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

  作為教師要時時反思自己,把自己作為研究物件,九年級化學溶解度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在本節內容中,雖然說難度不大,但在習題中,學生出現錯誤的時候很多,原因在於對飽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對溶解度影響因素的準確理解和掌握上,學生容易出現錯誤,根本在於對飽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對溶解度影響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準確,在做題的時候,感覺難度不大,自己覺得是做對了,但實際上出現了錯誤。因此在學習飽和溶液時,強調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飽和溶液的三個條件:一定溫度、一定量溶劑、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說是該條件下該溶質的飽和溶液。在理解固體溶解度時 也強調固體溶解度的三個條件:一定溫度、100g溶劑***水***、達到飽和時溶解的溶質質量***所有單位是克***。在理解固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時,強調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因素是溫度,並結合溶解度曲線圖分析固體物質溶解度受溫度影響的不同情況:大多數固體物質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數固體物質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很小***氯化鈉***;極少數固體物質是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並且要求學生記住特例***。在此基礎上理解制取晶體的兩種方法以及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互變條件、提純物質。在學習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時注重結合生活實際 分析溫度和壓強對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對於溶解度曲線圖,作為初三的學生繪圖應該說難度不大,著重指導學生從溶解度曲線圖中分析和概括資訊。在此基礎上,加上適當的練習,在練習時再強調知識點,多數學生能正確和準確分析題目。個人認為在本節教材的處理和教學中,應該是基本成功的,望各位同仁提出指正意見和建議。

  ***二***

  物質的溶解性是物質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質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兩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物質的溶解性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當精確地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時,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要比較溶解能力就必須在同一規定條件下,比較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質溶解性的含義,又進一步反映了在規定條件下的具體數量,是溶解性的具體化、量化和精確化。溶解度是為定量研究各物質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種人為規定的概念。

  對於溶解度概念,我認為應先逐點分析,再讓學生總結出溶解度概念。

  通過上節課學習的物質溶解性,知道溶解度為什麼要強調“一定溫度”的條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進學生思考:用一試管水跟一燒杯水分別溶解白糖和食鹽,能否判斷白糖和食鹽哪個溶解能力更大嗎?說明要進行物質性質強弱、能力大小的比較,就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標準。

  人們對固體溶質的溶解度所定的標準是“100克溶劑”,因此比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體物質的溶解能力達到最大值,即溶液達到飽和,否則無法比較。

  溶解度單位是:克/100克水。建議讓學生從:條件、標準、狀態、單位方面歸納。

  ***三***

  本學期在上第九單元第二課題《溶解度》時,我的計劃課時是安排3課時。其中第一課時,我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第一課時:先對第一課題“溶液的形成”進行學生自主發言式的簡單複習,接著老師提出問題“我們通過實驗,已經知道了“溶液中溶質的溶解能力與溶質和溶劑本身的性質有關。”即相同的溶劑中,溶解的溶質不同,其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那麼,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質的溶解量是否可以是無限量的呢?然後,請學生聯絡生活中衝糖水喝的事例,先進行思考和討論,再由演示實驗,說明結論。得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接著還是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例,用打形象、貼切的比方,平白的敘述等方式,讓學生先從經驗上去分析,對糖水進行加糖、加水、加熱等操作,對所得糖水溶液的影響變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後,再由學生上臺具體演示以上幾種操作的實驗。其他學生觀看實驗現象,並試著說出結論。最後,師生一起總結出溫度和溶劑的量對溶液的影響,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進而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換方法進行歸納。

  本課,我主要以學生熟悉的糖水為契機,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聯絡到課堂上,拉近了學生的情感,學生較易於接受和理解。採問題式,鼓勵學生思考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通過學生演示實驗,親自用化學實驗的方法驗證結論。學生掌握較好。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我認為就是課堂上給做的課堂練習量不是很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