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樂器名稱及簡介的介紹說明

  在古代,聲音是一種絕美的享受,而製造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這次為大家帶來古代十大樂器。帶您走進樂器的天堂。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古代樂器名稱及簡介吧,僅供大家參考。

 

  1.鼓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雅可以進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髮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有觀點認為,最早的鼓應該是由遠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來,出土的陶鼓證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陶鼓的製造。陶鼓又稱土鼓,是用陶土燒製成鼓框,再蒙上動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國以瓦為框製造陶鼓的傳統,沿襲了很久。鞀鼓***即“撥浪鼓”***是從西北邊遠地區傳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傳入我國,在唐代廣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質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為鼓材的。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如今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為例***。在古代,鼓不僅用於祭祀、樂舞,它還用於打擊敵人、驅除猛獸,並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2.笙

  笙,苗、侗、水、瑤、仡佬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古稱盧沙。苗、侗、水。笙語都稱梗。苗語又稱嘎鬥、嘎傑、嘎東、嘎正等。侗語又稱梗覽、梗覽尼、梗勞等。瑤語稱婁系 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古代八音樂器之一***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發聲,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也是唯一能吹吸發聲的樂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四川等省區。歷史悠久,形制多 樣,音色明亮、渾厚,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常用於蘆笙舞伴奏和蘆笙樂隊合奏。經過 改革,已在民族樂隊中應用,可獨奏、重奏或合奏,有著豐富的表現力。

  3.壎

  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

  相傳壎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壎。最初壎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製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壎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壎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壎,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壎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壎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4.琴

  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

  琴發明於伏羲時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 BC-2370 BC,參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為五絃之琴,或云為神農***2370 BC-2338 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綱鑑易知錄》:伏羲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綆桑為瑟。《說文》:琴,苞犧氏所作絃樂也。《帝王世紀》:神農始作五絃之琴,以具宮商角徵羽之音。歷九代至文王,復增其二絃,曰少宮、少商。***琴發明的地點在今魯西豫東地區***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陽,神農之都在今山東曲阜***。

  琴和笛、簫等其他樂器一樣,隔牆也能欣賞其樂聲。而“琴”字從“今”,強調“當面演奏”,是指其演奏的隆重性、鄭重性而言,它是為高貴賓客演奏用的高階樂器,賓客在聆聽琴曲時,必須正襟危坐,就如現代西方人欣賞古典音樂時不能隨便離開座位那樣,這是一種文化素質和修養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

  5.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遠,在考古發現的絃樂器中所佔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並且絕大多數出自東周楚墓。其他如江蘇、安徽、山東和遼寧等省,只有一點零星發現。文獻記載“庖羲氏”作瑟。

  傳說在夏代已經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 字,上面就是“絲”字,下面是一個“木”字。瑟要用弦,那麼瑟的產生應該在蠶絲出現之後。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夠巢絲的技術才可能製出絃線。先秦前後的絃樂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個推測,象琴瑟這一類樂器,可能和狩獵的弓弦有關。當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動物的皮筋條製作。我們在1984年複製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幾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6.笛

  笛是一種管樂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笛,特點是無***。笛字屬於由字族。在由字族裡,由字都是聲符兼義符。由字族漢字都與“滑”之義有關。笛的本義是“氣體在其中滑行的竹管”。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竹笛是從什麼時候才有的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與我們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另外還有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音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三號漢墓***公元前168年***中的兩支橫吹的笛;廣西貴縣羅泊灣 出土的一號墓中一支用二節竹製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都足已證明笛子是比其他任何樂器都早幾代的、最原始的樂器。

  7.簫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製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釐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於是就形成了骨哨。儘管考古學家們稱之為骨

  哨,但從它的形狀、結構和發聲原理同現代簫笛作一比較,已基本上具備了樂器的雛形。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骨哨應該就是簫笛的鼻祖呢?無怪今天有許多管樂大師們都認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乾脆稱它為“骨笛”。那麼用竹子做的吹奏樂器又是什麼年代形成的呢? 《呂氏春秋》中寫有:“黃帝命伶倫伐崑崙之竹為管”的記載。據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中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只是因為後來氣候變化,竹 簫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伶倫伐竹為管的記載,充分說明了用竹子做樂器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了。據傳,後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在虞舜時代,曾出現過一部稱之為“箾韶”的古代樂舞,“箾”即是今天的“簫”字。因為這部樂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所以我們認為《韶》的演奏使簫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頌大禹治水為內容的古代樂舞,它共分為“九成”***九段音樂***,用“籥”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簫的前身。由此可見從《箾韶》到《大夏》 ,簫曾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多年的輝煌時代。周代,曾將我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自從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才得以我們親眼所見。因此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這種樂器。

