更利於自身個性的自由展現,提高生物課堂教學中生物知識學習的樂趣,產生願意學、樂於學的動力,主動克服各種學習障礙,最終獲得知識學習成功的滿足感與幸福感。那麼在幸福教育觀引導下,初中生物課堂和諧師生關係應屬於學生積極思索,教師適當引導;學生主動發言,教師敏銳傾聽;學生認真動手實踐、教師全面評價的過程。換句話說,教師應在課堂上用心配合學生,引導學生,挖掘學生潛能,讓學生感受自我價值實現的幸福與喜悅,結合學生動作、神情合理調整教學。例如在學習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種子的萌發》一課時,教師可結合生活中的玉米、花生等種子,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開始試驗,鼓勵學生由實驗現象著手,探究種子各部分結構及作用,種子中含有那些物質,種子萌發需要什麼條件,萌發的過程,若你是農民,會選擇什麼樣的種子育種?種子發芽的原因等問題。整個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觀察、記錄,交流、總結,但不去刻意干擾學生思維,適當點播、引導,用心分析學生所述的每一句話,對學生探究出的創新性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最後由“一粒飽滿的完好的種子在外界條件充分的條件下是否一定會萌發成幼苗呢?”這一問題,將學生討論的話題延伸至種子休眠與壽命知識點的探究,學生開心地學到了書本相關知識,整個課堂氛圍更和諧、融洽,也體會到了與他人合作學習的幸福,有老師關注、指點的幸福。

  4.靈活的教學方法

  靈活的、聲色俱全的教育方式是幸福課堂的主要標誌。那麼教師在生物課堂上應結合生物課程教學知識,通過採訪、討論、角色扮演、多媒體、環境調查、標本製作等靈活多變的方式輔助教學,保證教學內容更生動,全體學生均能積極參與其中,促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提高學生知識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問題探究過程中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感與幸福感。如在學習初中生物教材《神經調節》這一節知識點時,主要教學目標即是讓學生掌握“神經衝動是在神經纖維與神經細胞間傳導的”,為了讓學生輕鬆學習該知識,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建構幸福生物課堂,即利用Flash製作神經興奮傳導過程的動畫,將神經纖維的電位差變化、神經遞質傳遞、突觸結構等動態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將學生不能理解的、無法看到的現象通過電腦模擬得以顯現,讓學生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完成生物知識的學習,體驗其中幸福,進而取得全面發展。

  三、學生幸福———生物課堂幸福教育的條件

  幸福課堂構建的主體是學生,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幸福感,才能增強學生追求幸福的動力。學生幸福感主要展現在自我認知、內在價值實現上,而賞識教育則可達到該目的。賞識教育即是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讚賞與賞識,培養學生的樂觀、積極心態,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促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有效教育方式。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多表揚學生、信任與理解學生、對學生的做法、能力給予肯定,讓學生始終以愉悅的心境學習知識,讓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幸福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如在以上所述的《生物的基本特徵》知識點學習時,當小組成員在回答出了所探究的問題時,教師就應適當給予小組中每一位成員相應的讚賞,如A/B/C小組中的某某在問題探究中積極發言,希望下次繼續努力,以達到激勵與支援之效,還可讓學生體驗到受教師讚賞後的幸福感。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可為學生帶來更多快樂,讓學生感受到更多幸福。因而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貫徹“量力而行”原則,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徹底轉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快樂學習,體驗知識輕鬆學習的樂趣,領悟到成功後的幸福,這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不過,我們在幸福教育實踐方面的理解尚淺陋,期望更多專家指點迷津。

  作者:許栩 單位:福州第七中學

  參考文獻:

  [1]張志青.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幸福教育探討[J].科普童話,2015***47***:71.

  [2]儲玉萍.小議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幸福感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4***26***:119.

  [3]謝傑.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幸福生物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3***04***:175.

  2014年福州市“幸福教育”專項課題,以幸福教育理念促教學相長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FZ2014XF028***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