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是隻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下面小編跟大家聊聊關於,歡迎大家閱讀!

  1如何進行高中數學教學

  以基礎為把手――切實抓好基礎知識的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基礎知識的教學,將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統一。如對概念課教學,注重概念的發生與形成過程,注意對概念的理解、辨析和應用,挖掘概念本身的內涵和外延,把握知識的整體精髓,領悟其中的規律和實質,形成一個緊密聯絡的系統認知體系,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知識淺顯化;又如對例題的教學,要注重強化基礎,循序漸進,注重例題的選擇,使例題具有新穎性,啟發性,典型性。解題中可以大膽鼓勵學生運用直覺去尋求解題策略,必要時再給出一些提示。如果可能的話和以前的問題聯絡起來,對問題進行推廣,概括出一般原理。

  以思想為支柱――善於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數學素質的重要環節。引導學生從掌握數學思想入手,跳出題海,從根本上減輕過重課業負擔。善於用一題多解這種常見的思維訓練方法,帶領學生從不同的數學思想方法上對同一問題進行探索。這樣上課時,學生的思維會異常活躍,多種解法使大家相互鑑賞,最後再從數學思想方法應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對解法進行小結。無論是基本的解法,簡潔的解法還是奇異的解法,這些方法都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多元性帶給他們的好處。有助於學生尋求策略技能的提高,各種解題策略的比較與驗證更可以增強學生的創造性與批判精神。 總之,能否在數學教學中,使學生迸發出燦爛的思維火花,學生的智力基礎,認知方式是及其重要的,原有數學知識基礎也很重要。但是教師課堂教學也至關重要:精選"好的"問題,鋪設合適的坡度,營造良好的氛圍。在"好的"問題合適的坡度和良好的氛圍創設過程中,把握“量”的度、“強”、“難”的度。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能力為目標――重視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我們要堅持以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為主體。使學生學會領會與同化,用自己的語言轉換命題,並整體地將問題吸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善於不失時機的給學生創設機會,大力提倡開放式思維,把導致結論的全部思維過程活脫脫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最大程度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和薰陶。要鼓勵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尋求成功。在講解中,注意分析知識發生的過程,經常安排學生自己分析、思考某個結論的推導過程,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索,跨越了障礙,往往十分欣喜,為自己“思維的成果”而倍感“思維的快樂”。

  2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重點,而整堂教學就是圍繞著這個重點來逐步展開的。如《橢圓》第一課時,其教學的重點是掌握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難點是橢圓方程的化簡。我先從太陽、地球、人造地球衛星的執行軌道,談到圓的直觀圖、圓蘿蔔的切片、陽光下圓盤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讓學生對橢圓有一個直觀的瞭解。為了強調橢圓的定義,我事先準備好一根細線及兩根釘子,在給出橢圓數學嚴格定義之前,先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定點之間的距離小於細線的長度***,再讓兩名學生按我的要求在黑板上畫一個橢圓。

  畫好後,我再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定點之間的距離大於細線的長度***,然後請剛才兩名學生按同樣的要求作圖。這樣,學生對這一定義就會有深刻的瞭解了。在進一步求標準方程時,學生容易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化簡出現了麻煩。這時我適當提示:化簡含有根號的式子時,我們通常有什麼方法?學生回答:可以兩邊平方。我又問:是直接平方好呢還是恰當整理後再平方?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對於這個方程,直接平方不利於化簡,而整理後再平方,往往能得到正確的結果。這樣,橢圓方程的化簡這一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也解決了以後將要遇到的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時的化簡問題。

  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有每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如在教授立體幾何之前,要求學生每人用鉛絲做一個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觀察其各條稜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各條稜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時,就可以通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就是好的教學方法。

  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

  3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是隻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所以。教師一味地講,讓學生感到枯燥。缺乏學習興趣。思維從疑問開始。教師以問題為載體。創設與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知結構緊密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所面臨的情境之間的衝突或差異,進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通過提問方式,改變了學生聽講的被動學習,集中注意力,與教師達成教學的互動。促進學生思考探究,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精心設計疑問,製造懸念,因疑生趣,由疑誘思,以疑獲知。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積極相互的參與學習。

  結合實際,激發興趣。

  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開始是由所學內容和討論的問題引起的。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教學材料的興趣,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應該巧妙地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例如在七年級下中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有一個推論: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教師可以用形象具體的例子來引導學生理解記憶。先在黑板上畫△ABC,然後假定有一個點要從A點移到C點去,有兩種移法,一種是從A直接到C,另一種由A到B再到C,讓學生觀察兩種走法的路程有什麼區別,而後轉到三角形中,把兩種走法的路程分別用邊AC,AB+BC表示,再找兩邊***AB、BC***與第三邊***AC***的關係:AB+BC>AC,推廣到對所有的三角形都成立。

  做好課前準備,精心設計練習題。

  在每個新知識教授之前,我都精心設計幾個練習題,以舊引新,讓學生在複習舊知識的同時自然過渡到新知識。這樣的教學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達到知識遷移的效果,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快速地掌握新知識。數學教學中的環節是緊密相扣、層層遞進的。一般來說,舊知識的不斷遷移和發展就形成了新的知識。例如,在講授“軸對稱”時,我是這樣匯入的,首先提出幾何引言中的問題四:“要在河邊修建水泵站,分別向張村、李莊送水,水泵站修在什麼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我對這一早已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商討並嘗試解決。在此基礎上,我又將這一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從而順利地引入了新課。通過這些問題作鋪墊,學生對數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4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溝通教材結構知識和學生思維

  小學數學教材知識結構內容具有跳躍性,教材內容短小精悍,是符合數學特點的。只是資訊量過大不利於小學生的理解和掌握,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教師應當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對於教材中的跳躍性知識內容,教師通過自身對於數學生活化的利用和課前思維的充分準備,來把教材知識內容與學生思維溝通。將抽象的、遙不可及的知識內容轉化為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具體的、直觀的知識。讓學生循序漸進得認識到知識點的連續性和緊密的聯絡。從而,平穩妥當地逐漸推動學生思維的深化。根據學生年級階段的上漲,加強對學生思維培養的力度。這樣有梯度的培養,能夠高效地促成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作業的新穎性,實現創新型思維

  現在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每一門課都需要課後作業來鞏固課堂知識,而學生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大降低。我們知道,題海戰術和素質教育的觀念是相悖的,且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那麼如何在給學生充足時間的前提下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呢?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後作業上下功夫。如何讓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少的練習,卻收穫最牢固的知識,是素質教育下小學數學老師的一項新任務。數學學習講究的是方法,因此在佈置作業時,要儘量覆蓋更多的知識面,而不是用很多道沒有差別的題目讓學生有了慣性思維,剝奪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作業中,可以鼓勵學生用不同種方法來解一道題,這樣學生的思維開放了,不止拘泥於一種方法,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創新是巨大的提升。 。

  三、重視數學語言敘述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保障

  通常情況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具有密切關係。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過程需要通過語言進行表達,但是語言的發展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努力讓學生儘可能多地說理很有必要。如定義、定律、公式等,通過對學生進行說理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又如在學習計算梯形面積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將兩個一樣的梯形拼接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後要求學生通過簡短有力的數學語言簡單闡述公式的推導過程。也就是說,兩個一模一樣的梯形能夠拼接為一個平行四邊形,而且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於兩個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從而推理出梯形四邊形的面積就為上底和下底之和,再乘以高,除以2。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