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口笛的簡介
樂器口笛——中國竹笛家族中個子最小的一員,最早可追溯到7000~8000 年前的河南賈湖舞陽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這類骨笛、骨哨大多采用動物的骨頭製作而成。
樂器口笛的種類
梆笛: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曲笛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多為C調或D調。
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緻,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儘量少用吐音斷奏。曲笛在中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崑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今天的中國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民間樂曲《小白菜》。
樂器口笛的製作
1971 年初,笛子演奏家俞遜發受景頗族橫吹樂器吐刃的啟發,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管制成。能吹***d1~d2***一個八度音階,兩年後正式登臺演出,第一首演奏的曲子名《雲雀》。後來,俞遜發又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王益良的協助下,研製成功了五孔口笛。
口笛構造簡單,製作簡便,多使用黃枯竹或小水竹製作,也可使用長莖竹、鳳眼竹、紫竹或其他材料製作,以杆身圓直、竹質堅硬的為佳。
取一段短而細的竹管,體空,右端為第一孔,左端為第二孔,左、右端內徑分別為10.5和11毫米,在距左、右端分別為23 和25 毫米處開一吹孔,即製成兩孔口笛。
五孔口笛是在靠近兩孔口笛吹孔的管壁上再開3 個音孔,五孔口笛,管長7 4 毫米,左、右端內徑分別為9.5 和10 毫米,吹孔距左、右端分別為34.5 和39.5 毫米,第三、四、五孔,開在距吹孔外緣14 毫米的一條直線上。吹孔開成橢圓形,長徑8 毫米,第三、四、五音孔為圓形,直徑均為5 毫米。
樂器口笛的演奏
演奏口笛,左、右手拇指控制第二、一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食指按第四、五孔。音孔全按發出最低音,開一孔發上方純四度音,開一、二孔為純八度音,兩拇指在音孔上移動發音。
演奏口笛,右、左手拇指控制第一、二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孔,以右手無名指和左手中指頂住笛身抵緊嘴脣,用左手無名指的指背托住笛身。音孔全按時發出最低音,開一孔發出上方純四度音,開一、二孔為純八度音,通過兩個拇指在音孔上移動發音,一、二孔能分別發出四度以內的一系列音階。
吹口笛時,嘴脣對準吹孔,角度接近水平,風門要小,脣肌要收緊,氣流應細而急。運氣也有特殊的要求,在整個吹奏過程中,腹部要緊收、不能鬆弛。同竹笛一樣,口笛可以奏出各種嘴上技巧,尤其是演奏滑音比竹笛更為流暢圓滑。
G調兩孔口笛,可奏出由d1~d2一個八度音;A調五孔口笛,可奏出由***g~C2***11度音,還可用全按笛孔、內轉笛身、放鬆口勁和改變吹氣角度等方法,吹出d、e、f3個音來,音域由d~C2,近兩個八度。通過不同程度地開閉音孔和口勁的配合,還可奏出各音間的升降***半音***音來。
口笛音色明亮、高亢,近似哨音,穿透力強。特別適宜表現優美的旋律及活潑熱烈的歡快曲調,並能生動形象地模仿百鳥爭鳴和人聲。在民族樂隊中,常用它來演奏華彩樂段,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此外還能參加西洋管絃樂隊合奏,是具有獨特效果的色彩性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