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叮咚的簡介

  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擊體鳴樂器,以樂器的發聲命名,在黎族群眾中,不論男女老少都愛打叮咚,並把它看作自己心愛的樂器。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樂器叮咚的介紹,歡迎閱讀!

  樂器叮咚的名字由來

  叮咚:黎族古老的樂器,打叮咚在海南的東方、保亭、白沙和樂東一帶民間已流傳很叮咚久。在黎家刀耕火種的時代,山裡森林密佈,野獸很多,莊稼經常被野獸毀壞,特別是當山欄米成熟時節,成群結夥的野豬便來偷食,往往一夜工夫就把成片的山欄稻穀啃個精光,使即將收穫的稻田變成荒地。黎家人為保衛勞動果實,在山中搭起茅草棚看護莊稼,還砍下兩根5 尺多長的枯木棒吊在棚前,用兩個短木棍敲打,來恫嚇野獸。這就是叮咚的由來。

  “叮咚”是用兩根長約兩米的碗口般粗的木頭上下次懸吊而成。演奏時,手特兩根追棒子在這兩根粗大木頭的不同部位上敲打,便會了發出音調不同的撞擊聲響。聽之,覺得其音雄渾粗獷,深沉悠揚,凡是有黎家人居住和種植作物的地方,都會迥蕩著這種原始而有節奏的“叮咚”聲。在表演藝術的舞臺上,中國的藝術家更是以精湛的一演,創造了世界音樂一絕——在原木上敲擊出了動人的樂譜。人們似乎不太情願以任何高雅、華麗的文字詞語給這種古老而新奇的民族器樂命名,只好用其在敲擊之下所產生的聲響形象來給它擬音命名——叮咚。

  樂器叮咚的文化

  在海南島的黎母嶺和五指山下,在昌江和萬泉河畔,居住著勤勞勇敢的黎族人民。黎族的文化藝術雖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記載,但流傳在民間的口頭文學頗為豐富,尤其是傳統故事和歌謠更佔有主要地位,音樂舞蹈也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黎族人民喜歌善舞,不僅逢年過節、集會喜慶要唱歌,就是平時勞動生產也要唱歌。黎家青年男女更是歌唱的能手。打叮咚 是黎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它的特點是簡便易學,人人能打。叮咚的聲音清脆嘹亮、 雄渾粗獷、淳樸動聽,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它在農業生產上,還曾起過驅趕鳥獸、保護農作物的重要作用。

  樂器叮咚的結構

  叮咚由木槓和木架組成,木槓是發音體,多采用紅木或其它質地堅硬的木材製成, 槓長200釐米~240釐米、直徑10釐米~12釐米,用繩索吊於刻有花紋圖案的三腳木架上。在 海南民間,黎家常用當地的“柴即慎”***海南話叫作紅麻樹***木材製作。每根木槓能發出五度關係的兩個音,上一根為c1、g1,下一根為a、e?1,上下兩根為小三度的諧和音程。音調不準 時,除可用刀子修正木槓外,移動吊掛木槓兩端的繩索也能調節。在黎族村寨,叮咚除 有兩根木槓的以外,還有三根、四根或五根的。

  樂器叮咚的演奏方式

  演奏時,奏者站立叮咚架前,兩手各執一根長30釐米、直徑3釐米的圓木棍敲擊。兩根以上 木槓的叮咚,能奏出更多的音,發音可構成七聲音階,但技巧較難掌握。叮咚敲擊的節奏很豐富,多用二拍子或四拍子,很少用到三拍子。節奏組織常為對稱的手法,通常用左手以急速 的節奏敲同音反覆,作為襯托音,右手以稍慢的速度奏出曲調,並以不同的音型越敲越快,運用變奏的形式造成高潮。它和演奏木琴惟妙惟肖,不同的是,木琴是由長短不一的小木塊按一定音序編排連線而成;而叮咚則是敲擊木槓的不同部位發出高低有別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