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的二輪複習策略總結

  二輪複習時高三政治很關鍵的階段,考生需要掌握複習策略,進行高效複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三政治的二輪複習策略,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三政治的二輪複習策略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進入二輪複習,複習的效率在於學生自己。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全部的知識點進行梳理,並篩選出重點,提高課堂的效率。教師在二輪複習當中應當充當引路者和旁觀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複習總結當中發現問題,然後教師來點撥要害。進行二輪複習,教師要切忌灌輸講學,應當將每堂課的講學時間控制在25分鐘左右,主要集中一些課本上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疑點進行講解,然後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整理消化。進行二輪複習,梳理知識不是把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反覆疊加。例如對文化與社會的知識點的複習,讓學生從文化的特徵與作用人手,整理出文化的內涵特點,文化的表現形式,然後分別總結文化對社會與對人的作用;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文化與綜合國力的關係;文化對人的影響的方式、影響的途徑。讓學生構建系統的單元知識網路,梳理知識點,使其在腦海中更清晰。

  二、將考點總結專題化

  進行政治的二輪複習,意味著離高考的時間越來越近,學生和教師的時間越來越少。有的學生能夠在二輪複習過後成績取得質的飛躍,有的學生卻沒有絲毫的改進,究其原因在於學生對方法的把握。而對考點進行總結,將各個考點專題化,則是提高複習效率的必要手法。教師在二輪複習當中,需引導學生對重要的考點進行深入研究總結,讓學生自主動手練習,感受感悟高考的命題形式,迴歸考點。例如,一道高考題:“有人認為,勞動生產率提高,意味著一定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增多,你認為呢?”教師先自身體味命題的巧妙和解題的關鍵,讓學生進行練習,對其進行必要的引導,使其掌握解題答案的邏輯性。這道題正確合理的解答應該是首先指出這種觀點的片面性,然後說明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定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是不變的,另外,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使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商品價值量不變,商品數量增多,因此一定時間創造的價值總量增多。通過對高考題的分析解答,讓學生掌握高考命題的特徵、考點的特徵,總結重要的考點,並掌握答題的步驟和技巧,對二輪複習來說,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三、關注社會熱點話題

  每一年的高考題目都會有針對社會時事而設計的題型,這些題型往往靈活多變,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瞭解程度和應用能力。進入二輪複習,作為教師,非常有必要引導學生對熱點的社會話題進行討論關注,圍繞熱點問題站在政治的角度進行分析思考。政治的第一輪複習主要是圍繞課本上的知識點,因此第二輪複習則需回到社會生活中,以社會重大的時政熱點話題作為中心,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精心篩選一些時事材料,引導學生關注敏感的政治時事話題,思考文化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例如,針對如今的中國與菲律賓的黃巖島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一話題進行討論,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各抒己見,針對這一敏感話題,教師可向學生大膽設想,若自己是外交官,該採取什麼什麼態度,採取什麼形式,然後通過這個話題折射出我國一系列的政治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

  四、密切關注高考動向

  複習是為了到來的高考,因此其內容也必須與高考的動向緊密結合。進入二輪複習,留給學生的時間已經不多,學生需進入所謂的備戰狀態。作為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關注高考的動向。近年來,政治的高考題型更多出現了開放式與研究性題型,這類題型往往最能考察學生的能力。針對一些高考動向的最新資訊,教師也需及時把握,並及時傳達給學生,教師也需總結近幾年的整體趨勢,給學生一個大概的方向,並且,要引導學生理解《考試大綱》,掌握高考命題的內容形式,讓學生清晰自己的思路,瞭解高考動向,做到“知己知彼”。

  高三政治複習效率提高策略

  一、夯實基礎,構建知識體系

  夯實基礎是高考之根本。無論背景材料怎麼變,無論考題怎麼變,都是運用教材中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怎樣夯實基礎,構建知識體系呢?第一,對知識點的把握要“全”。即要全面掌握《考綱》所列考點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原理等。對於每個考點的內容,必須要求學生弄清“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第二,對知識線的歸納要“清”。所謂知識線,就是要把各知識點按一定的內在聯絡串聯起來,形成基本線索。弄清各知識點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弄清知識點之間的邏輯結構,達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第三,對知識面的輻射要“寬”。知識面是由許許多多的知識點和知識線有機聯絡而組成的知識層面。即在點線複習的基礎上,把教材的內容按性質或特徵分門別類,並在各個類別中劃分出若干層面,做到“縱橫”延伸和輻射。

