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學趣味知識

  生物有著許多有趣的現象等著你去發現。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一夫一妻制並非人類所獨有,一些動物也選擇這種一對一的配偶方式。單一配偶制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分別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和《國家科學院學報》的兩項新研究試圖對此進行解釋,並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當然,不那麼羅曼蒂克的是,這與愛情沒一點關係。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弗·奧佩等人在新一期《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一個雄性與一個雌性配對並養育後代,有利於保護後代,降低殺嬰風險。奧佩等人使用統計模型對230個靈長類物種分析後發現,9%的哺乳動物堅持一夫一妻制,而靈長類則高達25%。

  多偶制動物中存在殺嬰行為,即雄性會殺死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嬰兒,從而提高自己與這些嬰兒的母親繁殖後代的機會。為降低殺嬰風險,保護後代,靈長類在約1600萬年前進化出了一夫一妻制。

  研究人員認為,一夫一妻制的一個附加好處是,他們的後代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與照顧,逐漸進化出容量更大的大腦,因此更加聰明。奧佩在一份宣告中說:“這是第一次對一夫一妻演化理論進行系統性研究,結果表明,殺嬰是一夫一妻制形成的驅動力。針對靈長類一夫一妻制起源的長期爭論,到此告一段落。”

  但奧佩肯定過於樂觀了。英國劍橋大學的蒂姆·克拉頓-布羅克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在《科學》雜誌上提出,單一配偶是雄性保護自己配偶不被其他雄性搶走的一種策略。

  克拉頓-布羅克等人對2500多個哺乳動物物種進行了分析,並報告說,防止殺嬰對一夫一妻制形成的影響微乎其微。他們認為,單一配偶制實際上是雄性守衛雌性配偶的結果。

  “當雌性分佈範圍很廣泛的時候,最好的策略就是一個雄性堅持並保護一個雌性,確保成為該雌性所有後代的父親,”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克拉頓-布羅克說,“總而言之,這時候雄性最好的策略就是實行一夫一妻制。”

  ***二***

  丹尼爾·西蒙茲***Daniel Simmonds***,倫敦動物園管理員。他負責靈長類動物的管理,與他打交道的是大猩猩、小小的松鼠猴、頑皮的長臂猿,以及喜氣洋洋的蜘蛛猴,等等。

  猴子吃的食物多種多樣:水果、蔬菜、堅果、葉子,甚至還有昆蟲。不過它酷愛香蕉,因為香蕉特別香甜。像人類一樣,猴子們喜歡美味的食物,香蕉便是它們最喜歡的甜點。

  另外,猴子通常會用最快的速度吃東西,以防別的猴子來搶。***它們都非常淘氣,經常偷同伴的食物。***香蕉柔軟而易於下嚥,可以很快地吃下去。

  不同的猴子吃香蕉的方法也不同。最貪吃的猴子會把香蕉連皮整個吞下去,另一些猴子則會剝下皮只吃裡面的果肉。有些猴子不太擅長剝皮,便將香蕉在地上使勁滾,直到裡面的果實從皮破的地方擠出來。這方法很聰明,卻太髒了。

  攀爬、追逐、在樹上盪來盪去會消耗許多能量,香蕉裡含有一種叫果糖的物質,它的結構同白糖相似,可以為猴子提供所需的能量。

  ***三***

  啄木鳥為什麼不得腦震盪?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的記憶都停留在童年閱讀的《十萬個為什麼》上,但真能解釋清其中奧妙的,卻並沒有幾人。

  然而,上個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王麗珍的論文成功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os one》***美國國家公共圖書館綜合版***上,對這個問題從學術的角度進行了解析,引起數十家海外媒體的關注。

  王麗珍從啄木鳥的喙、舌骨和顱骨特殊結構3大方面對此進行了闡述,並對其未來的相關應用作了展望。記者對她進行了專訪,揭祕實驗過程。

  起因  啄木鳥給人類帶來啟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博士生王麗珍昨天告訴記者,因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力學和力學生物學,早在2008年,她就將博士論文定在研究人體損傷領域。

  王麗珍的導師、北航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樊瑜波提出:“對於腦部經常遭受衝擊的啄木鳥,為什麼不把對它的研究和人體損傷結合起來?”

