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溶解度教學設計

  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中的溶解度。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www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化學溶解度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含義。

  2.知道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方法。

  3.能舉例說明結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實驗,認識飽和和不飽和溶液的含義及轉化,

  2.通過蒸發溶劑和降低溫度獲得晶體,認識結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和交流的方式,認識到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及析出晶體的方法,體驗實驗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

  飽和溶液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結晶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教學裝置***投影儀,計算機***、蔗糖、氯化鈉、硝酸鉀、水、藥匙、玻璃棒、50ml燒杯、水槽、酒精燈、火柴

  五、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引入3分鐘
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說不甜,小明讓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還想讓糖水更甜點,於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沒有變得更甜,這是怎麼回事?這個過程說明了什麼?怎麼讓沒有溶解的糖溶解呢? 學生聆聽、思考,並且發表自己的見解。
預習過的學生會回答:糖水飽和了,不能繼續溶解蔗糖了。
這個過程說明了物質不能無限制在水中溶解。
繼續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沒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創設情境,從中發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同時也能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新課講授25分鐘
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然後讓學生利用實驗臺上所給的器材,完成下面實驗:
1.分別向3個盛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食鹽、蔗糖、硝酸鉀,直至有固體剩餘。
2.設計方案讓未溶解的固體溶解。
3.固體溶解之後繼續加入這種物質,觀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繼續加入使溶液再次達到飽和。
4.向得到的飽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體,觀察是否溶解。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視、指導和學生交流。
實驗結束後,引導學生總結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
學生小組內分工合作,進行實驗,並在實驗過程中交流。
實驗結束後,總結出以下結論:
1.物質在水中不能無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溫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質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質越多。 溫度越高,溶解的物質越多。溫度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不同。
5.飽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質。
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在實驗中發現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講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定義,強調“一定溫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劑裡”。
引導學生根據剛才的實驗總結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相互轉化。得出如下關係。
學生聆聽、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討論交流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的轉化。
不飽和溶液通過加溶質、降溫可以轉化成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可以通過加水或者升高溫度轉化為不飽和溶液。
培養學生從實驗得出結論,從而樹立嚴謹的科學意識。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實驗5.將三個燒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觀察現象。老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與學生交流。
講解結晶的方法之一——冷卻熱飽和溶液(降溫結晶)。引導學生分析冷卻接近飽和的溶液,析出晶體的過程中溶液的狀態。
實驗後學生回答觀察到有晶體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鉀析出的晶體較多。
解釋原因:飽和溶液溫度降低了,原來溶解的溶質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會析出晶體。
有晶體析出,說明溶液已經達到飽和,說明冷卻不飽和溶液可以使溶液達到飽和。
在實驗中發現問題,並通過交流能解釋這些現象,從而完善化學知識。
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思考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得到晶體。
講解結晶方法之二——蒸發結晶。引導學生分析海水晒鹽過程中溶液的狀態。
引導學生總結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其他方法,並板書到黑板上。
根據海水晒鹽、被汗水浸溼的襯衣晾乾後,衣服上會有“雲彩”出現等生活常識,可以得知蒸發溶劑可以得到晶體。
海水晒鹽中,不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繼續蒸發水分,有晶體析出。
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並完善知識,體會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課堂小結2分鐘 1.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含義,強調“溫度”和“一定量溶劑”。
2.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相互轉化

3.結晶的方法有冷卻熱飽和溶液和蒸發結晶。

  九年級化學溶解度教學反思

  物質的溶解性是物質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質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兩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物質的溶解性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當精確地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時,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要比較溶解能力就必須在同一規定條件下,比較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質溶解性的含義,又進一步反映了在規定條件下的具體數量,是溶解性的具體化、量化和精確化。溶解度是為定量研究各物質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種人為規定的概念。

  對於溶解度概念,我認為應先逐點分析,再讓學生總結出溶解度概念。

  通過上節課學習的物質溶解性,知道溶解度為什麼要強調“一定溫度”的條件,也可以利用形象比喻促進學生思考:用一試管水跟一燒杯水分別溶解白糖和食鹽,能否判斷白糖和食鹽哪個溶解能力更大嗎?說明要進行物質性質強弱、能力大小的比較,就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標準。

  人們對固體溶質的溶解度所定的標準是“100克溶劑”,因此比較溶解度,一定要使固體物質的溶解能力達到最大值,即溶液達到飽和,否則無法比較。

  溶解度單位是:克/100克水。建議讓學生從:條件、標準、狀態、單位方面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