  8.編鐘

  編鐘最早出現在商代,當時多為三枚或五枚一組,能演奏旋律。商代編鐘造型別致,橢圓形,鐘的表面有簡單的獸面紋飾。

  編鐘西周中晚期,編鐘已由三枚或五枚發展為八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當時編鐘經常用於宮廷宴會,被稱為“鐘鼓之樂”。

  至春秋中晚期,又增為九枚一組或十三枚一組。

  秦漢以後,在歷代宮廷雅樂中所使用的編鐘多呈圓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變,且每鍾只能發出一個樂音。在經歷了500多年黃金時代後,它由盛而衰。

  到了隋唐時期,編鐘除在“雅樂”中使用外,還用於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和“西涼樂”,很少流傳民間。唐代詩人在作品中曾描繪編鐘聲音巨集亮、鏗鏘悠揚、悅耳動聽的妙響。

  自宋以後至清代,編鐘鑄造技術鮮為人知,鐘樂也漸被淘汰,清代宮廷中所鑄編鐘,不僅其形制與傳統編鐘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遠。

  9.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宋代稱“嵇琴”。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 具魅力的拉絃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悽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絃樂器***之一。唐朝便出現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至元朝之後,明清時期,胡琴成為擦絃樂器的通稱。

  意境深遠的《二泉映月》 、催人淚下的《江河水》 、思緒如潮的《三門峽暢想曲》 、巨集偉壯麗的《長城隨想》協秦曲等都是其優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紀二十年代,二胡能發展成為獨奏樂器和華彥鈞***阿炳***、劉天華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通過許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為一種最重要的獨奏樂器和大型合奏樂隊中的絃樂聲部重要樂器。

  二胡形制為琴筒木製,筒一端蒙以蟒皮,張兩根金屬弦,定弦內外弦相隔純五度,一般為內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豐富,左手有揉弦***吟音***、泛音、顫音、滑音、撥絃等;右手有連弓、分弓、頓弓、跳弓、顫弓、飛弓、撥奏等。二胡一般定弦為d1、a1,有效音域達三至四個八度。

  10.琵琶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現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古代琵琶是圓形的,不同於現代梨形的琵琶。秦漢琵琶屬於直項琵琶,所謂“直項”,是指樂器的琴柄畢直。秦漢琵琶琴身呈圓盤狀,西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於演奏琵琶,所以後世稱這種樂器為阮咸。

  現在被稱為“琵琶”的主要是曲項琵琶***也有直項琵琶,如日正倉院存有的唐傳直項五絃琵琶***,琴柄向後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西域龜茲傳到中國北周。《隋書·音樂志》:“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當時琵琶的彈奏是橫抱,用撥子在彈奏的,彈奏的方式自由無拘束,不必像演奏傳統樂器一樣正襟危坐,就算是在馬背上也可以輕鬆彈撥,現時南管琵琶與日本琵琶依然保留橫抱的彈奏方式。魏晉南北朝,是個胡風東漸的時代,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顏氏家訓中的一小段:“齊朝一士大夫有一兒年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略窺當年學習琵琶的風潮。這個時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為伴奏的樂器。《隋書·音樂志》:“龜茲國……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

  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譜》***公元933 年***,顯示唐朝時琵琶在中國有重大發展,在李唐皇室的統治下,琵琶是當時熱門的樂器,在各種節日、舞蹈等節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來助興。當時後來中國琵琶亦分為多個派別,彈奏方式也變為直抱、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彈奏。

  古代琵琶曾有四相13品、14品、15品等,現已增加到六相18品、24品、26品、28品或30品,按12平均律排列,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為音域 A-g3。常用技巧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絃。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潯陽月夜》、《陽春白雪》、《昭君出塞》等。


猜你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