  在樊瑜波看來,啄木鳥啄樹給它頭部帶來的衝擊力,遠遠超過了各類事故中人類頭部所受的衝擊,並且這個過程它每天要重複10000次。

  啄木鳥的“安然無恙”應該能給人類帶來很大啟示,通過對內部原因的探求,也可以更好地認識人體損傷時的生物力學機理,提高防護措施。

  王麗珍採納了導師的建議,“啄木鳥為什麼不得腦震盪”這個在小學便遇到的問題,最終成為了她的博士畢業論文題目。

  但王麗珍沒有想到,從這之後的兩年多時間,自己的生活會完全圍繞著啄木鳥啄木時那個瞬間展開。

  實驗兩臺攝像機拍攝啄木鳥

  按照王麗珍和導師的設想,論文的實驗首先要用高速攝像機錄下啄木鳥啄木的那個瞬間,之後進行資料分析,再輸入電腦中的數學模型中。通過對引數和反應分析,來研究“啄木鳥不得腦震盪”的真正奧祕。

  為了找一隻真正的啄木鳥來,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3月,王麗珍幾乎走遍了北京所有的鳥市。最後,還是在已經去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官園,找到了一隻受傷後獲救的啄木鳥。

  進入實驗實際操作階段。

  兩臺高速攝像機,從不同角度拍攝啄木鳥啄木的瞬間,一秒鐘就被分解成2000張照片。

  但啄木鳥啄木的速度同樣奇快無比,王麗珍一不小心,按鍵的速度稍慢了,她所需要的瞬間圖片就稍縱即逝。

  就這樣,近三個月的時間裡,王麗珍在實驗室不斷重複著按鍵、拍攝,再按鍵、再拍攝的這個過程。最終,王麗珍利用運動生物力學觀測、解剖形態學等方法全面分析了啄木鳥撞擊樹幹的過程後發現,啄木鳥頭部特殊的結構和材質有效地幫助它緩解了啄木給頭部帶來的衝擊力。

  具體來說,下喙比上喙長、舌骨特殊、顱骨呈現海綿狀這三大特徵讓啄木鳥免受腦震盪之傷。

  前景最終投入實際生產產品

  今年4月,經過十多次的修改,王麗珍最終將論文投給了國外知名學術期刊《Plos one》***美國國家公共圖書館綜合版***。

  9月底,雜誌社發來通知,王麗珍的論文已被採用。

  王麗珍告訴記者,論文10月26日發表後,她的郵箱頓時塞滿了包括路透社、BBC、《紐約時報》等幾十家媒體發來的採訪函,王麗珍和她的啄木鳥走上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版面。

  “對於啄木鳥頭部抗衝擊的生物力學機制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交通事故、航空救生等領域對人體頭部衝擊性損傷機制的認識及對防護措施、裝置的改進。”樊瑜波說。

  王麗珍表示,在今後的一兩年時間裡,她還將繼續該領域的研究。最終的目標是將這次對“啄木鳥”的研究成果形成具體的防護產品設計方案,與企業合作,投入實際生產中。

  ***四***

  珊瑚藻有的像可以燒成石灰的石頭,有的卻同石頭並不相同。當它們出現在高山、陸地時,它們已停止了生命,成了化石,沒有色彩,就更像石頭了。

  只有在海洋裡,才出現了這樣的奇蹟:有些活著的“石頭”在海水裡生長、繁殖、死亡,走完生命過程的每一環節。人們終於發現這些奇異的能夠生長的“活石頭"。它們的形狀又同珊瑚動物相似,這些曾被冷落的生物搖身一變,被當作了“珊瑚蟲”。連18世紀的生物分類學家林奈也極為肯定地說它是動物,因為它的軀體裡充滿了鈣質。

  儘管鈣化的植物很少見到,但區別動物和植物的分界線不全在鈣質,而主要在植物體內具有葉綠素,能夠依靠光合作用生活,不像動物靠吞食別的生物為生。珊瑚藻除了具有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素外,還有紅藻的藻紅素。這樣,它們應該是屬於低等植物的藻類。

  珊瑚藻是屬於真紅藻亞綱隱絲藻目中最豐富、種類最多的一個科,叫“珊瑚藻科”。

  在熱帶、亞熱帶的海區,珊瑚藻同珊瑚蟲一起,或者獨立地在建造珊瑚礁。特別是皮殼狀的珊瑚藻,從南沙群島到西沙群島,從馬紹爾群島到索羅門群島,建造起那種壯觀的“海藻脊”。它們喜歡在波濤洶湧的礁緣上生長,在海面時隱時現,不斷繁殖,擴充套件自己的藻體。

  珊瑚藻對人類的用處,研究得不多。《本草綱目》中記述的一種“海浮石”,其實不是一種東西,既是岩石,又是珊瑚蟲體,還有一部分是植物珊瑚藻。說它有止咳、清心降火、消積塊、化老痰,清瘤癭結核疝氣、下氣、消瘡腫等功效。山東黃縣桑島產的“海浮石”,是皮殼狀珊瑚藻,主要是石枝藻屬一類。年產5000多千克。

  珊瑚藻的鈣化藻體不像那些非鈣化的藻類被地質變化消滅得無影無蹤,而能夠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變遷中儲存著自己的面目——化石,具有生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價值。它對開發石油資源,發現大型海相碳酸鹽型油田有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