  二、把握重點,凸現理論精華

  哪些是重點知識?重要概念、重要原理、重要觀點;當年國內外重大時政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與教材的結合點;近年來全國各地高考命題較多的知識;近年來高考重慶卷很少命題但又非常重要的知識;當年考試說明中新增加的考點。

  選擇和確定重點考點時,以教材為依據,根據不同模組的知識特點,確立本模組的重點考點。對於《生活與哲學》模組,要注意從巨集觀***大原理***和微觀***小原理***結合上準確把握重點考點。例如堅持矛盾的觀點,從微觀上把握包括:矛盾的含義、矛盾原理、方法論意義。從巨集觀上把握包括:***1***對立統一原理;***2***矛盾同一性及鬥爭性的關係;***3***矛盾普遍性;***4***矛盾特殊性;***5***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係;***6***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與矛盾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關係;***7***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

  三、關注熱點,提高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對熱點專題複習要重視,這是由學科特點決定的。但又不能被熱點左右,要有,但不能太多。方式可多元化。選擇熱點應堅持三個原則:第一,既是國際國內的重大事件,又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事件;第二,與教材有緊密聯絡的事件;第三,應對社會和青年學生有正面影響的事件。

  在熱點的處理上,我覺得應該注意這樣幾個方面:分析熱點問題本身的內容、性質、特點、作用及影響等基本知識。但特別要注意的是,要適度,不貪多求全,抓住精要內容。因此,對時事材料本身的分析不宜過深過多,不要面面俱到,選取一些新的和重點角度概要把握即可,不必追求系統全面。對於重大熱點的複習,主要是培養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會分析和把握熱點的方法。恰當選擇重大熱點背景的切入點。精編熱點試題進行強化訓練。試題引用的背景材料要具體、形象、生動、資料正確;設問儘可能具體,有明確的指向性;立意要新,注意探究性和開放性。

  高三政治教學複習的幾點思考

  1. 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書本與練習題之間的關係 在現實教學活動中我們許多同學包括部分老師在處理兩者關係時就顛倒了兩者的位置。因為各種資料習題氾濫,老師強調學生要多做題,學生急功近利深陷茫茫題海之中做了很多題,忙的不可開交,老師也講了很多題,結果學生基本的課本知識要麼不清楚,要麼深陷知識的迷宮,知識零零散散,不能形成知識體系,更談不上對知識的活學活用,從而在高考的戰場上吃敗仗。正確的做法應是在熟悉課本知識的前提下適當做一定量的練習。因為無論是教綱、考綱,還是林林總總的複習資料、高考習題,都是緊緊圍繞課本上的基本知識展開的。高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考課本知識。課本就是我們學習之“本”,習題就是“標”如果忽視課本知識,只專注於習題,那就是本末倒置,治標不治本,最終只能是事倍功半,而不是事半功倍。只有在熟練掌握課本知識的前提下,再做適量的練習題,提高答題技巧和能力,才能在高考的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2. 政治學科知識本身枯燥、乏味,高三政治複習更是如此 不要一味只注重知識的講授複習,忽視教學藝術的運用。相反,恰當的教學藝術運用會使政治課充滿生機與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這裡結合課堂實踐僅舉一例:運用“注意”添亮點。心理學中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政治教學中可結合課堂情況巧妙運用。例如:我在講授哲學“意識的本質”中關於第二訊號系統是由語言刺激引起的條件反射時,一位同學走了神,我便叫了這位同學的名字,這位同學立馬站了起來,所有學生也都看著這位同學。然後我說這就是由語言刺激引起的反射形成的意識……同學們都會心的笑了。注意力也都集中到了我的課堂中來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的人還: